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w% C/ n: y3 N, U. f$ i3 O6 A# j
7 [; {4 @) [' w( R4 ] 一些怪癖,放到平常人身上,大約是笑話;放到著名詩人身上,則是美談。 $ N& }# K6 b, v2 {1 b
+ [* k Y4 v8 B; Y( H$ K" ~; n, T
唐代的知名詩人有2300多人,【全唐詩】中收了48900多首作品。唐代詩人多恃才傲物、特立獨行,在此輯錄一些詩人的『怪癖』行徑。. o6 i5 G! n9 F3 i: j
2 R9 f( C( z4 I% |5 u. z* P' ?
王勃醉酒作詩) M4 b7 T4 n- e
2 ~- X$ {: P6 O
王勃出身書香之家,少時便有神童之譽。【舊唐書】本傳稱他:『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3 T; O0 G! a1 L" V2 `
% x4 _+ M! \7 R' S; g5 a! A 王勃作詩前不喜歡冥思苦想,而是先磨墨,然後飲酒。他喝酒嚴格意義上不算飲,而是拿壺往口中灌,大醉方休。喝醉後,用厚厚的被子捂著蒙頭大睡,酒醒後直奔硯台,揮筆直書,一氣呵成,詩成後一個字不改。【新唐書】本傳中這樣記載王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面臥,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唐人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也說;『王勃每爲碑頌,先磨墨數升,引被覆面臥,忽起一筆數之,初不竄點,時人謂之腹稿。』他的傳世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便是這樣得來的。# x3 a% e3 ?- Z4 ~. l
% l9 B, l P3 `: ^8 q, T7 S: K 張若虛被窩構思0 b9 ^9 @; s5 |( {& L
5 M C8 e- @. j/ ]6 F4 j& F 唐代奇人眾多,但像張若虛僅憑一首【春江花月夜】就確立不朽地位的,卻絕無僅有。
3 c; S+ [0 @3 v y8 {+ s0 G/ N8 u+ j# h a% Q j
張若虛寫作並不勤奮,貪睡是他的嗜好。他作詩時,喜歡先用厚厚的被子捂著,在被窩裡構思,一身大汗後翻身而起,然後揮毫疾書。天氣越熱,效果越好。他作詩從不打草稿,總是一氣呵成,一字不改。【春江花月夜】就是這樣寫出來的,從這首詩來看,張若虛絕對是創作天才,不愧『以孤篇橫絕全唐』之譽。
* |2 l K% T, _, b! {: g. r
7 o) H9 f8 y9 z7 m$ f1 A) Q 孟郊作詩忘事
2 s# Y( f$ _) q+ d; o1 n% ^1 `8 j5 w) {+ f6 k; F1 f) ?
孟郊現存詩歌500多首,他是苦吟詩人的代表,有『詩囚』之稱。/ J. ]( H; r/ {3 a! @4 G. F
( u, M3 b1 Q# f/ W 孟郊早年生活貧困,46歲終於考中進士,50歲任江蘇溧陽縣尉(管治安的小官)。他在任時以作詩爲樂,達到了忘我的地步,如果沒人叫他,他會一天忘記吃飯而不覺飢餓。他作詩不出門,有時會放下手頭的事務,閉門謝客。有時候,他則外出飲酒作詩,一天不歸。其『不事曹務』的做法,被人告發,讓縣令很不高興,於是罰他半俸,然後花錢僱人頂替他留下的漏洞。這樣一來,孟郊的生活更爲拮据,一氣之下,他乾脆請辭。他去世時一貧如洗,連買棺材的錢都沒有,韓愈等友人湊了100貫錢,安葬了這位詩人。
0 O( q* y. Q- z8 n" z% x: K. b; R$ {, B" E0 Z: q
李賀驢背拾句7 V f( G" m, r2 g) V3 C* d" B
8 u: Y; z) m5 q2 _& y/ h
李賀仕途失意,把全部精力用在寫詩上,有『詩鬼』之譽。他長相怪異,雙眉相接,體瘦指長,韓愈調侃他指長所以能寫長詩。4 k% ?$ A8 t+ E: x% Z0 @5 V% R
5 m$ J8 e- ^; ^ 傳說他寫詩常常騎在毛驢上,背著錦囊外出,得到句子就投入錦囊內,晚上回家完篇。據說,『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女媧鍊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這樣的名句,就是這樣得來的。難怪他的母親說,李賀要『嘔出心乃已』。' B- Y! r) N' H& |' r) F
( o7 M" f, {% {
白居易聆聽老嫗& T$ h2 F4 D: Z! t
! w: ]5 S1 Q. d* v5 c; }# p1 r
白居易是新樂府運動的發起人,主張『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他的諷喻詩最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爲『老嫗能解』。
) s, u R9 q5 ^) M- L! I
1 b( O8 Q: ^7 ~# e5 u+ e 他創作時特別注意老太太的感受,每寫一首詩,都要先讀給老嫗聽,越老的越好,只要耳不聾。如果老嫗聽不懂,或者說不好,他立馬修改,修改後還不能打動她們的作品一律撕毀。宋代的孔平仲在【孔氏談苑】記載道:『白樂天每作詩,令一老嫗解之,問曰:「解否?」嫗曰解,則錄之;不解,則又改之。故唐末之詩近於鄙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