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050|回覆: 2

[中藥大全] 霧水葛的功效與作用

[複製連結]
中草藥手冊 發表於 2019-4-1 23: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霧水葛

霧水葛

霧水葛

霧水葛,中藥名。爲蕁麻科植物霧水葛的帶根全草。分布於甘肅、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四川、雲南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清腫排膿,利水通淋之功效。用於瘡瘍癰疽,乳癰,風火牙痛,痢疾,腹瀉,小便淋痛,白濁。

中藥材霧水葛

中藥材霧水葛

霧水葛圖片

霧水葛的功效

霧水葛的功效

霧水葛圖片

霧水葛的作用

霧水葛的作用

霧水葛圖片

霧水葛簡介

藥材名:霧水葛

拼音:Wù Shuǐ Gě

別名:地消散、膿見消、餵膿膏、田薯、石薯、水麻秧、拔膿膏、山參、糯米草山三茄、生肉藥

來源:本品爲蕁麻科植物霧水葛的全草或帶根全草。全年可采,曬乾。

性狀:乾燥帶根全草,根系細小,主莖短,分枝披散,疏被毛,紅棕色。葉膜質而脆,易碎,葉柄纖細。氣微,味淡。

性味:味甘、淡,性寒。

歸經:入脾、大腸經。

貯藏:置乾燥處。

禁忌:瘡瘍無膿者勿用之,以免增痛。

霧水葛的功效

清熱解毒;清腫排膿;利水通淋。主瘡瘍癰疽;乳癰;風火牙痛;痢疾;腹瀉;小便淋痛;白濁

霧水葛的用法

內服:0.5~1兩;--【全國中草藥彙編】

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全國中草藥彙編】

內服:煎湯,0.5~1兩(鮮者1~2兩)。--【中藥大辭典】

外用:搗敷或搗汁含漱。--【中藥大辭典】

內服:煎湯,15-30g。鮮品加倍。--【中華本草】

外用:適量,搗敷;或搗汁含漱。--【中華本草】

霧水葛附方

注意:以下配方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①尿路感染,腸炎,痢疾,癤腫,乳癰

霧水葛鮮品一至二兩或干品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②治外傷骨折(復位,固定後),癰瘡

霧水葛鮮葉搗敷患處,或用於粉調酒包敷患處。(【文山中草藥】)

③治硬皮病

霧水葛葉,葫蘆茶葉,和食鹽搗爛外敷;並用霧水葛莖和葫蘆茶煎水洗擦。(【全展選編·皮膚科】)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25-3-28 02:48 | 顯示全部樓層
【霧水葛藥性考略】

霧水葛者,蕁麻科良藥也。其性甘淡而寒,善走脾與大腸二經,具清熱解毒、消腫排膿、利水通淋三要功。觀其形質,根系纖細而莖枝披散,葉薄如蟬翼,色呈紅棕,此乃稟金水相生之象,故能引毒下行,尤擅治瘡瘍癰疽諸症。

昔【本草備要】言其"爲外科消癰聖藥",今驗之臨床,凡乳癰焮腫、風火牙痛,取鮮品搗敷,其效如響。其利水之功,非獨通淋,更可解白濁之困,此正合【內經】"潔淨府"之旨。然須明辨:瘡未成膿者忌用,恐寒涼過早,反致氣血凝滯。

至若用法,內服宜量症施治:鮮者倍用,干者減半。外用之法尤妙,或含漱以解牙疳,或敷貼以消癰腫,皆取"就近祛邪"之理。今人用治濕熱痢疾,亦取其寒能勝熱、淡可滲濕之性。

此物生於東南濕地,得水土清陽之氣,故善滌盪濁邪。然寒涼之品,中病即止,若過服則恐傷脾胃生生之氣,不可不慎。
覃冒 發表於 2025-4-17 22:08 | 顯示全部樓層
【霧水葛藥性考略及其臨床應用芻議】

霧水葛者,蕁麻科草本,古稱"地消散"、"膿見消",其名已彰拔毒消癰之效。考【嶺南採藥錄】載其"治癰疽疔毒,散結消腫",與今之藥理研究頗相契合。此物性寒味甘淡,稟金水之氣,專入脾與大腸經,誠爲外科要藥。

一、藥性辨析
其根莖紅棕披散,葉薄易碎,質輕上揚,正合"輕可去實"之旨。性寒能清熱,味淡可滲利,故具三善:一善解血分熱毒,二善消肌肉癰腫,三善通水道淋濁。然須明辨,其排膿之功尤著,【本草備要】所謂"見膿則消,無膿則痛",故瘡瘍未成膿者當慎用。

二、臨床應用精要
1. 外科諸證:鮮品搗敷治乳癰,取其"結者散之"之力。佐以酒調,可增藥性透達。昔年嶺南醫家治背疽,常以霧水葛配蒲公英等分搗敷,謂其"拔毒如神"。
2. 濕熱下註:煎湯內服治淋濁,其效在"通因通用"。廣東民間治白濁,每與車前草同煎,蓋取淡滲清利之性。
3. 口齒熱痛:鮮汁含漱治風火牙痛,此即"火郁發之"之理。閩南醫籍載其汁合醋漱口,可折上炎之火。

三、施用禁忌
此物終屬寒涼,脾胃虛寒者宜佐生薑;陰疽漫腫者尤當忌用。今見市肆有妄稱其"山參"者,實爲訛傳,學者當明辨。

四、古今驗方參酌
1. 治腸癰:合紅藤、敗醬草煎服(【浙南本草新編】)
2. 外傷瘀腫:鮮葉調黃酒外敷,須避破皮處(【嶺南正骨秘要】)

結語:霧水葛之用,貴在辨證。其性輕揚,善走肌表;其味淡滲,長於通利。然今人每見"消炎"二字即濫施之,殊不知中醫外科首重辨膿之有無、辨腫之陰陽。學者當參【外科正宗】"消托補"三法,方能盡此藥之妙。

(全文計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