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g& v% G. j2 y% {1 ]% V
" o$ h+ X0 w. O6 x- C% U' T k2 F
曹操像
+ s: j( U$ ?2 n* G% w! E" Y
0 D& A( v |8 M8 {" }
: i$ h' P( |$ Y2 l) y- ^ ! M! e9 p& s# w. \3 a7 |
近期被热议的曹操墓 2 M+ V* H- k& K" K. s, P
. c" e6 O$ Q2 b
2 R& X3 F ?, o$ Q' R3 C 曹操墓被发掘的消息一经传出,引起了各大媒体的极大关注。考古学、历史学的专家、学者,包括对三国史怀有浓厚兴趣者都参与了讨论,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人们为何要对曹操墓的真伪发出种种揣测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历史上“曹操有七十二疑冢”的传说。
y' K- J: g% D: S) U$ I2 y6 h3 j
# y0 h4 z8 l* n. u3 w9 ~8 _ 实际上,据《三国志》等正史的记载,曹操死后的安葬并没有秘密进行,魏文帝曹丕在《武帝哀策文》中对其父出殡的情景有具体的描写,从曹操次子曹植的《诔文》中也能看出曹操的丧葬活动是公开的。唐代的《元和郡县志》明确记载了曹操墓的准确位置,可见,唐之前对曹操墓在哪里并无歧义。所谓“疑冢”说起自王安石《将次相州》诗,此后的人们叠加演绎。元人杨涣《山陵杂记》曰:“曹操没,恐人发其冢,乃设疑冢七十二,在漳河之上。”《大明一统志》载:“曹操疑冢在讲武城外,凡七十二处,森然弥望。”可见,所谓“疑冢”只不过是后来的稗官野史或靠不住的民间故事的记载。& a+ p8 E- i$ U& ?
. r/ O2 S$ S, B. A, ^
那么,为何自宋代以降,会出现“曹操有七十二疑冢”之说呢?这就涉及到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问题。众所周知,很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都是“盖棺而不能论定”。其中,历史背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政治氛围下,人们会对同一个人物作出不同的历史定位。曹操的雄才大略,统一中国北方的历史功绩和杰出的文学才华在今天的史学界包括世人的心目中早已得到了首肯。然而在历史上,曹操的形象又是如何呢?笔者日前拜读了蒋星煜先生在2010年1月3日《新民晚报》上撰写的《诸葛亮的三次升值》一文后,颇有感慨,如果说诸葛亮在历史上有三次升值,其人格魅力、道德风范、足智多谋被抬到“昆仑”般高度的话,那么,同为三国时期第一流英雄人物的曹操就不那么幸运了,他在历史上被三次贬值。那么我们就看一看曹操在历史上是如何被三次贬值的。
3 \ }+ C, ^; |4 a1 a3 T T3 O: g+ Y 4 Z7 ~4 \8 c& s6 L5 t+ }# A6 {
陈寿所撰的《三国志》对曹操作出了很高的评价,《三国志・武帝纪》篇末云:“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不害)、商(鞅)之法术,该韩(信)、白(起)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毫无疑问,因陈寿是蜀汉的降臣,后在西晋为官,奉诏撰《三国志》,他以魏为正统,对曹操颇多溢美,也是很正常的。不过,与曹操差不多同时代的或稍晚一些时候的人,对曹操也多有赞誉。如西晋陆机《吊魏武帝文》说曹操“摧群雄而电击,举劲敌其如遗,威先天而盖世,力荡海而拔山。”刘颂称“魏武帝以经略之才,拨烦理乱,兼肃文教,积数十年,至于延康之初,然后吏清下顺,法始大行。”(《晋书・刘颂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