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0 o- y+ U9 ~4 I, Z
, a% [6 o% w; U, e5 j P: m 入伏了,天氣又潮又熱,真是『苦熱』。可是,這樣的天氣入了詩,便有了別樣情致。古人們是如何形容他們所經歷過的灼熱天氣的呢?今摘其趣與君共賞,以暑消暑。
7 f( e/ j# S! b7 \7 i' l" m8 _$ v3 N% M0 e
古人形容苦熱多從高溫環境描寫。宋代戴復古在【大熱五首】(其一)中說,『天地一大窯,陽炭烹六月(農曆,下同)。』他把人在高溫環境比做熊熊燃燒的陶瓷磚瓦窯。唐代王轂在【苦熱行】中則是把高溫環境比做大洪爐:『祝融南來鞭火龍,火旗焰焰燒天紅。日輪當午凝不去,萬國如在洪爐中。』唐代韓愈更是形象地把悶熱天氣比做自己是在蒸籠之中:『自從五月困暑濕,如坐深甑遭蒸炊(【鄭群贈簟】)。』把大熱天之熱,比做人在窯、爐和甑中被燒烤、蒸煮。 N1 u* ]. q- u2 \6 \4 i) o" b- p
, C, H( S1 ]0 l) |( @ 古詩中描寫人體在苦熱中的狀態主要用流汗。宋代張來的『欲動身先汗如雨』(【勞歌】);唐代范燈『六月季夏天,身熱汗如漿』(【六月】);宋代戴復古『田水沸如湯,背汗濕發潑』(【大熱】)以及唐代司空曙的『嘯風兼熾焰,揮汗訝成流』(【苦流】)。瞧,『雨』、『潑』、『漿』、『流』。
/ @- b f! h8 q+ q! b _! G/ v3 z5 y* j
古詩中還常通過周圍事物的反應來寫苦熱。宋代梅堯臣的【和蔡仲謀苦熱】:『大熱曝萬物,萬物不可逃。燥者欲出火,液者欲流膏。飛鳥厭其羽,走獸厭其毛……』天氣熱到乾柴出烈火、液體熬成膏、鳥嫌羽熱、獸嫌毛熱。 1 x" e0 c& D. D2 z W( S
& S3 W8 B$ e& Q( ?) i1 } 下面我們再看看三位著名詩人如何說苦熱。李白在描寫大熱天中縴夫們疾苦的【丁督護歌】中別出心裁地用了『吳牛喘月』(『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吳牛是指吳地(今蘇南)的牛。按理說吳牛應該早就適應當地夏季的炎熱氣候,可它卻還是常常熱得受不了,以至於看見夜間月亮,也以為是太陽,害怕得喘起氣來。杜甫在苦熱天氣中曾經『束帶發狂欲大叫』,『安得赤腳踏層冰』(【早秋苦熱堆案相仍】)。唐代著名自然詩人王維在【苦熱】中講了種種苦熱景象之後,竟然異想天開地『思出宇宙外,曠然在寥廓。』他熱得要到宇宙中去『涼快涼快』。 # Q9 l8 w! [ n* ?
4 c$ k$ x/ o) E; I% E. m" E
詩人們確實是熱怕了,宋代范成大竟寫出『但得暑光如寇退,不辭老境似潮來』(【秋前風雨頓涼】)。為了苦熱快點過去,加速衰老都在所不惜。
9 ^3 g+ F# ?5 y6 _6 X& }
# c" ?3 @, v% p) d; J% s$ e2 I4 m 實際上,詩人們形容歸形容,他們都有自己的消暑高招。唐代白居易【銷煩暑】中說:『何以銷煩暑,端居一院中。熱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說過『思出宇宙外』的王維在該詩的最後也醒悟道:『卻顧身為患,始知心未覺;忽入甘露門,宛然清涼樂。』也許這些就是俗語『心靜自然涼』的一些出處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