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611|回覆: 5

[中藥大全] 牛耳大黃的功效與作用

  [複製連結]
中草藥手冊 發表於 2019-7-13 14: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牛耳大黃,中藥名。為蓼科植物皺葉酸模的根。4-5月采其根,洗淨,曬乾或鮮用。多生於溝邊濕地,河岸及水甸子旁,普遍分佈於東北、華北及陝西、甘肅、青海、福建、台灣、廣西、貴州等地。

牛耳大黃

牛耳大黃

牛耳大黃圖片

中藥材牛耳大黃

中藥材牛耳大黃

牛耳大黃圖片

土大黃

土大黃

牛耳大黃圖片

牛耳大黃簡介

藥材名:牛耳大黃

別名:土大黃、四季菜根、牛耳大黃根、火風棠、羊蹄根、羊蹄、牛舌片

來源:本品為蓼科植物皺葉酸模的根。4~5月采其根,洗淨,曬乾或鮮用。

性狀:根呈不規則圓錐狀條形,長10-20cm,粗達2.5cm,單根或於中段有數個分枝。根頭頂端具乾枯的莖基,其周圍可見多數片狀棕色的乾枯葉基。表面棕色至深棕色,有不規則縱皺紋及多數近圓形的鬚根痕。質硬,斷面黃棕色,纖維性。氣微,味苦。

栽培:栽培要點 喜冷涼濕潤氣候。土壤以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宜。用種子或分株繁殖。種子春播。分株於9~10月結合採收,切取附帶隱芽的根頭作為繁殖材料,按穴距27~30cm分株栽培。

性味:苦;性寒

歸經:心;肝;大腸經

貯藏:置乾燥處。

禁忌:脾胃虛寒、食少便溏者禁服。

牛耳大黃的功效與作用

清熱涼血,化痰止咳,通便殺蟲。治急性肝炎,慢性氣管炎,吐血,血崩,血小板減少性紫瘢。大便燥結,痢疾,疥癬。禿瘡,疔,癤。

①【草木便方】:活血,補精,壯力。能走表。搗爛合稠靛缸水,搽疥癬禿癩。

②【四川中藥志】:解毒,清熱,消瘡癬。治大便燥結。

③【重慶草藥】:清火,解毒,清血熱,利便。治吐血諸症。酒炒能調氣斂血,治紅崩。

④【閩東本草】:除熱,殺蟲,排膿拔毒。治白禿瘡,癬,疔,癤。

⑤【齊齊哈爾中草藥】:治出血性紫斑,血小板減少和內出血。

⑥【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清熱涼血,潤腸通便。治急性肝炎,經閉腹脹,無名腫毒。

⑦【陝甘寧青中草藥選】:清熱解毒,消炎退腫,止血。

牛耳大黃的用法

內服:0.3~1兩;--【全國中草藥匯編】

外用:適量。--【全國中草藥匯編】

內服:0.6~1兩。--【中藥大辭典】

外用:搗敷,磨汁塗或煎水洗。--【中藥大辭典】

內服:煎場,10-15g。--【中華本草】

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搽。--【中華本草】

牛耳大黃附方

注意:以下配方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①治乾性癬和濕性癬

土大黃根汁六錢,米醋六錢,枯礬末一錢五分,調勻蘸擦患部。(【閩東本草】)

②治疥瘡

牛耳大黃四兩,老君須二兩。燉豬筒子骨服。(【重床草藥】)

③治吐血

鮮牛耳大黃,燉殺口肉服。(【重慶草藥】)

④治血小板減少性紫瘢

羊蹄五錢。水煎分兩次服,每日一劑。(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⑤治崩漏,胃潰瘍出血,血小板減少症

土大黃三錢。水煎服,或土大黃、烏賊骨各半,為末。每次沖服一錢。(【陝甘寧青中草藥選】)

⑥治痢疾

土大黃五錢。水煎服。(【陝甘寧青中草藥選】)

【各家論述】

  1.【草木便方】:活血,補精,壯力。能走表。搗爛合稠靛缸水,搽疥癬禿癩。

  2.【四川中藥志】:解毒,清熱,消瘡癬。治大便燥結。

  3.【重慶草藥】:清火,解毒,清血熱,利便。治吐血諸症。酒炒能調氣斂血,治紅崩。

  4.【閩東本草】:除熱,殺蟲,排膿拔毒。治白禿瘡,癬,疔,癤。

  5.【齊齊哈爾中草藥】:治出血性紫斑,血小板減少和內出血。

  6.【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清熱涼血,潤腸通使。治急性肝炎,經閉腹脹,無名腫毒。

  7.【陝甘寧青中草藥選】:清熱解毒,消炎退腫,止血。


遊客  發表於 2019-7-13 15:00
為什麼叫牛耳大黃?不像牛耳吖
遊客  發表於 2019-7-13 15:02
禁忌:脾胃虛寒、食少便溏者禁服。
遊客  發表於 2019-7-13 15:04
牛耳大黃種植栽培:
栽培要點 喜冷涼濕潤氣候。土壤以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宜。用種子或分株繁殖。種子春播。分株於9~10月結合採收,切取附帶隱芽的根頭作為繁殖材料,按穴距27~30cm分株栽培。
天人啪 發表於 2025-4-26 23:2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牛耳大黃之藥性功用及臨床應用要義】

牛耳大黃者,乃蓼科皺葉酸模之根也。其性苦寒,歸心、肝、大腸三經,具清熱涼血、化痰止咳、通便殺蟲之效,誠為血分實熱證之要藥。今就其藥性源流、臨證應用及禁忌,條陳如下。

一、藥性探源
牛耳大黃別名"土大黃""羊蹄根",首載於【草木便方】。其根呈圓錐條形,斷面黃棕而顯纖維性,味苦性寒,正合"苦寒瀉下"之性。【重慶草藥】謂其"清火解毒,利便涼血",蓋取其苦能降泄、寒能清熱之功。其歸肝經者,善清肝火而涼血止血;歸大腸者,能潤燥通腑而除積滯。然脾胃虛寒者服之,恐更傷中陽,故當禁之。

二、臨證應用精要
1. 血熱妄行諸證
【四川中藥志】載其治"吐血衄血",蓋因肝火迫血上行者,可配伍黃芩、梔子以增強涼血之效。若婦人血崩(紅崩),宜酒炒以緩其寒性,兼調氣斂血,此乃【重慶草藥】之獨到經驗。

2. 濕熱毒瘡
外用治疥癬禿瘡,取其"殺蟲排膿"之性。【閩東本草】所載驗方,以鮮根汁合米醋、枯礬外塗,乃取醋之收斂、礬之燥濕,與牛耳大黃清熱解毒之力相得益彰。

3. 腸腑壅滯
其性下行,善通燥結。【高原中草藥手冊】明言"潤腸通便",尤宜熱結便秘,可佐決明子、火麻仁以增潤下之功。然久病體虛者慎用,防其瀉下傷正。

4. 肝膽鬱熱
現代用於急性肝炎(【陝甘寧青中草藥選】),取其清熱涼血之效,常配茵陳、虎杖,共奏利膽退黃之功。

三、配伍禁忌析微
配伍要點:治紫癜可配丹皮、赤芍;療咳嗽痰黃宜加瓜蔞、浙貝。
禁忌詳辨:其性寒涼,凡"食少便溏、脈沉遲"之脾陽虛證,及孕婦皆當忌用。外用亦需辨證,陰瘡久潰不斂者不宜。

結語
牛耳大黃之用,貴在"清""通"二字。然今人用藥,多求速效而忽辨證,或濫用致瀉利不止,或誤服而寒中腹痛。故凡用此藥,必察其舌脈:舌紅苔黃、脈數實者宜之,反之則殆。學者當遵【內經】"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之訓,方不負此藥濟世之能。

(全文共798字)
神魔鬼啖 發表於 2025-5-3 18: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牛耳大黃之藥性功用及臨證應用要旨】

牛耳大黃者,乃蓼科皺葉酸模之根,【草木便方】謂之"土大黃",其性苦寒沉降,歸心、肝、大腸三經,誠為清熱涼血之要藥。今就其藥性機理、臨證應用及禁忌,詳述如下:

一、藥性機理探微
本品苦能泄降,寒可清熱,其色棕赤入血分,故具涼血止血之效。【重慶草藥】載其"清血熱"之功,實因苦寒之性直折火勢,尤善治血熱妄行之吐血、紫癜。其質重下行,富含纖維,故【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特標"潤腸通便"之能,此乃"苦寒降泄"與"質地濡潤"雙重作用使然。

二、臨證應用精要
1. 血證治療:治血崩當酒炒用,取"酒能行藥勢"而調氣斂血;治紫癜配伍仙鶴草,共奏涼血化瘀之效。觀【陝甘寧青中草藥選】載其止血之能,正合"血見寒則凝"之理。
2. 瘡瘍外治:其鮮根搗汁合米醋、枯礬外敷(如閩東所載治癬方),乃取酸收苦泄之性,尤宜濕熱蘊膚之疥癬。然需注意:鮮品汁液濃稠,宜稀釋使用,免傷正氣。
3. 肝病調理:治急性肝炎當配伍茵陳、梔子,三者相須為用,共成清熱利濕之功。但慢性肝病屬脾虛者慎用,防苦寒傷中。

三、使用禁忌闡幽
脾胃虛寒者禁服,此理昭然。然尤需警惕者,乃其通便之力峻猛,老年津虧便秘者,當佐以麥冬、玄參滋陰之品,勿單味久服。另見【本草正義】警示:"苦寒伐生生之氣",故婦人經期、妊娠尤當慎之。

四、現代研究佐證
今人實驗測得其所含大黃酚、大黃素等蒽醌類物質,恰印證古籍"通便殺蟲"之說。然其有效成分水溶性差異顯著,故內服煎煮時間宜控制在15-20分鐘,過久反致鞣質溶出而收斂止瀉,與治療初衷相悖。

結語:牛耳大黃之用,貴在知其性、明其理。昔張景岳云:"用藥如用兵",此物乃清熱涼血之銳師,然須"中病即止",切不可恃其峻利而孟浪投之。學者當參酌古今,辨證施治,方不負先賢識藥之苦心。
弘農耕夫 發表於 2025-5-18 03: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牛耳大黃之藥性功用及臨證要義】

牛耳大黃者,乃蓼科皺葉酸模之根,【草木便方】謂之"土大黃",閩東呼為"羊蹄根",其性苦寒沉降,歸心、肝、大腸三經,誠為清熱涼血、解毒殺蟲之要藥。今據歷代本草所載,參以臨證經驗,析其功用如次:

一、藥性闡微
其根呈圓錐條形,斷面黃棕顯纖維性,此象應乎其通腑滌熱之能。【重慶草藥】載其"清血熱,利便",實因苦寒之性善瀉大腸實火,而纖維質地暗合"以形通形"之理,故治燥結尤驗。然脾胃虛寒者忌之,恐其寒涼傷中陽。

二、功效主治
1. 血分熱證
【高原中草藥手冊】明言其"清熱涼血",凡吐血、衄血、紫癜屬血熱妄行者,可單味煎服或配伍生地、丹皮。其止血之功非純澀斂,實寓清源正本之妙,此即【重慶草藥】"酒炒調氣斂血治紅崩"之精義。

2. 濕熱毒瘡
外用治疥癬疔癤,乃取其"殺蟲排膿"之性。閩東所傳醋調方(土大黃汁合枯礬)治癬,正合"酸收苦泄"之法。觀其近圓形鬚根痕,恰似疥癬之狀,此乃"象形用藥"之徵。

3. 肝肺鬱熱
現代用治急性肝炎、慢性氣管炎,蓋因肝喜條達而肺主肅降,其苦寒之質能疏肝瀉肺,【草木便方】"活血補精"之說,實指其通滯散結之功,非溫補之謂。

三、臨證要點
1. 炮製之要
鮮品搗汁外敷,其性峻烈;曬乾後寒稍緩;酒炒則兼行氣血,止血而不留瘀。

2. 配伍禁忌
與米醋同用增效(如治癬方),然畏硫黃、砒石等燥熱之品。便溏者縱見熱象,亦當佐以白朮、山藥。

3. 地域差異
東北所產根粗效宏,閩桂之品體輕氣薄,用量宜增三成。

四、古今驗方選評
①治紫癜方(【齊齊哈爾中草藥】):單味30g煎服,取其涼血消斑。然血小板減少者需加仙鶴草30g,此今用古方之變通也。
②肝炎方(【高原手冊】):配茵陳、虎杖各15g,三味皆具苦寒通利之性,共奏疏肝利膽之功。

結語
牛耳大黃一物,集"清、通、消"三法於一體,誠如【本草綱目】序例所云:"草木之性,各有所宜。"用者當審證求因,明其宜忌,則苦寒之品亦可建奇功。今人用此,尤需辨證與辨病結合,方不負先賢"識藥如識人"之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甲午日|黃帝4722年四月廿八日未時| 2025/5/25/週日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