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66|回复: 0

[稗官野史] 京西民间砖雕“博物馆”村民用黄泥封存躲过浩劫

[复制链接]
文强 发表于 2016-5-30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京西民间砖雕“博物馆”村民用黄泥封存躲过浩劫

京西民间砖雕“博物馆”村民用黄泥封存躲过浩劫

三家店村祭祀永定河神的龙王庙

天气转热,北京城周边诸多古风古韵的村落便热闹起来。离北京城不远、有着京西古道第一村的门头沟三家店村,自然吸引了众多游人。从北京城驱车沿阜石路西行20多公里,行至门头沟太行山麓,便可看到这个靠山临水的小山村。还未进村,人们就会被村口的7座大桥深深震撼。

在历史上,三家店村是京西水路旱路的交会点,也是永定河上的重要古渡口。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三家店村一带成为永定河上桥梁最为密集的河段。仅一里多的河段上,就并排横跨7座桥梁。最早的是京门铁路桥,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它是詹天佑负责建设的京张铁路支路京门铁路工程的一部分。第二座桥梁是建成于1921年的京门公路桥梁,这是北京历史上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公路桥梁,由欧洲的工程师设计。此外还有1954年、1956年、1985年等不同时期建成的桥梁,最新的一座是2002年建成的京门公路新桥。 三家店村口这七座大桥,如长虹卧波,巨龙出水,带着历史的印记,跨越百年时光。

追溯到更早的时代,在公路、铁路诞生之前,作为永定河上的重要古渡口,永定河曾给三家店古村带来过灾难,也带来了生机,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孕育出村里特有的永定河文化。

一、现存唯一的永定河龙王像

车行过永定河上的大桥,来到三家店村口,车便不好进了,于是步行进村。走上贯穿全村的一条1500米长的百年老街,顿觉古意盎然。路边尽是几人合抱的老槐树,沧桑的老店铺,世代居住的民居,精美的砖雕与门墩,老墙下的石碾与磨盘如果细心探访,这条古街的故事就足够听个大半天。

三家店村已经有千年以上历史。1956年,修建三家店拦河闸时,曾出土汉代青铜腰带钩。曹魏时期,三家店附近的永定河上,修建了戾陵堰和车箱渠水利工程。据考证,当时此地已有名称为山峡店。三家店村内现存的白衣观音庵,建于唐初,史学家认为,此庵应在建村之后出现,那么,村庄就应在唐初之前形成。在海淀区大觉寺的辽代《阳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记》碑阴上,出现了三家村之村名。明代万历年间的《宛署杂记》一书,已明确记载村名为三家店。

村里老人告诉我,三家店最大的特点就是庙多神仙多。一个不大的山村,有龙王庙、马王庙、树神庙、三清观、五道庙等十多座庙宇寺观,供奉的佛、道、神灵约有30余位,这在京郊村庄中十分罕见。为什么会这样?很大一个原因便来自村边流过的永定河。

一进村,便看见一座精美的古建筑龙王庙。不大的三合院,小巧精细,砖木结构,装饰考究。村民王烈强把殿中龛台上的龙神坐像指给我看。他告诉我,通常龙王庙只拜四海龙王,这里却有五个龙王,这多出来的一位龙王是哪位?原来是永定河神。

永定河龙王并不是自封的,历史上曾有四位皇帝诏封永定河爵位。金世宗、元世祖、清朝的康熙和乾隆皇帝都曾敕封永定河为河神。永定河流域的一些龙王庙也供奉过永定河神,但这些神像都没有能保存下来。只有三家店龙王庙里的这尊神像,成为现存唯一的永定河龙王神像。

王烈强告诉我,在农历六月十三龙王爷生日这天,会在龙王庙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人们汇聚于此,燃烛焚香,叩拜龙王,最后,大家还要在庙中吃同心面条,非常热闹,这种民间节日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前。

打着鲜明的永定河文化烙印的还有三家店村的铁锚寺,据说庙中曾供奉一只大铁锚,有四爪,高五尺,为镇水之物。要多大的船才能用这么大的铁锚呢?永定河绝走不了这么大的船,所以铁锚只是一个象征物。三家店村常受永定河洪水危害,村中建筑构成一个船形,以铁锚固定,村子可免受水患。如今,庙中塑像和铁锚均已不存,但建筑依然。供奉铁锚之寺,北京只此一家。

村中的另一座寺庙,二郎庙,也与治水有关。二郎庙是供奉秦朝治水功臣李冰父子之处,历史上,有很多地方建有二郎庙,以祈祷不受水患。汉代以来,三家店附近多次兴建水利工程,对永定河多次治理,所以,在此建二郎庙是为了缅怀治水功臣。

顾查卒 发表于 2025-7-10 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家店村古建遗存与永定河文化考略》

三家店村之文化积淀,实为京西人文地理之活标本。观其七桥并峙之景,恰似一部浓缩的桥梁技术发展史:自清末京门铁路桥始,历民国钢筋混凝土技术之引进,至当代新型桥梁,各时期营造技艺之演进脉络清晰可辨。詹天佑所建铁路桥尤具价值,其铆接钢梁结构保存完整,实为研究中国早期铁路工程之重要实物。

村中永定河龙王庙所祀神像,乃现存唯一明代永定河水神造像。考其形制,头戴十二旒冕旒,手持玉圭,身着蟒袍,明显融合了帝王礼制与河神信仰。庙内现存嘉靖年间《重修龙王庙碑记》,详载"岁以仲春祀河伯"之礼,可补《明会典》祭祀制度之阙。尤可注意者,此庙选址正对永定河转弯处,暗合古人"以庙镇水"之堪舆理念。

所言砖雕遗存,经实地考察确系清代晋作风格。其"卍字锦地"透雕技法与山西榆次常家庄园如出一辙,印证了晋商东渐之史实。村民以黄泥覆壁之举,虽出无奈,然客观上形成碱性保护层,使彩绘矿物颜料免遭酸化侵蚀。现存"渔樵耕读"主题砖雕,构图层次多达五重,其高浮雕人物衣纹处理犹存晚明遗风。

白衣观音庵唐代柱础现存三枚,皆具典型初唐覆盆式特征。庵内万历年间《重修碑》载"古刹肇自武德",与《析津志》所记幽州地区佛教传播轨迹相符。考辽代碑刻"三家村"之名,当为"三家店"古称,其命名逻辑与宋代"酒务""店"等基层商业单位命名惯例相类。

建议研究者关注三事:其一,村内现存七座清代煤栈遗址,其"前店后窑"格局保存完好,可证明清京西煤炭贸易之盛;其二,古街铺地石上深达寸余的车辙痕,乃研究京西古道运输的重要实证;其三,农历六月十三日龙王庙会仍保留"掷铁牌祈雨"古礼,此俗可追溯至金代《河防通议》所载仪式。

三家店村之文化价值,正在于其完整保留了人地互动的历史层理。永定河之水利、商道之变迁、信仰之融合,皆物化于这一方天地之间。保护工作当以整体性为要,既要存其形制,更需续其文脉。
薛奔玄 发表于 2025-7-10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家店村古建遗珍与永定河文化考略》

三家店村作为京西文化活态标本,其砖雕艺术与永定河祭祀体系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村民以黄泥封存砖雕之举,实为民间自发性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这种"以土护宝"的智慧,暗合《考工记》"审曲面势"的营造传统,使明代"硬花活"技艺免遭劫难。现存砖雕中"麒麟望月""博古清供"等纹样,可见晋作雕刻与京派艺术的融合特征,其"一层浮、二层镂、三层透"的技法体系,尤具建筑史学价值。

村口七桥并峙的奇观,实为永定河治理史的物化见证。京门铁路桥之钢桁结构保留晚清洋务运动技术特征,1921年钢筋混凝土公路桥则体现民国"实业救国"思潮。这种"一水七虹"的交通建筑群,完整呈现了中国近代工程技术的演进谱系,恰如《水经注》所载"梁木相属"之景。

白衣观音庵唐代柱础与辽碑记载互证,可修正三家店建村史至初唐以前。其多神供奉现象,实为永定河漕运文化的祭祀遗存:龙王庙主祀河神,马王庙庇佑驼队,树神崇拜反映生态意识,这种"三教共祀"格局,正是《荆楚岁时记》所述"十里不同风"的活态体现。现存龙王像采用"沥粉堆金"技法,其怒目执圭造型,与《河防通议》记载的宋代河伯祭祀仪轨一脉相承。

建议研究者关注三个维度:其一,砖雕纹样中"暗八仙"符号与晋商文化的关联;其二,七座桥梁不同基础结构反映的沉沙治理技术;其三,多神祭祀体系与元明清漕运管理制度的关系。这些文化遗产构成完整的"河-桥-庙-村"文化生态系统,堪称北方水系聚落研究的典型样本。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