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本性是難移的。縱觀蘇軾兄弟的一生遭遇,再看蘇洵當初給兩個兒子取名時所持的願望,我們可以說只實現了一半。
4 E# F+ k* H# M# D
" \! h2 n$ {- n" C. D; r 中國自漢朝起獨尊儒術,文人家庭爲子女取名,在義理方面頗有講究,即一個人的名字,應當起到鼓勵、規範或警醒自己修身養性、立志的作用。
6 x, k( s/ [7 r: l$ \# c
& ]$ F0 K, h2 X/ q 蘇軾、蘇轍的父親蘇洵在給兩個兒子取名時頗費了一番苦心。他的願望在【名二子】中是這樣說的:『輪、輻(車輪上湊集於中心軸上的直木)、蓋、軫(車廂底部四面的橫木),皆有職乎車。而「軾」若無所爲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爲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天下之木莫不由轍。而是言車之功,轍於焉。雖然,車仆馬潰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勉矣!』& V2 \4 s2 E* p' B, X
2 R# D, i8 R( u4 p! Q 軾,是車前用做乘車人扶手的橫木。所以對於車載人前進的功能而言,軾是沒有用的。但是如果沒有軾,車的整體功能就不算完善,乘車人在崎嶇顛簸的路上也難保安穩。至於轍,則是車行之後留下的車輪印記,它與行車的成功與失敗都沒有關係,但它是行車的記錄。
, r: s$ z2 l- Q9 D$ c H& q; p" M2 H: c ^6 o
我們不知道蘇軾兄弟二人具體的生辰八字,所以無從知道蘇洵給兒子取名是否考慮到五行相生相剋的問題,但我們從筆畫總數看,兩個名字都是吉利的,音節也很美,唯一推敲的就是名字的義理了。) @- G. P, n) @5 s5 j+ c; J
- W- w) |% R; G+ V 人的本性是難移的。縱觀蘇軾兄弟的一生遭遇,再看蘇洵當初給兩個兒子取名時所持的願望,我們可以說只實現了一半。那就是蘇轍的一生,的確是做到了謹小慎微,游離於改革與保守派之間,在激烈的政治鬥爭中,雖然也屢遭貶斥,但終能免禍,並且有個較安適的晚年。蘇軾則未能因父親取名『軾』而改掉其『不外飾』的性格,恰恰就是這『不外飾』的性格使他吃盡了苦頭,無論是以王安石爲首的改革派,還是以司馬光爲首的保守派,都對他不滿意,都想排擠他、打擊他。再說這『軾』,作爲乘坐人扶手的橫木,誠然有使人不至於因車的突然停止而前傾(而蘇軾確實對改革派的過激行爲和保守派的過於守舊作風,都進行了坦言告誡),但其所處的位置也十分搶眼,想要做到不招人忌,實在是太難了。這恐怕是蘇洵在給兩個兒子取名時始料不及的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