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 B: Y3 }0 l$ B w' t
, |7 y; ~9 h. @# v 一些怪癖,放到平常人身上,大约是笑话;放到著名诗人身上,则是美谈。
( ]3 T( N+ ^9 T
. @8 G: p- w! X1 U3 _ 唐代的知名诗人有2300多人,《全唐诗》中收了48900多首作品。唐代诗人多恃才傲物、特立独行,在此辑录一些诗人的“怪癖”行径。9 t I! k3 i, X! y3 o! D4 b" H
+ {1 l0 s7 j. t3 ^# ~ 王勃醉酒作诗4 P6 }& k$ I, u: |" Z8 U- G* k
5 `# k) k- m- D2 W% z4 N3 [ 王勃出身书香之家,少时便有神童之誉。《旧唐书》本传称他:“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
7 W& D5 r, k% T) x6 K6 t2 @6 M0 H% k! ?# P& \
王勃作诗前不喜欢冥思苦想,而是先磨墨,然后饮酒。他喝酒严格意义上不算饮,而是拿壶往口中灌,大醉方休。喝醉后,用厚厚的被子捂着蒙头大睡,酒醒后直奔砚台,挥笔直书,一气呵成,诗成后一个字不改。《新唐书》本传中这样记载王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唐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也说;“王勃每为碑颂,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卧,忽起一笔数之,初不窜点,时人谓之腹稿。”他的传世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便是这样得来的。1 b* `8 B5 S* A& K7 v/ A
& v5 `8 K' ]/ S, v& b# E
张若虚被窝构思
; j! e& F, E$ T7 O N
7 L4 Q3 [0 N3 U0 ]( a6 _6 s 唐代奇人众多,但像张若虚仅凭一首《春江花月夜》就确立不朽地位的,却绝无仅有。) T' U) o( Y* f" {
. E+ P i: I, K8 f8 A 张若虚写作并不勤奋,贪睡是他的嗜好。他作诗时,喜欢先用厚厚的被子捂着,在被窝里构思,一身大汗后翻身而起,然后挥毫疾书。天气越热,效果越好。他作诗从不打草稿,总是一气呵成,一字不改。《春江花月夜》就是这样写出来的,从这首诗来看,张若虚绝对是创作天才,不愧“以孤篇横绝全唐”之誉。
, x% X; Y! G; [# a1 k) a
" a9 F1 e- C: n4 K: i: n$ |& M 孟郊作诗忘事# k* | [. |/ l+ f" U- m
7 X% [, A8 }" B R$ I
孟郊现存诗歌500多首,他是苦吟诗人的代表,有“诗囚”之称。
1 f4 J5 Y+ {8 C+ j c8 v
; r* P+ x+ g" z- x" I8 A/ y 孟郊早年生活贫困,46岁终于考中进士,50岁任江苏溧阳县尉(管治安的小官)。他在任时以作诗为乐,达到了忘我的地步,如果没人叫他,他会一天忘记吃饭而不觉饥饿。他作诗不出门,有时会放下手头的事务,闭门谢客。有时候,他则外出饮酒作诗,一天不归。其“不事曹务”的做法,被人告发,让县令很不高兴,于是罚他半俸,然后花钱雇人顶替他留下的漏洞。这样一来,孟郊的生活更为拮据,一气之下,他干脆请辞。他去世时一贫如洗,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韩愈等友人凑了100贯钱,安葬了这位诗人。- n9 l% h0 ?2 `9 N+ z/ p" j
7 [ J6 l4 M- d; ?
李贺驴背拾句, f3 U6 E2 g9 o* w, e! r1 a
2 s0 f( ^) k+ Z9 g9 O/ Z 李贺仕途失意,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有“诗鬼”之誉。他长相怪异,双眉相接,体瘦指长,韩愈调侃他指长所以能写长诗。
4 ]7 C5 V8 X/ ]5 g
, u% n7 d2 S% d! j2 y 传说他写诗常常骑在毛驴上,背着锦囊外出,得到句子就投入锦囊内,晚上回家完篇。据说,“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样的名句,就是这样得来的。难怪他的母亲说,李贺要“呕出心乃已”。# z" C5 Q" A Y9 c2 o& }& d* B
: I6 _3 |1 s7 Y) C) u( N- `
白居易聆听老妪! Y7 `/ S2 ]% d, C
2 A* r1 j/ g9 d4 N* a. F2 ~. O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发起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的讽喻诗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W+ r, f0 b3 b2 Q" l E
- `2 U7 J$ I3 j" [" A% r
他创作时特别注意老太太的感受,每写一首诗,都要先读给老妪听,越老的越好,只要耳不聋。如果老妪听不懂,或者说不好,他立马修改,修改后还不能打动她们的作品一律撕毁。宋代的孔平仲在《孔氏谈苑》记载道:“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改之。故唐末之诗近于鄙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