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 w0 b) e( L0 I# v# j
3 o: k4 Y- U: f0 ]0 y 蔡太师即北宋末期的大臣蔡京。他画好,诗好,字好,文章好。当然,误国殃民,贪赃枉法,窃弄权柄,恣为奸利,也是“好”得不得了,最后,亡国了事。
2 s! s) ~1 o* q8 E/ [4 ?; B: d& l6 P" I9 D0 a% D" y' `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之六载:“有士大夫于京师买一妾,自言是蔡太师府包子厨中人。一日,令其作包子,辞以不能。诘之曰:‘既是包子厨中人,何为不能作包子?’对曰:‘妾乃包子厨中缕葱丝者也。’”1 e; Y8 p- q4 Z
9 E- H( c) R& P4 b$ ~2 C" a 如果厨娘所言为实,可想而知,太师府的厨房里,有缕葱丝者,那也必有剥蒜头者,摘韭菜者,切生K者的各色人等,是毫无疑问的了。连料理佐料这般粗活,都如此专业化分工,以此类推,红案白案,酒水小吃,锅碗瓢勺,油盐酱醋,更不知该有多少厨师、帮手、采买、杂工,在围着他的这张嘴转。可见,这位中国历史上数得着的权奸,也是中国历史上数得着的巨贪,在其当朝柄政,权倾天下,为非作恶,丧心病狂之际,那腐败堕落,淫奢糜烂的程度,到了何等猖狂的地步。5 k; H# d* v2 m3 i" N+ v9 _
& I; Z# X& t: v, X$ V3 C
蔡京(1047-1126),福建仙游人,字元长,为徽宗朝“六贼”之首。“元v更化”时,他力挺保守派司马光废除免役法,获重用,绍圣初,又力挺变法派章变行免役法,继续获重用。首鼠两端,投机倒把,是个被人不耻的机会主义分子。徽宗即位,因其名声太臭,被劾削位,居杭州。适宦官童贯搜寻书画珍奇南下,蔡京变着法儿笼络这位内廷供奉,得以重新入相。从此,赵佶像吃了他的迷魂药一样,无论蔡京如何打击异己,排斥忠良,窃弄权柄,恣为奸利,宋徽宗总是宠信有加,不以为疑。+ P7 O8 _1 Q2 J6 C" _1 X& G( N
0 G; \9 y4 V; ^3 h( A. T 所以,朝廷中每一次的反蔡风潮掀起,宋徽宗虽然迫于情势,不得不降黜一下,外放一下,以抚平民意,但总是很快地官复原职。从他登基的崇宁元年(1102年),任蔡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起,到靖康元年(1126)罢其官爵止,二十多年里,赵佶四次罢免了他,又四次起用了他。最后,蔡京年已八十,耳背目昏,步履蹒跚,赵佶仍要倚重他,直到自己退位。
1 o6 G+ g% \0 {
+ Y% W$ s; t7 h 一个好皇帝,碰上一个不好的宰相,国家也许不会出问题,一个不好的皇帝,碰上一个好宰相,国家也许同样不会出问题;但一个不好的皇帝,碰上了一个不好的宰相,那这个国家就必出问题不可。北宋之亡,固然亡在不好的皇帝赵佶手里,也是亡在这个不好的宰相手里。北宋完了的同时,蔡京终于走到头了,老百姓等到看他垮台失败的这一天。据《宋史》:“钦宗即位,徙(蔡京)韶、儋二州,行至潭州死,年八十。”“虽谴死道路,天下犹以不正典刑为恨。”
6 x& g4 K8 E: |% ^
! r! ?4 H5 A; M7 i/ E 人们虽然没看到蔡京被明正典刑,深以为憾,但要给他一点颜色看看,以泄心头之恨,也以此煞一煞小人得志不可一世的威风。人们忽然悟到,有一条收拾他的绝妙主意,是人人可以不用费力,不需张罗即能做到的,那就是在其充军发配的一路之上,不卖给蔡京一粒粮,一滴油,一叶菜,更甭说,一块烙饼,一个馒头,一个包子了。没有发通知,没有贴布告,更没有下命令,发文件,街乡市井,城镇村社,驿站旅店,庄户人家,所有人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齐心――让他活生生地饿死!5 d6 D( l5 Q4 @: h# ~ M5 T+ ]2 {
! m9 F9 f+ b; E" H4 ^
饥肠饿肚的蔡京,回想当年,那山珍海味,那珍肴奇馐,现在连一口家常便饭,也吃不着了。那时候,他爱吃一种腌制食品“黄雀酢”,堆满三大间厅堂,他转世投胎一千次,也吃不完,现在想闻闻那扑鼻香味,也不可能了。那时候,他想吃一个包子,得若干人为之忙前忙后,现在,即使那个缕葱丝的妇女碰上他,也绝不肯将缕下的废物,一堆烂葱皮,给这个饿得两眼翻白的前蔡太师。* Z5 l6 _8 |6 N- l( {9 i( V7 l, N' Q' w
8 a# c6 `; |. R4 B8 r 中国人对于贪官污吏的憎恨之心,惩罚之意,是绝对一致的,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坚定坚决,也是从不动摇的。因此,再也没有比这种饿死蔡京的死法,更让人们开心的了。' a* {8 I+ z; j) r+ I# B6 y" j, G# q5 k
9 \9 j1 [& |1 l+ D* X 王明清《挥尘后录》:“初,元长之窜也,道中市食饮之物,皆不肯售,至于辱骂,无所不至。乃叹曰:‘京失人心,一至于此。’”蔡京虽然饿死了,但不等于所有蔡京式的人物都饿死,因此,这个陈旧的故事,或许能让有些人,读出一点震慑的新意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