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00|回复: 0

"想当然"和寓言(图)

[复制链接]
里人 发表于 2010-6-28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020100628353176636472.jpg
9 L  U; \- x0 u

' G  F+ U& Z" E3 Q
孔融
) r4 {0 s; r0 H1 H6 M/ ]/ T
* `, @) c4 E: Q
    “想当然”这个常用词是很有来历的,著名的文人最喜欢“想当然”。 3 W  i# o: c0 j3 n; V

- C( _- E' x$ d8 i    “想当然”一词,按照《辞源》的解释:“凭主观以为如此。”带有明显的贬义。今天我们常讲:“办事情要根据实际情况,不可以想当然。”“想当然”几乎等同于不切实际甚至是妄想了。但“想当然”的本意并非如此。 , q/ Y! s1 D& u" c4 I
% N, s0 j: \; e
    据《后汉书・孔融传》记载:公元203年,曹操同儿子曹丕率军攻占袁绍的老巢邺城,俘获了袁熙的妻子甄氏,甄氏貌美,被曹丕强占。事情闹得舆论哗然,孔融得知此事后写信给曹操:“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是个很有学问的人,却不知道这个典故的由来,于是特意询问,孔融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这便是“想当然”的由来。曹操明白了孔融的讽刺,心里自然不快,以后借口杀孔融,或多或少与这“想当然”有些干系。
2 s9 G4 \9 b- b7 ^6 O! Y
5 [9 N# Z7 V1 o4 e: z  a& }1 x; h    孔融“想当然”惹下了麻烦,后世又有一位大学问家照葫芦画瓢来了个山寨版的想当然。据《石林燕语》卷八:“苏子瞻自在场屋,笔力豪骋,不能屈折于作赋。省试时,欧阳文忠公锐意欲革文弊,初未之识。梅圣俞作考官,得其《刑赏忠厚之至论》,以为似孟子。然中引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事不见所据,亟以示文忠,大喜。往取其赋,则已为他考官所落矣,即擢第二。及放榜,圣俞终以前所引为疑,遂以问之。子瞻徐曰:想当然耳,何必须要有出处?圣俞大骇,然人已无不服其雄俊。”这则故事在宋代有多部笔记记载,可见当时传为美谈。苏东坡想当然的做法不但没有惹祸,反而科场高中,运气比孔融好得太多了。 0 x0 O! {  N8 J7 m4 a% c. j
- w! i& U/ A  @$ ~
    从这两个著名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所谓“想当然”,其实是一种假借古人编造故事为己所用的手法,这种手法有两个要点:“想”是假想、设想,“当然”是按照情理推测存在某种必然。也就是说,故事虽然是编造的,但应符合人物的个性特征和历史背景,是很有讲究的,与一般的胡编乱造大有区别。如此看来,“想当然”并非完全没有依据,与今天我们所批评的“想当然”还是有较大的区别的。 1 c" j/ o  ~/ O& E1 c
; r% l& S) S: I! e6 L( m3 T8 J
    这种“想当然”的叙述手法其实类似寓言,假借古人尤其是名人编个故事用来说明一定的道理。其实很多寓言都是“想当然”的,比如《列子》中的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就是典型的“想当然”。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