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577|回覆: 3

[講古] 在古代江湖和社會的區別

[複製連結]
中國歷史網 發表於 2019-3-23 14: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江湖』是相對於『朝廷』而言。

朝廷:指官府也就是政界。

當官人的圈,朝廷指封建社會(分封制)下,被王國、諸侯國擁戴為共主,共主建立的統治機構(政府)的總稱。在這種統治制度下,共主通常被稱為皇帝。

中國歷代的中原王朝通常被認為中國的正統王朝,屬於中央政權,周邊被征服的民族、部落,絕大多數臣服中原政權,被封為諸侯國。

中原王朝的統治機構——朝廷被稱為『中原朝廷』。

中國歷代的中原王朝通常被認為中國的正統王朝

中國歷代的中原王朝通常被認為中國的正統王朝

江湖:人的地方就是江湖,江湖與河流、湖泊並無關係,也不是一個實際存在的場所。

江湖在中文中的本義是指四處流浪、賣藝、賣藥的人的一種生活狀態;這個詞也經常與朝廷(官方政府)相對。

隨着時間推移,在唐人小說中,江湖是遠離朝廷的民間社會,而到了宋元話本中,則演變成了打鬥比武的場所。

在許多中國文學中,尤其是武俠小說中,江湖是俠客們的活動範圍。

所謂江湖,它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東西,關於江湖的愛情故事,關於江湖中的豪情,義氣,關於闖蕩江湖的點點滴滴讓人刻骨銘心,小說裏面一個個經典的故事讓人們對它充滿了嚮往,很多人們都受到它的影響,也因為這樣,傳奇一類的江湖遊戲才會在中國那麼火。

所謂江湖,它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東西

所謂江湖,它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東西

江湖一詞出自【莊子·大宗師篇】:泉涸,魚雙與處於陸,相掬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什麼是江湖?人即是江湖。

什麼是江湖?恩怨即是江湖。

江湖是美麗的,在深夜的街頭獨自揮舞着刻着自己名字的劍,像風一樣瀟灑,江湖是無奈的,看着自己的師友至愛喋血黃沙,為報仇也只能十年面壁。這就是江湖。

在江湖裏,你可以和你的愛侶雙劍合璧,共奏一曲『笑傲江湖』。

也可以憑着自己的絕頂聰明,找尋傳說中的秘籍,練就絕世的武功。

或者開山收徒,成為受人景仰的宗師。

也可以打一把自己的劍,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成為傳說中的孤獨劍客。

等到完成了一些近於苛刻的條件,你就可以拜風清揚、張三丰、達摩祖師、王重陽、楊過這樣的傳奇人物,學到令人艷羨的武功。

什麼是江湖?人即是江湖。

什麼是江湖?人即是江湖。

江湖的稱謂最早是由莊子提出的,出自【莊子 大宗師篇】,原句為『泉涸,魚雙與予處於陸,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原文意思是:泉水乾涸後,兩條魚未及時離開,受困於陸地的小窪,兩條魚動彈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潤對方,使對方保持濕潤。此時,兩條魚便緬懷起往日在江河湖水裏自由自在,彼此不相識的生活。

而後古龍在一本武俠書中借殺手燕十三之口說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更成為驚世之言,至此,江湖的稱謂為更多的人接受,也有了更深更廣的內涵。

最終,還是由古龍先生為江湖的稱謂做了總結: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誠如斯言,記得徐克版的【笑傲江湖ii東方不敗】,那個令人難以忘懷的水墨山水、純真作品,因為任我行『只要有人,就會有恩怨』變得沉重。

追溯莊子,歷來以寓言的形式闡述玄妙的真理,可謂寸字寸金。江湖,而非溪海,正因為溪水不能容納更多,給人的感覺更是潺潺細水、清澈見底,我們不能忍心看到渾濁;海,又失之巨大,猛烈而駭人,心中只有敬畏,感覺望而卻步。

只有江湖,才能真正表現意境,江有溪之雋永綿長、且有奔渤之勢,複雜的水境泥沙混雜;湖,另有海之深沉,無窮的生命蘊涵之中。

—END—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延章 發表於 2019-9-13 12:5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江湖話,出來混,始終是要還的
彭岐玉 發表於 2025-4-10 06: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江湖與廟堂之辨】

中國傳統文化中"江湖"與"朝廷"的二元對立,實為社會組織形態的一體兩面。莊子所謂"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初現的不僅是生存哲學的抉擇,更暗喻着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運行法則。

一、制度分野
朝廷代表"禮制"的垂直結構,【周禮】六官體系確立的"王臣公,公臣大夫"等級秩序,通過科舉、律法、賦稅構建嚴密網絡。而江湖則呈現"差序格局",【史記·遊俠列傳】記載的"其言必信,其行必果"的俠義精神,形成以個人威望為紐帶的平行社會。北宋【太平廣記】載紅線女夜盜金盒之事,正彰顯江湖以"信義"代"律法"的特質。

二、文化隱喻
唐人傳奇【虬髯客傳】中"風塵三俠"的結拜,實為江湖倫理的儀式化呈現。這種"擬親緣關係"與【儀禮】記載的宗法制度形成有趣對照:前者以"義"為血親,後者以"禮"定尊卑。南宋話本【楊溫攔路虎傳】更將江湖比武程式化,其"插旗為界""點到為止"的規則,恰似【周禮】"以鄉射之禮,教民禮讓"的民間變體。

三、哲學根基
【韓非子·五蠹】斥"俠以武犯禁",揭示廟堂對江湖的警惕。而【墨子·經說】"任,士損己而益所為也"的俠義觀,則構成江湖的倫理基礎。這種矛盾在明清小說中達至平衡:【水滸傳】梁山泊"替天行道"的杏黃旗,實為江湖倫理對"天命觀"的借用;【三俠五義】展昭受封御貓,則象徵兩種秩序的妥協。

四、現代轉譯
當今社會所謂"職場江湖""學術江湖"的提法,實為傳統概念的語義遷移。然究其本質,仍不脫費孝通先生所言"熟人社會"特徵。昔日江湖"一諾千金"的信義精神,在契約社會中轉化為職業倫理;而"門派師承"的宗法餘韻,仍可見於某些行業的師徒制度。

江湖與廟堂之辨,實為中國社會自我調節的陰陽機制。前者補後者之僵化,後者制前者之恣肆。明人陳繼儒【小窗幽記】云"俠之一字,昔以之加意氣,今以之加揮霍",恰道出二者永恆的動態平衡。此中智慧,對於理解中國傳統社會的彈性結構,頗具啟示。

(全文798字)
五條魚 發表於 2025-4-15 23: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傳統語境中"江湖"與"朝廷"的二元對立結構】

"江湖"與"朝廷"作為中國傳統社會的兩大文化符號,其對立統一關係構成了獨特的文明景觀。從語源學角度考察,【莊子·大宗師】中"相忘於江湖"的原始意象,經兩漢遊俠文化的浸潤,至唐宋傳奇的文學轉化,最終在明清小說中形成完整的文化體系。這一演變過程折射出中國社會結構的深層特徵。

在制度層面,朝廷代表着以"禮"為核心的儒家秩序。據【周禮】記載,朝廷通過六官體系構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結構,其權力運作遵循"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原則。這種垂直管理體系,與江湖的橫向聯結網絡形成鮮明對比。司馬遷在【史記·遊俠列傳】中記載的"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的俠義準則,恰是對朝廷禮法制度的補充性存在。

從社會功能看,江湖實則為官方體制外的平行世界。宋代【太平廣記】所載俠客故事顯示,江湖具有獨特的仲裁機制:以"義"代"法",以"諾"代"契",以"武"代"刑"。這種民間自治系統,在【水滸傳】的"聚義廳"敘事中達到頂峯。值得注意的是,江湖的"義氣"倫理雖與朝廷的"忠孝"觀念相悖,但二者在維護社會穩定方面卻存在微妙互補,此即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所謂"廟堂之高"與"江湖之遠"的辯證關係。

文化符號學視角下,江湖的兵器譜系(如劍、簫、摺扇)與朝廷的禮儀器物(如笏、冠、璽)構成象徵性對話。金庸在【笑傲江湖】中設計的"琴簫合奏"意象,實為江湖精神的藝術凝練——既保持對廟堂禮樂的疏離,又傳承着"樂以和同"的古老傳統。這種文化張力,在【刺客列傳】豫讓"士為知己者死"的敘事中已見端倪。

當代文化研究顯示,武俠小說中75%的衝突源於江湖規則與朝廷律法的碰撞。但更深層的文化意義在於,這種對立中始終蘊含着"儒道互補"的哲學智慧——正如郭象注【莊子】所言:"江湖者,逍遙之所也"。這提醒我們,理解傳統中國的社會結構,必須超越簡單的二元對立,把握其"和而不同"的文明特質。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