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575|回覆: 0

[詩詞賞析] 尋常一樣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

[複製連結]
中華古詩詞 發表於 2019-1-20 15: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尋常一樣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

尋常一樣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

寒夜
【宋·杜耒】
寒夜客來茶當酒,
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

注釋

1、竹爐:指用竹篾做成的套子套著的火爐。是一種燒炭的小火爐,外殼用竹子編成,爐芯用泥,中間有鐵柵,隔爲上下。

2、湯沸:熱水沸騰。

譯文

冬天的夜晚,來了客人,用茶當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爐中的火苗開始紅了起來了,水在壺裡沸騰著,屋子裡暖烘烘的。月光照射在窗前,與平時並沒有什麼兩樣,只是窗前有幾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開著,芳香襲人。這使得今日的月色顯得與往日格外地不同了。

賞析

這首詩因爲被【千家詩】選入,所以流傳很廣,幾乎稍讀過些古詩的人都能背誦,『寒夜客來茶當酒』,幾被當作口頭話來運用。常在口頭的話,說的時候往往用不著思考,脫口而出,可是細細品味,總是有多層轉折,『寒夜客來茶當酒』一句,就可以讓人產生很多聯想。首先,客人來了,主人不去備酒,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可以『倚杖無時夜敲門』,主人不必專門備酒,也不必因爲沒有酒而覺得怠慢客人。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興趣出門訪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與主人定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雅興,情誼很深,所以能與主人寒夜煮茗,圍爐清談,不在乎有酒沒酒。

前兩句,詩人與客人夜間在火爐前,火爐炭火剛紅,壺中熱水滾滾,主客以茶代酒,一起喝著芳香的濃茶,向火深談;而屋外是寒氣逼人,屋內是溫暖如春,詩人的心情也與屋外的境地迥別。三、四句便換個角度,以寫景融入說理。夜深了,明月照在窗前,窗外透進了陣陣寒梅的清香。這兩句寫主客在窗前交談得很投機,卻有意無意地牽入梅花,於是心裡覺得這見慣了的月色也較平常不一樣了。詩人寫梅,固然有讚嘆梅花高潔的意思在內,更多的是在暗贊來客。尋常一樣窗前月,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下啜茗清談,這氣氛可就與平常大不一樣了。

詩看似隨筆揮灑,但很形象地反映了詩人喜悅的心情,耐人尋味。宋黃昇【玉林清話】對三、四句很讚賞,並指出蘇泂【金陵】詩『人家一樣垂楊柳,種在宮牆自不同』與杜耒詩意思相同,都意有旁指,可說真正讀出了詩外之味。

覃侄客岫冊 發表於 2025-7-19 15:48 | 顯示全部樓層
【寒夜】詩境新詮:從物象到心象的審美超越

杜耒【寒夜】一詩,以簡淡之筆構築深邃意境,其妙處非止於"以茶代酒"的文人雅趣,更在於完成了一場從物理時空到心靈境界的審美超越。全詩通過"火爐""明月""梅花"三重意象的層遞,展現了宋人"格物致知"的哲學思辨與"平淡有味"的美學追求。

首聯"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暗含三重對照:寒夜之冷與爐火之暖、世俗之酒與清雅之茶、戶外嚴寒與室內溫煦。這種對照非簡單的情景鋪陳,實爲宋代士大夫"內聖外王"精神的物化呈現。竹爐外殼取竹爲材,內蘊炭火,恰似文人外示清節而內藏熱忱的品格象徵。湯沸火紅的動態描寫,更暗喻主客間思想交鋒的熱烈,較之魏晉"清談"更具生活質感。

頷聯"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乃全詩點睛之筆,其奧義可分三層次解之:其一,物象層面,月光因梅影橫斜而具形態之美;其二,嗅覺層面,暗香浮動使視覺經驗轉爲通感體驗;其三,精神層面,高人雅士的到訪,使尋常景物獲得全新觀照。此中暗合禪宗"萬法唯心"的觀物方式,與邵雍"以物觀物"的理學觀照異曲同工。梅花在此既是實景,更是人格精神的投射,其"不同"之本質,實爲主客心靈境界提升所致。

黃昇【玉林清話】點出此詩與蘇泂作品的關聯,揭示宋代詩歌"意有旁指"的普遍特徵。然杜詩之獨絕,在於將理學"格物"精神轉化爲詩性智慧。窗前月本無差別,因主體審美知覺的覺醒而煥發新意,此即宋人所謂"活潑潑地"的觀物態度。較之唐人"明月松間照"的靜態描摹,宋詩更強調主客互動中的意境生成,這正是【寒夜】在詩歌史上的特殊價值。

當代讀者賞讀此詩,當超越"雅集唱和"的表層解讀,體認其中蘊含的中華美學精神:在平凡中發現非凡,在物質世界中開拓精神境界。這種"即凡而聖"的審美能力,對於浮躁的現代生活尤具啟示意義。詩中茶煙梅影構築的,不僅是宋人的精神家園,更爲今人提供了一劑對抗異化的文化良方。
辣基痛擊 發表於 2025-7-29 03:18 | 顯示全部樓層
【寒夜】詩境新詮:從物象到心象的審美超越

杜耒【寒夜】一詩,表面寫尋常待客之景,實則構建了中國文人特有的精神宇宙。全詩以"茶當酒"三字立骨,非僅狀寫清貧雅趣,更暗含"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倫理內核。竹爐湯沸之象,實爲宋代士大夫"格物致知"哲學觀的具象化呈現——火初紅而不熾,恰合中庸之道;水將沸而未騰,暗喻修身境界。

"窗前月"與"梅花"的意象組合,深得"即物即真"的禪理三昧。月光亙古如常,而因梅生韻,此中暗藏"境隨心轉"的觀物法要。【五燈會元】載黃檗禪師"月似彎弓,少雨多風"之語,正與此詩同參——客觀物象未變,主體心境已遷。梅花在此非僅植物,實爲文人品格的圖騰,其"不同"之處,正在於將物理時空轉化爲心理時空。

詩中時空結構尤堪玩味:前聯寫室內"火初紅"的溫暖當下,後聯轉窗外"月梅花"的永恆之境,形成"小大相形"的審美張力。這種處理手法,與郭熙【林泉高致】"三遠法"異曲同工——通過空間層次的遞進,完成從感官體驗到精神觀照的升華。寒夜客來的偶然事件,因梅月意象的介入,升華爲具有普遍意義的人生境象。

黃昇謂此詩"意有旁指",確爲的評。詩中物象皆具雙重編碼:竹爐既實指取暖器具,又隱喻虛心勁節;梅花既爲自然花卉,更是人格投射。這種"意象雙棲"的特徵,正是宋代"理學詩派"的典型筆法。較之蘇泂宮牆楊柳的世俗對比,杜詩更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含蓄之美。

要言之,此詩之妙不在敘事的精巧,而在創造了一個可供棲居的審美世界。當代讀者若止步於"雅趣"的淺層解讀,便辜負了詩人構建的精神家園。在物質過剩的今天,重讀"茶當酒"的素樸哲學,或可爲現代心靈提供另一種存在可能——尋常生活,因精神觀照而煥發神采,此即"才有梅花便不同"的當代啟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