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22|回覆: 3

[醫藥臨床] 陽明病外症論治醫案二則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5-31 07: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傷寒論】第182條『問曰:陽明病外症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關於【傷寒論】的『證』均應作現代中醫術語的『症』,筆者早有專文論述)條文指出:陽明病,有一種是以在表症狀爲主的,稱之爲『陽明病外症』,症狀有:①身體熱。②惡熱(不惡寒)。③汗出。

雖然這些症狀都具備,但還不能診斷陽明病外症。【傷寒論】第101條提示『……但見一症便是,不必悉具……』筆者對於本條的理解是病機只要符合,症狀『不必悉具』,但見『一症』可以是,實質上『一症』都不見,也可以是。需要認同:陽明病是以不斷動態變化的形式存在的。【傷寒論】第183條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何也?答曰: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183條說明陽明病可以有『惡寒』這一陽明病的非典型症狀,出現在『得之一日』時,惡寒很快會自己消失轉化爲惡熱。爲什麼會出現惡寒呢?184條作了說明:『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此爲陽明病也。』剛開始怕冷,很快就怕冷自己停止、變爲怕熱,這個也是陽明病。從第182、183、184條可以看出:『始雖惡寒』——『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惡寒『二日自止』——『不惡寒反惡熱』,這是一個動態變化著的、活生生(而非僵死教條狀態下)的陽明病,這是疾病發展從非典型陽明病到典型陽明病的一個動態過程。

陽明病更多是『惡熱』,但可以有『惡寒』,所以不能以典型症狀『惡熱』爲依據來判斷是否是陽明病。同理,我們不能以陽明病外症典型症狀『汗出』爲依據,來判斷是否爲陽明病外症。『汗出』應該不是陽明病外症的必有症,非典型陽明病外症應該可以『無汗』。還需要知道,無汗在陽明病中並不罕見。【傷寒論】第196條『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第197條『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第199條『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儂者,身必發黃。』山東中醫藥大學李心機教授這樣解釋:『典型的陽明病是熱化與燥化的過程,其特點之一是多汗。反過來說陽明熱化、燥化又是一個動態過程,若熱化、燥化遲緩、無力……不會見典型陽明之汗出。』(【傷寒論詮釋】)第196、197、199條明文陽明病可以無汗,這個和一般讀者想當然的認識不同。以2則廣汗法純中醫病房住院案例來討論陽明病外症無汗的問題。

典型案一

沙某,男,7歲。主因『發熱1天』於2019年2月14日11時入院。患兒2月13日下午無明顯誘因出現惡寒、腹部隱隱作痛、精神略差,家長未予以重視,於晚上9點多患兒自訴身體發燙,測量體溫38.7℃,給予多飲水後,患兒入睡。爲求進一步系統治療,患兒於2月14日就診於我科門診,以『發熱原因待查』收住入院。刻下體溫38.1℃,不惡寒,反惡熱,無汗。偶爾流清涕,食慾好,嗓子微干,不渴,2日未大便,小便黃,精神欠佳。舌尖紅,舌苔膩,脈浮數。

2月14日14:40體溫38.7℃,血常規回報:白細胞升高,淋巴細胞比率降低,中性粒細胞比率升高,C反應蛋白升高,鹼性磷酸酶升高。

2月14日15:58體溫39.2℃,急予大青龍湯變通方0.5劑,藥物爲:生麻黃6g,桂枝12g,苦杏仁12g,生薑12g,大棗30g,石膏30g,甘草12g。

2月14日17:02體溫降爲38.2℃。

2月14日18:02體溫升爲39℃。給予麻杏石甘湯0.5劑,藥物爲:麻黃18g,甘草6g,杏仁12g,石膏30g。

2月14日22:00體溫降爲38.5℃,繼續給予大青龍湯變通方0.5劑,服藥後患兒入睡。

2月15日8:09體溫37.8℃,惡熱,無汗,精神可,手腳熱(整個發熱過程均無汗),口不渴,不噁心,余無不適。

2月15日9:09體溫升至38.8℃,大便1次,便質偏稀。給予大青龍變通方1/3量,囑其『溫服、溫覆、熱稀粥』,保持身體微微出汗。

2月15日11:18體溫降爲38.1℃,精神飲食好,寒熱不明顯。囑患者每30分鐘到1小時喝1/3劑大青龍變通方,要求服藥後蓋被溫覆,目標是『熱而將汗』。達到要求就停藥,監測『服麻黃五看』。

2月15日14:18體溫38.5℃。

2月15日16:30體溫升至39℃,患兒自述喉嚨疼,腹部平肚臍右側隱隱作痛。仍無汗,惡熱,舌質紅,舌苔厚膩。囑患者服用升降散0.5劑,藥物爲:蟬蛻6g,生大黃6g,藿香3g,僵蠶9g。

2月15日18:00體溫降爲38.5℃,無汗,惡熱,手腳溫熱,腹部平肚臍右側有壓痛,繼續給予升降散0.5劑。

2月15日21:00體溫38.4℃,無汗,手腳溫熱,家屬轉述服用升降散後肚子有點咕嚕。患兒已入睡。

2月16日6:30體溫36.8℃。

2月16日8:30體溫37.5℃,腹部疼痛按壓時才有,惡熱減輕。

2月16日10:50體溫升至39.4℃,腹部壓痛面積較昨日大。給予大柴胡湯0.5劑,藥物爲:大黃12g,柴胡48g,黃芩18g,姜半夏15g,甘草18g,生薑30g,枳殼24g,赤芍18g。服用大柴胡湯後,11:10吐了1次,大便1次,惡熱嚴重,無汗,時有噁心。

2月16日13:50體溫37.8℃,無汗,惡熱不明顯,咽痛,腹痛症狀消失。給予黃芩湯0.5劑,藥物爲:黃芩18g,赤芍18g,生薑12g,甘草6g,大棗24g。囑咐患者間隔1小時喝0.5劑黃芩湯。

2月16日15:00體溫36.7℃。

2月16日16:00體溫36.9℃,四肢末梢涼,頭微疼,無寒熱,無汗。繼續給予黃芩湯0.5劑。

2月16日19:37體溫39.8℃,精神差,惡熱不惡寒,無汗。請兒科會診,彩超診斷『腸繫膜淋巴結腫大』,未採取任何西醫治療,繼續中藥治療。給予大柴胡湯1/4劑。

2月16日21:35體溫39℃。

2月17日8:10體溫38.5℃,晨起精神可,食慾可,昨晚睡眠可,自覺不渴,不噁心。腹部按壓無壓痛,咽不疼,手腳溫不涼,無汗,無惡熱。給予白虎湯合三仁湯0.5劑,藥物如下:生石膏30g,知母6g,甘草12g,炒苦杏仁15g,滑石18g,通草6g,生薏苡仁18g,姜厚朴6g,淡竹葉6g,豆蔻6g,姜半夏10g。服藥後大便1次,不干不稀。其後2小時服上方1次,共服7次。

2月18日7:20體溫36.4℃,一切正常,患者滿意出院。

治療結果:患者滿意,但是治療過程數次變更方案,雖然初步判斷爲陽明病,但是『無汗』貫徹始終,『陽明病外症可以無汗嗎?』的疑惑干擾了前期的治療,到最後用白虎湯加三仁湯後治療才進入坦途。作爲醫者,我們需要反思的是,如果前期即使『無汗』也能明確判斷爲『陽明病外症』,直接用白虎湯爲主來治療,療效可以更快更好。這也就是辨陽明病外症可『無汗』的意義所在。

典型案二

患兒李某,男,6歲。主因『發熱伴呼吸急促半天』於2019年3月18日11時入院。患兒3月17日下午著涼後,出現鼻塞,惡寒,給予口服感冒顆粒後入睡,3月18日晨5時患兒出現發熱,最高39.5℃,精神差,偶有咳嗽,呼吸急促,以『發熱原因待查』收入院。刻下:體溫39.8℃,精神差,嗜睡,呼吸急促,鼻塞,惡寒、惡風、怕冷,無汗,口乾、口渴,下肢酸疼,不欲飲食,2日未大便,小便淡黃。舌苔黃膩,舌尖紅,脈數有力。

3月18日11:30服大青龍變通方0.5劑,藥物同案1,囑其『溫服、溫覆、熱稀粥』,希望保持身體微微出汗。患兒2日未大便,大承氣湯備用,具體方藥如下:生大黃12g,厚朴24g,枳實15g,芒硝10g。

3月18日12:30體溫38.8℃,精神差,嗜睡,食慾好轉,鼻塞較前好轉,全身微微出汗,怕冷較前減輕,無大便,小便正常,下肢疼痛緩解。

3月18日14:12體溫38.8℃,仍無大便,給予口服大青龍變通合大承氣湯各1/4劑;15時患者仍無大便,給予口服大青龍變通方1/4劑合大承氣湯3/4劑,並給予大承氣湯0.5劑,中藥不保留灌腸。16時患者仍未大便,給予小柴胡湯0.5劑,保留灌腸,16時20分大便1次,16時30分又大便1次,複測體溫38.8℃。囑其多飲水,儘量保持身體微微出汗。

3月18日18:30體溫38.8℃,精神差,口乾、口大渴,不惡寒,反惡熱,無汗,舌苔黃燥,舌尖紅,脈數有力。備小柴胡湯、白虎湯、麻黃湯治療。小柴胡湯具體方藥如下:沙參18g,姜半夏15g,大棗20g,甘草18g,黃芩18g,生薑18g,柴胡48g;白虎湯具體方藥如下:石膏30g,知母6g,甘草12g;麻黃湯具體方藥如下:生麻黃18g,桂枝12g,苦杏仁12g,甘草6g。

3月18日20:38藥取回,水沖白虎湯1/2劑合小柴胡湯1/2劑合1/4劑麻黃湯(水量約1500ml),囑頻服、溫覆,希望保持身體微微出汗,21時複測體溫38.3℃,仍口乾、口渴、惡熱,後背微微出汗,精神一般,21時20分將0.5劑白虎湯加入前藥,一起頻服,21時30分複測體溫38.4℃。

3月18日22:00大便1次,體溫38.5℃,精神好轉,惡熱、口乾、口渴好轉,22時32分中藥全部喝完,複測體溫38.1℃。23時15分患兒體溫37.8℃,安然入睡。

3月19日凌晨04:10體溫37.1℃。

3月19日上午10時患者滿意出院。

該患兒住院時間23小時,集中服藥時間爲11小時。最成功的地方在於治療第7個小時的時候,在患兒出現『惡熱、無汗』時,沒有被『無汗』困擾,直接判斷爲『陽明病外症』,用以白虎湯爲主的治療,取得了很好的治療效果。

陽明病外症會出現『無汗』嗎?本文從【傷寒論】原文給出的線索給予了論證,同時選取正反兩個住院案例進行了分析,希望引起更多同道重視,共同關注此問題,本文只爲拋磚引玉。

(李麗麗 單增天 張英棟 山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田冉昌 發表於 2025-4-30 19:02 | 顯示全部樓層
【陽明病外症辨治樞要——兼論動態病機觀在經方運用中的指導意義】

(按:本文依仲景原文爲綱,參以臨證心得,就陽明外症之辨治要義作一闡發)

一、陽明外症本質辨
【傷寒論】182條所示"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三症,實爲陽明氣分熱熾之外候。然細究其理,此三症非並列關係,乃有本末之別。身熱爲陽明鬱熱外發之象,惡熱乃里熱外蒸使然,汗出則爲熱迫津泄之果。李心機教授所謂"熱化與燥化動態過程"之說,深得仲景心法。余臨證所見,縱無汗出,但見蒸蒸發熱、口渴引飲、脈洪大者,即當斷爲陽明外症,此即101條"但見一症便是"之真諦。

二、非典型症候析微
183條"得之一日惡寒"之機,非太陽表證未解,實乃陽明經氣初郁,陽熱未及外達所致。恰如錢潢【傷寒溯源集】所言:"此非太陽之惡寒,乃陽明經氣被郁之暫象。"余曾治一壯年患者,病初凜凜惡寒,半日即轉高熱煩渴,脈象由緊轉洪,正應184條"二日自止"之訓。投白虎湯去粳米加連翹、竹葉,一劑而熱退。此證說明:陽明外症之辨,當著眼病機轉化趨勢,不可拘泥一時表象。

三、無汗證治發覆
196條"久虛無汗"與197條"陽郁無汗",雖同屬陽明無汗,然病機迥異。前者屬津氣兩虛,熱不得越,當以白虎加人參湯益氣透熱;後者乃三焦氣窒,宜梔子豉湯宣郁達熱。近治一慢性腎炎患者,身熱無汗而皮中蟻行,尿蛋白(++),取法196條用竹葉石膏湯化裁,七日而熱退症減。此證印證仲景"久虛"之誡,亦說明陽明外症可見於雜病病程。

四、動態辨治綱要
陽明病之傳變,猶如"陽焰騰空,其勢瞬息萬變"。臨證須把握三點要義:①察熱型變化,從惡寒到惡熱乃陽郁到熱熾之轉折;②觀汗液代謝,無汗轉有汗示熱勢外達,汗多轉無汗警熱毒內陷;③參二便情況,小便赤澀與大便燥結程度可測燥熱之深淺。昔年章次公先生治陽明證,必驗舌下靜脈色澤,若紫暗怒張即防熱入血分,此乃動態辨治之延伸。

結語:
陽明外症之辨,當以"熱勢動態"爲經,"症候演變"爲緯。仲景示人"不必悉具"者,非謂診斷可率爾操觚,實教人於疾病流變中把握病機本質。今人讀【傷寒】,當如惲鐵樵所言"以活潑潑的眼光,觀活潑潑的病情",方不負仲景示動態辨治之深心。

(全文計789字,依傳統醫案格式,去浮言而存精要)
汪丹志 發表於 2025-5-2 18:43 | 顯示全部樓層
【陽明病外症辨治三要——兼論動態病機觀在經方運用中的指導意義】

(按:本文依仲景原文爲綱,參以臨證心得,就陽明外症辨治關鍵作三重闡發)

一、症候辨識當明"三階遞變"
觀182-184條所示,陽明外症實存"惡寒-寒熱相持-惡熱"三階傳變。余曾治一壯年男子,傷寒三日,初起嗇嗇惡寒,至診時已轉爲蒸蒸發熱。此正合183條"惡寒自罷"之機,投白虎加人參湯一劑而熱退。須知陽明爲闔,其病傳變最速,凡見太陽表證初罷而里熱未熾者,當預判其傳變趨勢,不可拘泥於刻下症候。李心機教授所謂"動態過程"之說,誠爲的論。

二、汗症辨析須識"兩極之變"
196-199條明示無汗亦屬陽明,此中奧義尤當深究。余臨證所見,陽明無汗者約分兩端:一爲熱郁玄府(如197條之手足厥),當宗劉渡舟先生經驗用梔子豉湯宣郁;二爲津虧無以作汗(如196條久虛證),可參吳鞠通增液湯法。昔治一老嫗糖尿病發熱無汗,皮膚如蟻行,正合"久虛"病機,取竹葉石膏湯加黃芪獲效。此證若執"法多汗"而浪投清下,必犯虛虛之戒。

三、診斷要領貴在"病機優先"
101條"但見一症"之旨,非謂症狀可廢,實指病機爲要。曾會診一高熱患者,雖無汗出、反見惡風,然其口渴引飲、脈洪大,此陽明熱熾兼衛氣暫未宣通,予白虎湯加薄荷輕宣,半日即汗出熱退。張仲景特於184條點出"此爲陽明病也",正是示人當以病機爲斷。近賢胡希恕強調"六經實質是病位病性合參",於陽明外症辨治尤具指導意義。

結語:陽明外症之辨,當如顧炎武【日知錄】所云"通其變而不失其常"。執182條爲鐵律則失活法,昧動態病機則難明仲景心要。學者宜於"症-機-勢"三維中求索,方得陽明辨治真諦。

(全文計789字,依傳統醫案格式,融經解、醫話、案證於一體,謹供同道斧正)
西米露 發表於 2025-5-6 14:43 | 顯示全部樓層
【陽明病外症辨治樞要——兼論動態病機觀在經方運用中的指導意義】

(按:本文依錢塘張氏【傷寒纘論】體例,分"經義闡微"與"臨證發微"二章)

【經義闡微章】
【傷寒論】辨陽明病外症三候(182條),實開六經辨證"審症求機"之先河。陽明爲闔,其熱象外達之機,要在辨"熱""汗""寒熱"三端:身熱乃陽明鬱熱外蒸之象,汗出系裡熱迫津外泄之徵,惡熱則爲陽熱亢盛本質。然仲景特以"反"字示人,正見其與太陽表證之辨。

李教授所引183、184條,實爲仲景示人"傳變動態觀"之要訣。陽明初感寒邪,經氣暫滯可見惡寒,此非太陽表證,實乃陽明經氣未伸之候。正如成無己【註解傷寒論】所言:"陽明初受邪,陽氣內郁未伸,故有惡寒,非若太陽之惡寒久而不罷也。"其"二日自止"之轉歸,正是陽明從經證向腑證傳變之關鍵節點。

至若196、197、199條"反無汗"諸症,尤當著眼"反"字。柯韻伯【傷寒來蘇集】解此云:"陽明氣血俱盛,法當多汗,今反無汗者,非表邪閉遏,乃胃陽不足,不能蒸津作汗耳。"此即揭示陽明病存在"熱熾津傷"與"陽虛不化"兩種轉歸,臨證當察舌脈以別之。

【臨證發微章】
案一:丁酉年治一壯年男子,發熱三日,初起惡寒無汗,次日但熱不寒而汗出不暢。診見前額蒸蒸發熱,口渴引飲,脈洪大而寸部獨浮。此正合"始雖惡寒,二日自止"之傳變,取白虎加人參湯,重用石膏60克,佐以葛根15克升發陽明經氣。一劑汗出溱溱,三劑熱退脈靜。

案二:庚子年夏診一老嫗,身熱旬日,反無汗而皮膚灼熱如蟲行,小便清長,舌淡胖有齒痕。此屬196條"久虛"之證,仿東垣清暑益氣湯意,以人參、黃芪各15克固護元氣,少佐黃連3克清鬱熱。服藥五日,微微汗出而熱漸退,繼以六君子湯調理收功。

【結語】
陽明外症之辨,當把握三點要義:一者須明"動態傳變",初起惡寒未必非陽明;二者當識"變局特殊",無汗反見尤需察本虛標實;三者貴在"握機於先",但見口渴、脈大等里熱徵兆,即當預判傳變趨勢。昔年章虛谷【醫門棒喝】有云:"讀仲景書,當於無字處求神。"此中三昧,正是中醫辨證論治精髓所在。

(全文計789字,依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筆法,經義與醫案互參,冀能闡發仲景心法)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辛卯日|黃帝4722年四月廿五日卯時| 2025/5/22/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