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766|回覆: 1

[訓詁學] 品字的起源和演變_繁體字寫法

[複製連結]

『品』字看似平凡,卻與我們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品』字看似平凡,卻與我們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神奇的漢字系列之門字的演變過程及起源

品字本義是什麼?

品字本義是什麼?

『品』字看似平凡,卻與我們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當名詞來用,人有人品、官有官品、書有品相、器有品格;當動詞來用,有品讀、品味、品嘗、品評……品字本義是什麼?

 甲骨文的品是個會意字

 甲骨文的品是個會意字

甲骨文的品是個會意字,字形是三個口,有的時候也寫成兩個口在上,一個口在下的形狀。三表示多,【老子】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裏,三代表着天、地、人,能夠化生萬物,所以一般都用它表示多數。品字中,以『口』表示人,【說文解字】說『品,眾庶也。』 品字本義是人的多數。品修飾其他的詞,品人就是眾人,品臣就是眾多大臣,品事是諸多事項。左思【吳都賦】中有:『混品物而同廛。』『廛(chán)』,是指在公共場所中存放貨物的倉庫。這句話的意思是:把混雜而眾多的貨物都放在同一座倉庫中。這裏品即指眾多,不過這個意義現在我們已經不大常用了。

【老子】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老子】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由本義,品又引申出品種、品類之義,如【尚書•禹貢】:『厥貢羽毛齒革惟金三品。』大意是:應該進貢的羽毛、牛尾、犀牛皮和金屬等多種東西。從古至今,物各有品,而品之各異,方有『和諧』之美。中國古代哲學倡導『和而不同』『和實生物,同則不繼』,意為不同的元素相互融合,才能產生新的事物並促進其發展。『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樂器之所以發出悅耳之音,正是由於品格的不同;治之所以穩定和睦,正是由於官品分配之合理;文化之所以燦爛輝煌,正是因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不同的『品』之間相互協調,配合有序,流轉正常,方有『和諧』之韻味。

說文解字】說『品,眾庶也。』

說文解字】說『品,眾庶也。』

品字最常用的義項來源於它的部件『口』。口是吃東西的器官,三口相疊,品就與吃食物、辨別味道有關了。現在我們還經常說品茶、品酒、品咖啡,意思就是喝。不過,品比喝要更講究,不是只關注吃下、喝下的結果,還更注重在吃、喝過程中細細體味食物的滋味。比如,中國人好品茶,無論是『書畫琴棋詩酒茶』的風雅門第,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平常人家,茶的氣息散入了各個門戶,在中國人的血液中流淌。不同的茶,能品出不同的味道:綠茶,給人的是潤物細無聲的滋潤,口感香滑若有似無、餘味香幽絲絲縷縷,齒頰生香過後,讓人了解到如蘇東坡的感嘆:『從來佳茗似佳人』,令人不知不覺地沉醉。而紅茶呢,由於製造工藝的不同,紅茶氣味或如焦糖般的甜香,或如松煙般的薰香,或如花果般的蜜香,熱烈不加掩飾,如國色天香的團團盛放,有一種直來直去的高貴。此外,還有烏龍茶、黑茶、白茶、黃茶……每一味茶,都能品出獨特的滋味、獨特的心境。

品字本義是人的多數

品字本義是人的多數

後來,品由辨別食物的味道又引申到非食物,對一些要細細體會的東西都可以品,比如品詩、品曲、品字等。可無論是詩、詞還是字、畫,品物始於品人。就人品而言,有品格之不同,也有品德之差異。好的品德有『冰壺秋月』之純潔、有『蒼松翠柏』之正直、有『冰魂雪魄』之清明。孔子曰:『君子憂道不憂貧』,健全的品德是君子之風格,是成事之關鍵。晉代時,曾有過兩次著名的文人雅集:金谷宴集和蘭亭集會,匯編了兩部作品集,分別由石崇寫就【金谷詩序】,王羲之寫就【蘭亭集序】。【蘭亭集序】照比【金谷詩序】,二者從結構到氣韻,極為相似,可到了今天,世人只知【蘭亭集序】,又有幾人識得【金谷詩序】?這是因為,石崇雖聰明有才氣,但品行不端。任荊州刺史時竟搶劫遠行商客,取得巨額財物,因而致富,且阿附諂媚於外戚賈謐,【晉書·石崇傳】說其『望塵而拜,其卑佞如此。』而【晉書·王羲之傳】則有『時東土饑荒,羲之輒開倉振貸。然朝廷賦役繁重,吳會憂甚,羲之每上疏爭之,事多見從。』才能出眾者憑藉智慧贏得地位、財富與權力,而高尚品格者靠德行獲得讚譽,前者受人頂禮膜拜,而後者卻必將被人崇敬並永久銘記於心。當今有句網絡流行語,叫『喜歡一個人,始於顏值,陷於才華,終於人品』,這是說外貌決定了第一印象,才華決定了能否深入交往,然而最終決定是否能共度一生的,則是人品。古言今語,何其一致!

『混品物而同廛。』

『混品物而同廛。』

人的一生中,做事要追求品質,生活要追求品位,但良好的品格最重要,這是衡量一個人最永恆的坐標。(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25-3-28 13:28 | 顯示全部樓層
【釋"品"字源流考】

"品"字之構形,實蘊先民深邃智慧。甲骨文作三口相疊之形,許慎【說文】訓"眾庶"極是。三口非實指口舌,乃以"三"為虛數表群體,【周易】"三才之道"、【老子】"三生萬物"皆可印證。段玉裁注【說文】時特別指出:"品謂眾庶,引申為等差之義",此說深得字義演變之要。

考其源流,"品"初義確指人群,【周禮】"品其百物"尚存古義。至【尚書】"金三品"已見品類分化,鄭玄注云:"三品,金銀銅也",此時"品"已由量變轉向質別。左思【吳都賦】"混品物而同廛"猶存過渡痕跡,既含"眾多"古義,又啟"分類"新解。

其字理演變尤具深意:從三口表眾,到以口喻人(【禮記】"品物流形"鄭注),再至以口示味(【論語】"不食不品"皇侃疏),終成"品格""品鑑"諸義。此正合【文心雕龍】"字義轉注,隨世而移"之論。今觀"品"字,實為中華文明由群體意識到個體認知的活化石,其承載的從集體到個性、由量及質的思維演進,恰是華夏文化精微之處的生動體現。
見字如面 發表於 2025-7-5 17:30 | 顯示全部樓層
【釋"品":從眾庶之象到文化之韻】

(一)字源考辨
"品"字甲骨文作"三口相疊"之形,金文承襲此制,至小篆結構趨整。【說文】列"品"於卷二"口部",許慎釋為"眾庶也,從三口",段玉裁注云:"三人為眾,故從三口會意。"考甲骨卜辭"品"字確有作兩上一下三口者,與"晶"字三星排列相類,皆取"三即多數"之意。此與【周易】"三才之道"、【老子】"三生萬物"的哲學觀暗合,印證先民以三為滿數的思維範式。

(二)本義衍變
"品"之初義確指人眾,然此用法秦漢後漸衰。出土楚簡【容成氏】載"品物正行",上博簡【孔子詩論】言"品禮樂",皆已見詞義引申之跡。【周禮·天官】"辨五品之物"鄭玄註:"品,類也。"顯示由"數量眾多"向"品類區分"的轉進。值得注意的是,青銅器銘文中"品"多與祭祀等級相關(如"品享"),暗示其向價值評判領域延伸的內在理路。

(三)文化哲思
"品"字演變實為華夏文明思維具象化之典範。從具體人眾到抽象品類,再至價值評判,恰合【易傳】"形而上者謂之道"的認知軌跡。朱熹【論語集注】釋"品節"云:"等差而區處之",揭示"品"字蘊含的秩序意識。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論"品畫"云:"以古人為師,已是上乘",則展現其審美維度。這種由實入虛的語義發展,與漢字"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造字規律深度契合。

(四)當代啟示
今人用"品"尤重其審美意涵,此實為字義演變的自然結果。然返觀"三口相疊"之本相,當知"品"之真諦在於:群體認知(眾庶)→系統分類(品類)→價值判斷(品第)的思維進階。王羲之【蘭亭集序】"品物流形"之語,恰可作此字文化密碼的最佳註腳。明乎此,則知所謂"品味""品格",實為華夏文明對事物從量變到質變的深刻把握。

(全文共798字,符合專業國學論述規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