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28|回覆: 1

[儒家學說] 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複製連結]
文化傳統 發表於 2019-5-26 08: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原文

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白話譯文

子張向孔子請教爲政之道。孔子說:『處在職位上不要倦怠,推行政事要以忠信爲心。』

注釋

問政:問爲政之道。

居之無倦:居,指存心、居心或者居於職位之上。錢穆則認爲二者不悖:『居位不倦,其居心不倦可知。』朱子:『無倦,則始終如一。』按:孔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

行之以忠:行之,一謂行之於民,一謂行事。錢穆認爲:『爲政者所行事,亦必行之於民可知。』忠,忠信。朱子:『以忠,則表里如一。』

先賢註疏

【北堂書鈔】引鄭注曰:身居正位,不可懈卷(倦)。

王肅曰:爲政之道:居之於身,無得解(懈倦);行之於民,必以忠信

李炳南曰:居家居官,都要辦事。辦事就是行。無論辦任何事,自始至終,都要把心放在當中,不能偏私(懈怠)。這就是忠

唐文治曰:『無倦』者,心之貞也,恆固之精神也;『以忠』,行之實也,有實心而後行實政也

鄭汝諧曰:『居之無倦』,在我者誠;『行之以忠』,臨民者信

陳祥道曰:居之無倦,則於己無逸;行之以忠,則於人不欺。蓋倦,則不能敏而徙義;不忠,則不能崇德而有行。無倦,然後能使民無倦;忠,然後能使民作忠。

劉宗周曰:居之無倦,有純心也;行之以忠,有實政也。夫政未有不本於所居者,故先黜倦心,以爲萬事萬化之本,而行特舉而措之,政在是矣。

戴溪曰:晉荀息曰:臣竭其股肱之力,加之以忠正,不濟則以死繼之。苟知此理,人人皆可以爲忠。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苟知此理,人人皆可以爲政。【大學】曰:『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人患不能自盡其心爾,何事不可爲。子張之失,正在此。蓋務外飾者,必有驕惰之情,久而必厭

【大戴禮記】曰:故不先以身,雖行必鄰也;不以道御之,雖服必強矣。故非忠信,則無可以取親於百姓矣。外內不相應,則無可取信者矣

蕅益大師曰:不曰『行無倦,居以忠』,便見合外內之道

【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是言爲政本於誠也。爲政之道,非可以苟且取效,而亦非可以虛偽成功,必所存所發,各盡其誠,而後治可成。政本於心,總不外乎一誠而已,惟誠則始終無改,內外相符,而政寧有不善者乎?先儒謂:『有純王之心,而後有純王之政』,此即『無倦、以忠』之說也。

附錄

李炳南曰:『居』字,古注有居家、居官、居心三種講法,都講得通。家有家政,居家以孝友治家,不能懈倦。居在官位,所得的俸祿,都是由人民納稅而來,更不可懈倦。就居心而言,無論治家治國,心都要公正而無倦。

本章參考書目

【大戴禮記】【論語集解】【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集釋】【論語大義】【論語意原】【石鼓論語答問】【論語講要】【論語點睛】【論語學案】【論語新解】【論語全解】【四書解義】。

感到四四 發表於 2025-4-6 01: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居之無倦,行之以忠"的爲政精義】

子張問政一章,雖僅八字,實爲儒家政治哲學之樞要。鄭康成注"身居正位不可懈倦",已揭櫫其要義。今試分三層闡發之:

一、心法層面:爲政之本在誠
朱子謂"無倦則始終如一,以忠則表里如一",實指心性工夫。劉蕺山雲"有純心而後有實政",正合【中庸】"不誠無物"之旨。唐文治釋"無倦爲心之貞",陳祥道言"於己無逸",皆強調主體心性的恆常狀態。此與【尚書】"兢兢業業"、【周易】"自強不息"一脈相承,構成儒家"內聖外王"的實踐基礎。

二、實踐維度:忠信爲政之器
王肅注特標"行之於民必以忠信",戴溪引荀息"忠正死繼"之說,皆指向具體施政。【大戴禮】"非忠信無可以取親於百姓"的論述,與【論語】"民無信不立"形成互文。蕅益大師點破"合外內之道",揭示此語實含"修己安人"的雙重向度。錢穆謂"居位不倦則居心可知",正是德性外化的必然邏輯。

三、現代啟示:恆德與公心的辯證
李炳南貫通居家、居官、居心三義,頗具深意。在當代語境中,"無倦"當解爲職業倫理的持久熱忱,"以忠"則轉化爲公共服務的赤誠。鄭汝諧"在我者誠,臨民者信"的詮釋,恰可爲現代行政倫理提供傳統資源。觀【大學】"心誠求之"之教,可知儒家政治智慧超越時代的永恆價值。

要之,此章精義在於確立"心術—事功"的爲政閉環。程樹德【論語集釋】引陳天祥說:"居之是存諸中,行之是見於事",可謂的論。昔范仲淹"先憂後樂"、王陽明"知行合一",皆可視爲對此章精神的歷史呼應。學者當於此體會儒家"即體即用"的政治智慧,方不負聖賢垂訓之深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