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Z3 M) y* W) A& {7 U1 E
3 l. j& S9 T2 t, S3 R/ y' E
; @/ ?; O# O" ~0 E. `# b9 i' B 袁枚四十岁左右的时候,相士胡文炳为他占了一卦,说他六十三岁生子,七十六岁寿终。后来袁枚果然是六十三岁生子。欣喜之余,袁枚又禁不住暗自思忖,若胡文炳的话应验的话,七十六岁当是自己的生死大限。一想到这儿,袁枚顿时变得惴惴不安起来。
) z: h; I: V) y! u9 m
) L% X/ o& D5 H5 i3 N* R 或许正是应了那句“疑心生暗鬼”,到了七十六岁这一年,袁枚的身体果然是大不如前。先是梦见僧道言死,继而又“忽婴腹疾形神枯”,于是袁枚深信自己是死期将至。那么,面对死亡,袁枚是何心境,又有何举动呢?一想到自己不久就要远离人世,袁枚第一反应是赶紧为自己做歌自挽。袁枚的自挽歌题目很长,叫《腹疾久而不愈,作歌自挽,邀好我者同作焉,不拘体,不限韵》。歌云:“人生如客耳,有来必有去。其来既无端,其去亦无故。但其临去时,各有一条路……逝者如斯夫,水流花不住。但愿着翅飞,岂肯回头顾?伟哉造化炉,洪钧大鼓铸。我学不祥金,跃冶自号呼。作速海风迎,仙龛陪白傅。或游天外天,目睹所未睹。勿再入轮回,依旧诗人作。”袁枚不光自己写自祭文、自挽诗,而且还广泛号召同仁好友给他写挽诗。朋友们不好意思为活着的人写挽歌,所以响应者寥寥。见此状,袁枚又写了《见诸公挽章不至,口号四首催之》,对大家进行引导和鼓励。其中三首写道:
3 W1 s0 W5 [- J n# P1 k% ^6 @+ V6 o) x+ ^& Z
久住人间去已迟,行期将近自家知。
8 E5 c w" N9 p# T( ~6 e" f0 ]0 ~* g3 D9 Z- T! e" H
老夫未肯空归去,处处敲门索挽诗。 9 \3 F; g1 `5 k/ Y/ j' V
( A( j+ \1 D+ x " {$ j2 E& J5 J& ]% I8 G
) N; @% ^1 H% u7 ~5 ]0 P& R
莫怪诗人万念空,一言我且问诸公。 , ~$ L7 c: ]0 e7 S
! b8 I* `! V5 g G/ g- \6 \& y3 G* j 韩苏李杜从头数,谁是人间七十翁。 6 j8 e5 X6 k# a E$ t' T; P
7 ~/ Z' u: g" z 1 K+ `' z( d+ S* F
3 L+ Y, v6 ], P6 E' W) X" p+ ]
腊尽春归又见梅,三才万象总轮回。 4 Z( |: m) R% y% D$ D7 c z" K: i
+ U3 l! `2 y. d3 `% X/ u3 g9 O+ ] 人人有死何须讳,都是当初死过来。 & `# i; k! m3 p$ X$ w& D2 H
- V5 n# D6 O# k
第一首是说自己不想空着手离开人世,所以要大家多为自己写点挽诗。第二首是说韩愈、苏轼、李白、杜甫等大家都没能活到七十岁(作者注:韩愈(公元768年~824年)五十七岁、苏轼(公元1037年~1101年)六十六岁、李白(公元701年~762年)六十二岁,杜甫(公元712年~770年)五十九岁。),而自己已经是七十六了,相比之下,已很满足了。第三首是说人人皆有一死,不必忌讳,更何况人人都是从死那里生出来的。在袁枚的一再索求下,赵翼、姚鼐、孙士毅、钱维乔、法式善、洪亮吉、钱大昕等30余人被迫写了挽诗。这些诗或调侃,或挽留,或赞美,一时成为文坛佳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