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V* [: Q0 {. R4 Z6 h7 o5 Z9 y 
   ; @! P8 G6 t. x
 孔融7 S3 f! _7 Y- a 
  $ L+ J& G6 F: |  {' J 
     『想當然』這個常用詞是很有來歷的,著名的文人最喜歡『想當然』。 ! v" `5 N& b  p
 7 w0 m0 e; a+ B; l+ C/ @4 n5 U    『想當然』一詞,按照【辭源】的解釋:『憑主觀以為如此。』帶有明顯的貶義。今天我們常講:『辦事情要根據實際情況,不可以想當然。』『想當然』幾乎等同於不切實際甚至是妄想了。但『想當然』的本意並非如此。 6 X. X- p  [; j- H* {$ G8 c
 $ U4 }1 B4 u. D+ l. j  d  P+ S* a
 據【後漢書・孔融傳】記載:公元203年,曹操同兒子曹丕率軍攻佔袁紹的老巢鄴城,俘獲了袁熙的妻子甄氏,甄氏貌美,被曹丕強佔。事情鬧得輿論譁然,孔融得知此事後寫信給曹操:『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是個很有學問的人,卻不知道這個典故的由來,於是特意詢問,孔融說:『以今度之,想當然耳。』這便是『想當然』的由來。曹操明白了孔融的諷刺,心裏自然不快,以後藉口殺孔融,或多或少與這『想當然』有些干係。 ) W# ^- g  R# [1 U2 K! c
 " r7 |$ Q6 C, v" M  i7 ~1 i
 孔融『想當然』惹下了麻煩,後世又有一位大學問家照葫蘆畫瓢來了個山寨版的想當然。據【石林燕語】卷八:『蘇子瞻自在場屋,筆力豪騁,不能屈折於作賦。省試時,歐陽文忠公銳意欲革文弊,初未之識。梅聖俞作考官,得其【刑賞忠厚之至論】,以為似孟子。然中引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事不見所據,亟以示文忠,大喜。往取其賦,則已為他考官所落矣,即擢第二。及放榜,聖俞終以前所引為疑,遂以問之。子瞻徐曰:想當然耳,何必須要有出處?聖俞大駭,然人已無不服其雄俊。』這則故事在宋代有多部筆記記載,可見當時傳為美談。蘇東坡想當然的做法不但沒有惹禍,反而科場高中,運氣比孔融好得太多了。 6 k$ h' f: t$ U( C; T
 
 ( n; m7 ^! A6 l    從這兩個著名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所謂『想當然』,其實是一種假借古人編造故事為己所用的手法,這種手法有兩個要點:『想』是假想、設想,『當然』是按照情理推測存在某種必然。也就是說,故事雖然是編造的,但應符合人物的個性特徵和歷史背景,是很有講究的,與一般的胡編亂造大有區別。如此看來,『想當然』並非完全沒有依據,與今天我們所批評的『想當然』還是有較大的區別的。 " S1 ^2 |" O9 i+ S/ z
 5 ]/ x+ q. f2 V8 d9 X2 Y
 這種『想當然』的敘述手法其實類似寓言,假借古人尤其是名人編個故事用來說明一定的道理。其實很多寓言都是『想當然』的,比如【列子】中的兩小兒辯日的故事就是典型的『想當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