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 Q3 I: D) w1 ^ ]2 Z4 ]
3 s. q( C/ H1 q# P: P0 C 龍王廟公園。本組圖片由本報記者張靜翻拍 " Z9 U# v; |* z# u9 z, T
6 X. c" d+ c6 v
1 c, r' b# a+ Y3 [1 k; Z
( a- R+ {& D1 W 康熙二十三年版。
$ D5 a2 @& i! p8 c 9 a: o3 q. W$ g5 y
6 g0 h/ c( V0 ]7 }) ^$ C0 L$ s
每當我走過坐落在渾河北岸瀋陽市文體西路上的龍王廟公園時,眼前總能浮現出一位儒雅學者的身影――陳夢雷。" z) I$ `, X8 S* l# r
5 t: b8 ^. F- D& ]! }% F8 q1 G 陳夢雷(1650――1740),字則震,號省齋,福建侯官(今福州)人,爲康熙朝的翰林院編修。這樣一位文弱的南方書生,怎麼會與北地的瀋陽有了聯繫呢?這還得從蠟丸案說起。康熙九年(1670),二十一歲的陳夢雷考中進士,被館選爲翰林院庶吉士。當時正值慈和皇太后升太廟,對天下大行覃恩封賞,父親陳會捷也因爲陳夢雷的緣故被加封爲征仕郎,翰林院庶吉士。未婚妻李氏也得以受封爲孺人。後陳父爲陳夢雷的婚事先行南歸,臨行前教導陳夢雷當『以褊激淺露爲戒』。翌年十一月,妻子和母親抵京。因爲『未娶而入翰林苑,孺人未字而受封』,鄉里親戚都引以爲榮,在家人臨行之時,皆『贈舟車具羊酒以賀』。& J) h; `, @5 O v+ D7 v
2 m% S: e9 x( l+ J9 H& U3 _/ O
康熙十一年(1672),陳夢雷被授予翰林院編修。康熙十二年(1673)由於母親在京師水土不服,『胸腹得奇疾,作則痛不可忍』,陳夢雷便急急告假,送母親回福州老家。陳夢雷到家不久,便遭遇耿精忠叛清,耿精忠爲擴大自己的影響,廣羅名人,陳夢雷被強授官職。同時被授予官職的還有正在省親的同鄉摯友、同朝爲官的李光地。
4 |2 B% _+ i/ ~* U# [% w2 j' W
2 j% w* }2 s& Z+ c 李光地借耿精忠召他前來面談之機,悄悄來到侯官,與陳夢雷長談了三個晚上,商議的結果是,由陳夢雷臥底,李光地向朝廷報信,裡應外合,剿平叛逆。握別時,陳夢雷與李光地誓約:他日如能幸見天日,當互以節操鑑證。李光地趁便向陳夢雷提出代爲照料家中百口的要求,並囑咐陳安心在這裡留守:『光復之日,汝之事全部包在我的身上。』) A% C! i: e5 P$ P# I
- r; r/ `1 H+ i& a$ J; g 李光地用從陳夢雷那裡得到的情報,製成蠟丸,卻只寫上自己的名字,密報給朝庭。此舉,深得康熙帝的讚賞,稱其爲『真忠臣也!』$ @; o4 ?6 T* P
' \, \1 ~8 Q4 r8 }1 K 康熙十六年(1677),叛軍被剿滅,在福州的陳夢雷卻遲遲沒有等來李光地的消息,便於次年入京。有道是無巧不成書,在『福建之亂』中有一個叫陳舫的人,主動投靠了耿精忠,並被授予翰林院大學士。由於他們同姓,又同在叛軍中供職,結果京師有人就把這個陳舫誤傳爲陳夢雷。就在陳夢雷受到刑部的傳訊時,又有人舉報陳夢雷曾參與了叛亂。於是刑部便以『從逆』罪將他逮捕入獄。陳夢雷萬沒想到靖逆的功臣沒當上,反倒成了階下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