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39|回復: 0

董其昌书法绘画作品鉴赏(图)

[複製鏈接]
家邻 發表於 2010-7-12 06: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W020100712250563976726.jpg
2 m: X2 W4 ?# c' E+ p; Q  x+ C" o+ f

: C8 u3 k) |6 ]: X$ w$ x" A: p3 L* v
    人物简述1 G6 G4 u4 u- [0 z* s! G* M: J

0 u! C1 ^  `' H+ |1 ?* j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汉族,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镇)人。“华亭派”的主要代表。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 x; k# {% ], p4 k& Z8 g- p2 C

8 D: G. J) E$ v6 s    董其昌精于书画鉴赏,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颇多,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加之他当时显赫的政治地位,其书画风格名重当世,并成为明代艺坛的主流。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 ?8 ~8 K: B5 }; U
; c" W' d. B" i9 d# g
    其人生平

( M) ?% ?0 V" y! x# r" T

9 d: l9 e2 j# s* W# _) c
W020100712250570013727.jpg
. G3 K$ f2 I# o. N) F9 i$ @/ V
- `& x, h' V) k
《赠稼轩山水图》轴,明,董其昌绘
% f- Q% ~. w8 z* D. d, Q3 i3 s

, _- e6 ~8 h6 x; [
2 Z; _9 W9 x6 T$ W; I2 @3 r' X    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1555)年,卒于明毅宗崇祯九(1636)年。董其昌出身贫寒之家,但在仕途上春风得意,青云直上。公元1589年,(万历十七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举进士,开始了他此后几十年的仕途生涯。当过编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他对政治异常敏感,一有风波,他就坚决辞官归乡,几次反复起用。
1 S- a7 X$ E; l% f# C) V" U$ w2 @2 l
    董其昌才溢文敏,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画及理论。他是海内文宗,执艺坛牛耳数十年,是晚明最杰出、影响最大的书画家。董其昌的绘画长于山水,注重师法传统技法,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调,讲究笔致墨韵,墨色层次分明,拙中带秀,清隽雅逸。《画史绘要》评价道:“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出于儒雅之笔,风流蕴藉,为本朝第一。”董的绘画对明末清初的画坛影响很大,并波及到近代画坛。一直以来,董其昌的作品都是海内外大收藏家寻觅的目标。3 H! f: a) P5 ]" U

5 `. w- g( j0 y5 l7 L/ t1 n) i    董其昌走上书法艺术的道路,出于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起因是在考试时书法不好,遂发愤用功自成名家。这在他的《画禅室随笔》有所记述,其中还自述学书经过:他在十七岁时参加会考,松江知府衷贞吉在批阅考卷时,本可因董其昌的文才而将他名列第一,但嫌其考卷上字写得太差,遂将第一改为第二,同时将字写得较好些的董其昌堂侄董源正拔为第一。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董其昌,自此钻研书法。董其昌回忆说:“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初师颜平原(真卿)《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世南),以为唐书不如魏晋,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繇)《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仲(征明)、祝希哲(允明)置之眼角。”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董其昌几乎学习研究了以前绝大部分名家,从钟王到颜、柳,从怀素到杨凝式、米芾,直至元代的赵孟\。
, \" t" ~0 e2 S- j) d2 ]$ M; ?. S$ o0 r9 i
    董其昌精收藏,曾珍藏董源4幅山水《潇湘图》、《溪山行旅图》――(作者:北宋范宽)、《龙宿郊民图》、《夏山图》,并以“四源堂”名斋,后其“四源堂”中四幅名画多为河南袁枢(董其昌年弟袁可立子)递藏,使其成为晚明收藏董、巨作品的集大成者。还有精选李思训《蜀江图》、《秋江待渡图》,董源《征商图》、《云山图》、《秋山行旅图》,巨然《山水图》,范宽《雪山图》、《辋川山居图》,李成《着色山图》,郭忠恕《辋川山居图》,江贯道《江居图》,赵大年《夏山图》,赵子昂《洞庭二图》、《高山流水图》,王蒙《秋山图》,《宋人册页》等18幅。从中可以看出,董其昌的收藏足以令其傲视当代。
# ^$ s2 a$ h* I& j* I7 ?' X0 h/ Y  w0 g( Z: [* @* o6 C7 p! Z1 S
    他的字、画以及书画鉴赏,在明末和清代名声极大。善画山水,远师董源、巨然和黄公望。其画风笔意安闲温和、清新秀丽。他提倡用摹古代替创作。又以禅宗的南北派比附绘画,称“南北宗”。他是尚南贬北,抬高文人画的地位,打击压制和他相抗稀奇的“浙派”。其山水作品,用笔柔和,秀媚有余,魄力不足,缺乏气势,且多辗转摹仿,如《峒关蒲雪图》、《溪山平远图》等,皆为摹古之作。# A7 W' e5 r& \* r: {6 ?" A

9 r  I0 d. Y+ n. P( e" A. G( V    董其昌没有留下一部书论专著,但他在实践和研究中得出的心得和主张,散见于其大量的题跋中,董其昌有句名言:“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这是历史上书法理论家第一次用韵、法、意三个概念划定晋、唐、宋三代书法的审美取向。这些看法对人们理解和学习古典书法,起了很好的阐释和引导作用。董其昌一生勤于书画,又享高寿,所以传世作品很多,代表作有《白居易琵琶行》,《三世诰命》、《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倪宽赞》、《前后赤壁赋册》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