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來源: 語言文字網 第四個問題:漢字簡化的過程中有哪些錯誤呢? 
 一、失去了表音功能
 
 許多漢字原來是形聲字,簡化後失去了表音功能,而這正是漢字有別於其他文化的特點。如:
 
 H(際)r(價)耍ū輳H(僅)g(歡)
 
 (隊)伲ㄊ簦(劉)T(燭)常ǖ校
 
 
 二、無理簡化,莫名其妙
 
 許多漢字的部首被毫無道理地用『又』字和叉代替,使優美的漢字變得不倫不類,莫名其妙。如:
 
 P(鳳)L(風)h(漢)H(僅)y(難)
 
 啵ㄈǎg(歡)}(聖)Γǘ裕洌ㄊ鰨
 
 
 三、割裂了整個漢字體系
 
 許多漢字是自成體系的,常用字簡化後割裂了與非常用字的聯繫,致使從小學簡化字的人一輩子也記不住一些使用頻率較低的字。如:會寫
 『撲(洌』 不會寫 『璞』和『蹼』,會寫
 『還()』和『環(h)』不會寫
 『寰』和『鬟』。其他還有:
 
 僅(H)謹瑾盤(P)磐犧(蓿╆
 
 徹(兀┏撼防()獵(C)鬣
 
 殲()纖(w)讖傷()殤()觴(x)
 
 聲()馨磬罄夢(簦┿螺
 
 
 四、形體筆畫比較醜陋
 
 許多漢字原來是非常方正美觀的,簡化以後字形變得極為難看。如:
 
 訁(言)釒(金)車()龍()漢(h)
 
 劉()華(A)長(L)揀()東(|)
 
 
 五、合併偏旁,字不達意
 
 像『(貓』)和『i(豬)』簡化以後都成了狗類了,實在是太滑稽了。
 
 
 六、同音字合併,字義混亂
 
 漢字本來是有精確分工的,非要人為地讓一個字去承擔本不該它應該具有的含義。如:
 
 後:前後皇后原本為前後皇后
 
 發:發現頭髮原本為lF^
 
 面:面部麵粉原本為面部I粉
 
 板:木板老闆原本為木板老
 
 
 七、毫無道理地將漢字進行切割,音形皆損
 
 如:歟ü遙┫(蠍) 。ㄩぃ 攏ㄩ矗
 
 
 八、簡化後出現表音錯誤
 
 如:(鄰)e(賓)
 
 韻母本是in,但簡化字是用韻母為ing的字作偏旁,容易讓人讀錯。
 
 
 九、有些字筆畫本不多,完全沒必要簡化
 
 如:p(減)觶涼)於(於)r(時)(國)
 
 
 十、使漢字的可識別性大大降低
 
 漢字簡化以後,使原來差別很大的字變得非常相像,導致經常被人搞錯。
 
 如:P(鳳)和L(風)(厲)和v(歷)
 
 特別是『鳳』和『風』,經常出現姓名中的『鳳』和『風』,簡體的兩個字一旦稍微寫潦草,就容易讓人分辨不清。
 
 如今的簡體字方案是從1956年1月份起,用僅兩個月時間,完成的【漢字簡化方案】、【漢語拼音方案草案】、【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和【關於掃除文盲的決定】。其中拼音方案的目標,是推動掃盲識字運動,待時機成熟後再廢漢字以代之,而簡化字則是漢字被取代前的過渡形態。但這種簡體字方案,正是急功近利年代的畸形產物。就在簡體字方案出台後不久,經濟大躍進便盛行於中國,跟文化冒進浪潮呼應,儼然一對親密無間的孿生兄弟。
 
 現行簡化字的出台更多源於政治,與前清的剃髮易服相類,阻斷了中華文化的傳承,背離了語言文字的自然發展規律,對語言文字是破壞。其實質是對中華文化的破壞和扭曲。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