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79|回覆: 2

[醫藥臨床] 麥冬梨皮飲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6-10 15: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乾咳是指咳嗽無痰或痰量甚少,常見於急性咽喉炎、急性氣管炎的初期。選用麥冬與梨皮代茶泡服,對緩解乾咳有一定效果。

方法:麥冬6g,梨皮10g(鮮梨皮50g),用鮮開水沖泡3~5分鐘即可當茶頻飲。也可煎煮後服用,每日1劑,連服7日。本品能清潤肺燥,可治乾咳燥咳,或風熱感冒後乾咳無痰等。

乾咳大多由於肺燥、肺陰不足有關。如氣候乾燥、燥邪犯肺或熱邪傷陰,都可致肺失宣發、肅降而發生乾咳。麥冬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功效,可治肺燥乾咳、虛癆咳嗽、津傷口渴、腸燥便秘等證。麥冬擅長『清金潤澡、涼肺熱』,臨床上是用於治陰虛肺燥、乾咳少痰或咽喉不利的良藥。研究發現,麥門冬成分既能抑制多種細菌,還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和機體適應能力。梨皮與梨有類似的功效,主要有清心潤肺、降火生津功效。【四川中藥志】上說:梨皮『清暑熱,止煩渴,生津,收斂,治痢疾及咳嗽有汗。』二味合用,更增強生津清熱、養陰潤燥作用。本方對熱病傷陰或秋燥傷肺引起的乾咳,有較好的緩解效果。急性支氣管炎或咽炎、大病後熱盛傷津出現的乾咳無痰(或少痰)、口渴咽燥、喉癢、咯血等症,也可服用本飲品。

方中麥冬宜切碎泡服,效果更佳;如用鮮梨皮,削皮前應清洗,或以淡鹽水浸泡後削皮。(蒲昭和 成都中醫藥大學)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遊客  發表於 2019-6-10 15:45
總感覺這種藥當飯吃也沒多大藥效
imtest01 發表於 2025-4-16 15:33 | 顯示全部樓層
【麥冬梨皮飲方義闡微與臨證應用芻議】

乾咳一證,誠如原文所言,多因肺燥津傷、金失清肅使然。麥冬梨皮飲配伍精當,實爲潤燥止咳之簡易良方。今就方藥機理與臨證要點略陳管見,以資參酌。

一、方藥析義
麥冬味甘微苦,性微寒,歸肺胃心經。【本草匯言】謂其"清心潤肺之藥也,主肺熱肺燥",其質柔潤,能滋肺陰、清虛火,尤善治"肺痿吐膿,陰虛癆咳"(【本草備要】)。現代藥理證實其所含甾體皂苷、多糖等成分確有鎮咳、增強呼吸道黏膜屏障之效。梨皮甘涼,【重慶堂隨筆】稱其"功專降火消痰",其清涼之性較梨肉更勝,且富含鞣質、維生素,能潤燥生津而無滋膩之弊。二藥相須,取麥冬滋陰潤本、梨皮清熱治標,共成清潤相濟之妙。

二、配伍精要
1. 劑量配比:原方麥冬6g配梨皮10g,暗合"潤三清七"之法。肺燥當以滋潤爲主,然過潤恐礙氣機,故佐梨皮輕清透達,使潤而不滯。
2. 炮製要點:麥冬切碎可增溶出率,鮮梨皮用淡鹽水浸洗,既除農殘,又取咸寒軟堅之意,助藥力透達咽喉。
3. 煎服法:沸水泡服取其輕清上浮,宜於上焦燥熱;久煎則味厚下行,反失清揚之性。

三、證治範疇
此方適用於:
① 外感燥邪,症見乾咳少痰、咽癢如蟻行;
② 溫病後期,肺胃陰傷之咳聲短促;
③ 陰虛體質復感風熱,見舌紅少津、脈細數者。
然需明辨禁忌:痰多色白屬寒飲者、便溏陽虛者皆非所宜。

四、臨證化裁
1. 燥熱甚者加桑葉6g,取"桑杏湯"義;
2. 咳久傷絡見痰中帶血,可佐白茅根15g;
3. 咽喉干痛明顯者,配木蝴蝶3g同泡。

蒲昭和先生所薦此方,深得"治上焦如羽"之旨。然須謹記:凡咳逾半月,或伴胸痛、咯血者,務求診於明醫,勿徒恃茶飲貽誤病機。蓋藥食同源之物,亦當辨證而施,方不負先賢"辨證論治"之訓。
穆光之臣 發表於 2025-4-30 21:23 | 顯示全部樓層
【麥冬梨皮飲方義闡微與臨證應用芻議】

蒲昭和先生所述麥冬梨皮飲,實爲承襲傳統食療智慧之精簡良方。此方配伍精當,深合"燥者濡之"(【素問·至真要大論】)之旨,今就方義機理與臨證要點略陳管見。

一、方藥解析
麥冬味甘微苦,性微寒,歸肺胃心經。【本草乘雅半偈】謂其"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其質柔潤,能滋肺胃之陰而清虛熱。現代藥理證實其所含麥冬皂苷、多糖等成分確有鎮咳、增強呼吸道黏膜屏障之效。梨皮功同梨肉而性更平和,【重慶堂隨筆】載"梨皮清降而不膩,尤宜於肺燥津傷之證",其富含鞣酸、維生素B族,能修復受損之呼吸道上皮。二藥相須,潤燥相濟,共成清金保肺之功。

二、病機闡發
乾咳一證,多因"燥勝則干"(【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秋令燥金當值,或溫熱病後,肺失清肅之職,津液不能上承,故見咽癢嗆咳。此方尤宜於溫病後期餘熱未清、肺陰已傷之候,即吳鞠通所謂"燥傷肺胃陰分"(【溫病條辨】)之輕證。然需鑑別陰虛火旺之久咳,彼當用百合固金湯類,非此輕劑所能勝任。

三、臨證加減
1. 若兼風熱表證,可加桑葉6g、薄荷3g
2. 痰中帶血者,酌加白茅根15g
3. 夜咳甚者,佐以五味子5g收斂肺氣
4. 胃寒者宜加生薑2片制其寒性

四、使用注意
1. 梨皮宜選雪梨、鴨梨等藥效較佳品種,表皮需以5%碳酸氫鈉溶液浸泡去農殘
2. 脾胃虛寒便溏者慎用,可改用枇杷葉蜜炙代梨皮
3. 現代醫學之變異性哮喘、胃食管反流所致乾咳非本方所主

此方寓藥於食,契合"治上焦如羽"(【溫病條辨】)之旨。然正如文末所誡,凡咳逾半月,或伴胸痛、咯血者,務須詳查病因,不可徒恃食療。昔年張錫純治燥咳,常以麥冬配山藥,取其"汁漿稠潤,能滋胃陰"(【醫學衷中參西錄】),可資臨證參考。

(本文所述加減法僅供參考,具體應用請遵醫囑)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