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433|回覆: 5

[天文地理] 九宮八風及漢代以後天文學的變異

  [複製連結]
凌殊 發表於 2019-6-9 08: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怎麼理解【九宮八風】?

九宮八風,九宮是指天地空間的九個方位。這九個方位以天極爲中心,將地球象橘子瓣一樣等分爲八個方位。八風是指八個主要節氣。天地空間是古人在數千年甚至數萬年的天文觀測中,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無數次總結、驗證、思辨、推理中確定出來的有極限的天地框架,這也就是渾天坐標系所確定的天地空間。『八個橘子瓣』就是二十四節氣的八個主要節氣: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天球南北極

天球南北極

八個主要節氣直接對應天地框架方位的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再加上正中心——天極,就是九宮,也就是漢代鄒衍所說的『大九州』(參見:大九州與小九州)。

漢代以來的天文學與原始天文學的區別

漢代以前的原始天文學,與周朝及秦漢以後的天文學是有很大不同的。它是依據天空星象北極、北斗、二十八宿劃分二十四節氣,尤其不是依據太陽的視運動劃分二十四節氣。

與八卦、八個主要節氣直接對應的天球八個方位。是直接與以天極爲中心,觀測北斗與二十八宿等星象,測候地氣,確立物候相對應的。十天干所紀的十月曆和十二支所紀的十二月曆,就是在這一體系之中,依據二十四節氣劃分與制訂出來的。

北斗七星鍾與北斗七星曆

北斗七星鍾與北斗七星曆

十月曆,不是依據對太陽的視運動,而是依據對北斗的視運動將一年分爲十個月,每個月36天,用土、銅、水、木、火配以『公母』紀月,公母就是陽陰的同義語。換句話說,就是十月曆的月份是分陰陽的。十二月曆,也不是依據月亮的圓缺規律而制訂的。而是依據北斗的指向而制訂的。是將一回歸年等分爲十二個月,再分爲四季,每季三個月。最直接的就是根據二十四節氣的十二中氣來制訂的。冬至在子(11)月的正中,每兩節氣爲一個月,每個月三十天左右。(註:十二支所紀十二月又稱爲『月建』。月建與太陽直射地球的角度沒有關係,只與二十四節氣的測候地氣有直接對應關係。)

二十八宿的意思也是叫西方的星座嗎?

咱們中國人不稱『星座』,而是稱作『十二辰』。不僅接地氣,而且依據『地氣』確立星宿。西方不懂『二十八宿』,西方不用『二十八宿』,只用黃道十二宮。

中國古壘圖

中國古壘圖

不是『二十八宿的意思也是叫西方的星座』。而是二十八宿作爲『坐標』,與西方的『星座』作爲坐標,所起的作用是一樣的。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9-6-9 08:4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西方人用漢學中的天文學簡單地演繹出一些垃圾理論,再傾銷回來,居然把完整系統化的原有理論給顛覆了
遊客  發表於 2019-6-9 20:49
臆測水分太多
遊客  發表於 2019-11-5 14:55
條理很清晰,讚一個
YYKOP 發表於 2022-12-8 15:08 | 顯示全部樓層
感謝樓主分享
賈況奕 發表於 2025-5-17 02: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九宮八風體系與漢代天文學範式轉移】

九宮八風實爲上古天文學之核心範式,其建構邏輯遠較今人想像更爲精微。九宮非簡單方位劃分,乃是以天極爲樞機,通過"璇璣玉衡"(北斗七星)爲觀測基準建立的立體時空坐標系。【周髀算經】所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皆循黃道"者,正與此體系相表里。

一、九宮八風的天文本質
九宮實含三重維度:其一爲平面八方(四正四維),其二爲垂直軸向(天地人三才),其三爲動態流轉(八節循環)。【淮南子·天文訓】載"八極"概念,即指此八風所對應的空間極位。值得注意的是,八節劃分並非簡單對應太陽視運動,而是基於"斗建授時"體系——以北斗杓柄指向確定八節臨界點,此即【鶡冠子】所言"斗柄東指,天下皆春"的實測依據。出土戰國式盤中的"天盤十二月神"與"地盤八風方位",正是這一體系的物證。

二、漢代天文學之變異關鍵
太初曆(前104年)的制定實爲重要轉折點。董仲舒"天人感應"理論促使天文學向政治曆法轉型,導致兩大根本變化:
1. 觀測基準轉移:從"極星-北斗"坐標系轉爲"太陽-赤道"坐標系。司馬遷【天官書】雖保留古法,但已出現"日躔二十八宿"的混合表述。
2. 曆法體系重構:十月太陽曆(【夏小正】體系)被十二月陰陽合曆替代。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日書】顯示,這種轉變在秦漢之際已完成。

三、二十八宿本質辨正
二十八宿絕非簡單星座概念,其核心在於"距度"系統:
1. 赤道坐標性:以角宿距星爲起點,沿赤道劃分28個不等距區間,每宿設"距星"作爲測量基準。【開元占經】載石氏星經數據,證明其主要用於月躔測定。
2. 地氣對應性:【黃帝內經·靈樞】"衛氣行"篇詳述二十八宿與人體經脈的對應關係,此乃西方星座學說所無的獨特認知模式。

要言之,九宮八風體系實爲上古"觀象授時"傳統的結晶,其以空間方位統攝時間節律的思維,較之漢代以降的曆法天文學更具宇宙論深度。錢寶琮先生曾指出:"漢人言天,已失古天文家法。"此語值得當代研究者深思。理解這一範式差異,對於準確把握【周易】【內經】等典籍的天學背景具有關鍵意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庚寅日|黃帝4722年四月廿四日巳時|(小滿) 2025/5/21/週三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