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648|回覆: 2

[中醫入門] 夏天這樣祛濕

[複製連結]
+
仰望岐黃 發表於 2019-6-26 11: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茶

5杯小藥茶,治癒夏天裏的各種不舒服

吃壞肚子,薑茶烏梅飲

做法:將生薑10克、烏梅肉30克切碎,和綠茶6克放入保溫杯中,以沸水沖泡,蓋嚴蓋子,溫浸半小時,再加紅糖少量。稍放一會,趁熱一次喝下,每日3次。

功效:薑茶烏梅飲出自元代醫學家危亦林編撰的經典醫籍【世醫得效方】。該茶飲方能清熱生津、止痢消食、溫中,用於夏季各種飲食不潔或不節引起的腹瀉、痢疾等。

咽喉疼痛,甘桔湯

做法:將桔梗6克、生甘草3克切成小片或者磨為粗末,以沸水沖泡,代茶頻飲,每日2次。

功效:甘桔湯首見於【傷寒論】,原名桔梗湯,治療『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後被清代醫家吳鞠通所著的【溫病條辨】引用,可治療『溫病少陰咽痛者』。

該茶飲用於未成年人可小量頻服,即用1/3量,每日服用3~4次。

汗多口乾, 五味枸杞飲

做法:將五味子6克、枸杞子8克一起放入鍋中加淨水800毫升,用文火煎沸,濾出清液,倒入蓋杯中,加白糖5克,攪勻,分次飲用。

功效:健脾胃,補肝腎,養心血,生津止渴。夏天自覺睏乏無力、汗出較多、口乾的人,即『夏虛』之人,用五味子與枸杞子一起煎湯服用或者開水泡飲,能使人精神倍增,五味枸杞飲是夏季養生補益佳品。

煩悶燥熱,菊花茶

做法:沖泡菊花最為簡單,和其他茶品一樣,沖泡時將頭湯倒掉,再沖泡花茶,用量一般5~10克,水溫70℃左右為宜。菊花還可搭配其他藥材,如金銀花、枸杞、決明子或胖大海等。

功效:菊花茶是尋常百姓最為常用的清熱祛火、清肝明目的中藥茶飲。菊花味甘、苦,微寒,歸肺、肝經,適合夏季炎熱季節出現煩悶燥熱、目睛紅澀、風熱感冒、頭痛眩暈、眼目昏花者。

菊花品種多,如杭白菊、貢菊、滁菊、祁菊、懷菊、紅菊等,用於茶飲的以杭白菊、貢菊居多,以花形飽滿、無雜質、味道清香者最佳。

除了單獨泡飲外,菊花茶搭配其他藥食同源中藥一起沖泡有不同的功效。如菊花和金銀花搭配,可緩解風熱感冒初期症狀,減輕咽喉腫痛、口瘡等;若和枸杞子或決明子搭配,可緩解眼目昏花、腫痛;若咽喉腫痛、干癢,菊花搭配胖大海可有效緩解。

頭昏腦漲,三葉茶

做法:分別是荷葉、竹葉、薄荷葉。炎熱之季可以三葉合泡,每種5克,或者任選其中的一種泡茶喝亦可,有清心火、養心神和解暑的作用。

功效:夏至正值暑氣當令,想養心清暑,首當推薦夏至三葉茶。荷葉性味苦澀,平,歸肝、脾、胃、心經,有清暑利濕、升發清陽、涼血止血等功效,是傳統藥膳中常選用的原料。現代研究表明,荷葉有良好的降脂、減肥的作用,適用於中暑熱盛致頭昏腦漲、胸悶煩渴、小便短赤等。

夏天沒食慾吃不下飯?四種類型對症下藥

夏季的厭食大致有四種類型:感受寒邪型、感受暑濕型、飲食所傷型、脾胃虛弱型。

感受寒邪型

胃是最怕冷的,空調、冷飲、生冷寒涼食物,都會將寒邪引入,出現胃部的疾病。感受寒邪型的表現多見腹部不適,腹痛或腹脹,腹部怕冷,食欲不振,口淡,腹瀉或大便爛,得溫則緩解。

推薦:生薑粥、紫蘇粥,症狀比較嚴重的可以吃藿香正氣丸,或者到醫院就診。

感受暑濕型

夏季暑熱難熬,容易中暑,特別是常常在戶外工作者,而暑邪容易與濕邪一起侵犯人體而致病。暑濕型厭食症的表現是,頭暈頭痛,疲倦乏力,噁心嘔吐,無食慾或胃口差,煩熱,腹脹腹痛,小便黃,腹瀉或大便爛,舌紅苔黃膩。

推薦:藿香正氣丸或保濟丸治療,症狀較輕的可以用荷葉粥調理。

飲食所傷型

夏季容易細菌滋生,如果不注意飲食衛生,或者飲食過於辛辣、肥膩,或者暴飲暴食、飲食不定時,都會導致脾胃功能受損,出現食欲不振,噁心欲嘔等表現。

若是由於暴飲暴食,飲食過於肥膩引起的胃腸積滯,則出現食欲不振、噁心欲嘔,還會伴有大便不通或大便臭,口氣重等等症狀。

推薦:症狀重可以服用保和丸進行治療。症狀輕可吃點陳年蘿蔔乾。蘿蔔有消食開胃的作用,但是新鮮的蘿蔔,是比較清熱的,偏寒涼的;陳年蘿蔔乾,由於時間儲存的比較久,所以寒性消失了,而它的消滯功能很獨特。同時,陳年蘿蔔乾的香味就同新會陳皮一樣,會越來越香。

脾胃虛弱型

有部分人素體脾胃功能較差,在夏天氣溫炎熱時,更是加重脾胃的負擔,出現脾胃虛弱型厭食症。它的表現是食欲不振,不知飢餓,疲倦乏力,面色萎黃,大便爛,容易出現消化不良。

推薦:用黨參、五指毛桃、薏苡仁、淮山等等煲湯或者做菜,健脾祛濕益氣,如五指毛桃豬骨湯。

對付厭食,我們還可以適當吃一點水果,蘋果是開胃水果之王,是最正氣的水果。或者喝一些檸檬茶,這樣也會使胃口好點。

夏季養生『均、鹼、水、清』四字決

盛夏之際,飲食除了講究衛生、預防腸道傳染病外,還得念好『均、鹼、水、清』四字訣。

營養攝入要均衡

夏天炎熱,人體出汗多,水分和礦物質流失大,同時人體活動增加,對能量的需求也較冬天多,因此應注意膳食營養攝入均衡,做到不偏食、不挑食,注意好飲食中葷素、粗精的搭配。

多進食鹼性食物

夏天人體新陳代謝旺盛,體內產生的酸性廢物較冬春季節多,特別需要多進食鹼性食物,以保證人體正常的弱鹼性,避免出現精神不振、體力不足、抵抗力下降等狀況。夏天,各種蔬菜、水果和豆製品是不錯的選擇,而碳酸飲料、酒類、各色奶制食品、含糖分的甜品等,大多屬於酸性食品,不宜過多食用。

補水要及時正確

夏季氣溫高,人體汗液分泌旺盛,水分自然會流失比較大,因此必須及時補充水分,符合衛生標準的礦泉水是夏季補水的理想來源。此外,補水的量也要正確。基本的標準是讓自己不口渴、眼瞼豐潤有光澤。如果過量飲水,一來加重腎臟負擔,二來飲水過多反而會造成水中毒,損害健康。

養生根據體質來『清』

第四軍醫大學腫瘤研究所教授王三虎說,養生應根據自身體質,夏季貴在『清』字,而對濕熱、陰虛、血瘀、痰濕這四種不同的體質,則有不同的『清』法。

濕熱體質:清熱瀉火

夏季濕氣升發,心火旺盛,一些濕熱氣虛體質者,常會出現心煩氣悶,胸口暴熱,口乾舌燥等症狀,應進行清熱瀉火調理。

用淡竹葉6克、金銀花3克、甘草1克泡水喝最是對症,有清熱解毒,降暑解乏,散濕瀉火等功效。也可用薏米50克、紅小豆50克、粳米150克熬粥,可調適脾胃,消煩解渴,疏風散熱。

平日飲食上可食用清熱解毒的蔬果,如西瓜、香瓜、草莓、豇豆、苦瓜、白菜等。

陰虛體質:清咽利喉

陰虛燥熱體質的人群,在夏季常會出現咽喉疼痛,喉嚨紅腫,發癢發乾,聲音嘶啞等症狀,多以慢性咽炎為表象。

金蓮花6克、蘆花6克、甘草1克沖泡後飲用,有生津止渴,清咽潤喉,清火敗毒等功效。白蘿蔔200克、百合50克、粳米150克一起入鍋煮成粥,也有清心除煩,安神靜心,利咽潤喉作用。

還可多吃潤喉清咽蔬果,如桃子、西瓜、沙葛、荸薺、苦瓜、扁豆等。

血瘀體質:清心涼血

高血壓、高血脂及肥胖症患者在炎熱的夏天,常感氣鬱胸悶,面紅耳赤,虛汗淋淋,失眠多夢等,因而其養生調理的方法是清心涼血。

桑葉10克、菊花10克,蜂蜜適量開水沖泡,有清心養神,消熱除煩,降壓降脂功效。或用荷葉5克、綠豆100克、粳米150克,入鍋熬成粥食用,有養心涼血,解暑利濕,除瘀化積,行氣解郁作用。

還可食用涼血消脂的蔬果,如青梨、蘋果、荔枝、涼薯、西紅柿、芹菜、紫菜等。

痰濕體質:清肺祛濕

夏長挾濕,它對肺熱痰濕體質者來說,無疑是一大傷害,其常表現為熱咳,心煩內熱,胸悶氣短,口乾味苦,舌紅苔黃等症狀。

白茅根10克、黨參5克煎水服用,有清肺降火,祛痰止咳,消暑下濕功效。杏仁6克、桑白皮15克、生薑3克、大棗5枚、粳米150克熬粥食用,有宣肺止咳,祛濕平喘,潤肺消熱作用。

食用潤肺清熱的蔬果,如雪梨、枇杷、白果、刀豆子、冬瓜、蘿蔔等也有幫助。

范尼 發表於 2025-7-17 16:53 | 顯示全部樓層
【夏月祛濕五飲芻議】

暑濕交蒸之季,誠如【黃帝內經】所言"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濕邪最易困遏脾陽。今觀所述五飲,深合"暑病首用辛涼,繼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斂"之旨,試為析之:

一、薑茶烏梅飲
此方暗合仲景烏梅丸法度。生薑辛溫走表,烏梅酸收斂津,【得效方】取二者相制相成,更佐綠茶苦寒降火,實寓"火郁發之"之妙。然須辨明寒熱:若舌絳苔黃、暴注下迫者,當去紅糖加馬齒莧;若脈沉細、完谷不化者,可加炮姜易生薑。

二、甘桔湯
【傷寒論】桔梗湯本為少陰咽痛設,然今人用之多效者,實因暑熱上攻咽喉使然。桔梗載藥上行,甘草緩急解毒,然吳鞠通於【溫病條辨】特囑"不惡寒而渴者,去橘梗(桔梗)加牛蒡子",此中機變不可不察。小兒服用當遵錢乙"量兒大小加減"之訓,可佐以玄參露更佳。

三、五味枸杞飲
此方深得孫思邈"酸甘化陰"之旨。五味子斂汗固精,枸杞子滋水涵木,然【神農本草經】明言枸杞"久服堅筋骨",故脾虛便溏者當減量,或加白朮、茯苓各3克以健脾運濕。若汗出如油、脈微欲絕者,又當急用生脈散,非此飲所能逮。

四、菊花茶
菊有黃白之分,杭菊偏清頭目,滁菊擅平肝陽。李時珍謂"菊得金水之精英",然配伍尤當講究:若頭脹目赤,宜加桑葉5克;若暑熱挾濕,可佐佩蘭3克。至若【醫林纂要】所言"菊之陳久者良",今人多不講究,實為憾事。

五、三葉茶
荷葉升清降濁,竹葉導赤下行,薄荷葉辛涼透表,三葉合方暗含"治上焦如羽"之妙。然【重慶堂隨筆】指出"鮮荷葉得清震之氣,干者功遜",故暑天當取鮮葉。若濕重於熱者,可加藿香葉5克;若兼見穢濁痞悶,又宜稍佐白蔻仁2克。

要之,五飲雖佳,須辨體質而用:陰虛者慎薑茶,氣滯者少甘桔,濕盛者酌菊花。昔年葉天士治暑,必參舌脈色症,今人用方,亦當如是。另須知"藥食同源"非謂可恣意久服,如五味枸杞飲連用逾月,恐有壅滯之弊,當間歇佐以陳皮3克理氣為妥。

【隨息居飲食譜】云:"夏月宜微涼,不宜過冷。"諸飲皆宜溫服,徐徐咽下,使藥氣與津液相融,方得祛濕之要。若得法用之,誠為長夏養生善策。
熊出沒了 發表於 2025-7-30 08:18 | 顯示全部樓層
【夏月祛濕五飲芻議】

暑濕交蒸之季,陰陽相薄,腠理開泄,濕邪最易困遏脾陽。今觀所載五方,皆本【內經】"春夏養陽"之旨,深合"治未病"之理,試為析之:

一、薑茶烏梅飲
此方暗合仲景烏梅丸法度。生薑辛溫走表,烏梅酸收斂津,【得效方】取二者相制相成,更佐綠茶苦降、紅糖甘緩,正合【素問】"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之訓。然須辨明寒熱:若舌紅苔黃膩者,當去姜加馬齒莧15克,方合病機。

二、甘桔湯
桔梗湯本為少陰咽痛設,然今人用治溫病咽痛,實承吳鞠通"治上焦如羽"之思。考【本草崇原】載桔梗"主胸脅痛如刀刺",其性升提,故胃氣上逆者慎用。小兒服用尤當注意,【幼幼集成】云:"小兒臟腑嬌嫩,藥量當以累黍計之"。

三、五味枸杞飲
此方深得孫思邈"酸甘化陰"之妙。五味子【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其皮肉甘酸,核辛苦,全具五味,然表邪未解者忌之。今人常以寧夏枸杞代之古之甘州枸杞,須知【本草綱目】明言"甘杞味純甘,他產味苦",擇藥時當辨。

四、菊花茶
菊有黃白之分,杭菊偏清頭目,亳菊擅平肝陽。然【溫病條辨】特示:"凡菊花之可用者,甘菊也"。今見市售有染色之菊,以舌舔之酸澀者偽也。至若配胖大海,中病即止,久服反損胃氣,此王孟英【歸硯錄】早有明誡。

五、三葉茶
荷葉升清降濁,竹葉導赤下行,薄荷葉辛涼透表,三物皆輕清之品,正合"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經旨。然【重慶堂隨筆】指出:"鮮荷葉得月令清烈之氣,勝於干者",若得鮮品,效當更彰。

要之,五飲雖佳,須明三忌:一忌不分表裏,二忌不辨虛實,三忌不明體質。昔年見有脾虛者久飲菊花致泄瀉,有濕溫證誤服薑茶而發黃,皆因未諳"有是證用是藥"之故。學者當參【遵生八箋】"夏月調攝"篇,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方得祛濕之真要。

(全文共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