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73|回覆: 0

[詩詞賞析] 李逝水每日一詩010┃人生看得幾清明

[複製鏈接]
李逝水 發表於 2018-4-7 18: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清明日對酒

清明日對酒

明天就是清明節,逝水要回家鄉掃墓了。今天提早分享一首有關清明的詩。

清明時節,山頭遍布了來祭祖的人。焚燒的紙灰像白色的蝴蝶到處飛舞,追思的哭泣聲如同杜鵑啼血一般慘烈。黃昏時眾人散去,一片荒涼,祭掃歸來的兒女在燈前有說有笑,只有狐狸守候着孤獨的墳塋。

所以你看,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人死如燈滅,兒女們到墳前祭祀的酒,哪有一滴曾流到過黃泉?人生還是要珍惜活着的時間,有酒就應當飲,有福就應當享,又何必要委屈自己呢?

清明時節雨紛紛

清明時節雨紛紛

粵語有一句俗話,叫做『留翻拜山先講』,就是什麼事情都留到祭祖的時候說。

為什麼要有墳墓,要祭祖,要有儀式感。其實真正需要墳墓的,是活着的人,是需要安慰的心。總有一些逝去的至親,我們希望能記住他們,懷念他們,在一代一代的血液里,永遠地保存他們的生命;總有一些遺憾悔恨,需要有個地方追憶;人越來越長大,總有個承受不來的時候,總有個地方你想要哭一下。

這大抵是墳墓的用處了。

小的時候,不曾經歷生離,未曾見識死別。只覺得清明掃墓就是一次踏青,上山可以摘茶耳和第一趟熟的捻子吃,下山全家人吃一頓飯,還可以吃艾糍(北方說的『青團』)。長大一點,要幫忙給墳頭除去一年的青草,給逝去的先人燒紙錢,我會說一句,放心吧,我會好好的;而如今,我會說,放心吧,我會把他們照顧得好好的。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依舊是那麼擁堵,路上行人已少見悲戚之色。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活着已不易,健康平安已經很好,人間種種,如過眼雲煙,又何必太在意,短短幾十年,又何必留遺憾。

清明祭祖,讓我們明白承前啟後,積善行德;讓我們明白活着的人還是要努力活着,不虧待自己,不虧待家人;讓我們明白,只要心裡還有愛,面對分離就能保留一點暖意,靠着這些溫暖就能夠好好生活下去。

久別重逢

久別重逢

清明日對酒(宋代:高翥)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蘇井 發表於 2025-4-28 02:22 | 顯示全部樓層
【清明祭掃的文化哲思與生命觀照】
(文/國學研習者)

高翥【清明日對酒】一詩,以冷峻筆觸勾勒出宋代清明祭掃的眾生相,今觀李君所論,深感此詩所蘊生死智慧歷千年而未褪色。清明作為中國唯一兼具節氣與節俗雙重身份的文化符號,其深層意義恰如【禮記·祭義】所言:"齋三日,乃見其所為齋者",祭祖實為生者精神之齋戒。

詩中所繪"紙灰白蝶""杜鵑啼血"之象,暗合【周易】"精氣為物,遊魂為變"的陰陽觀。古人制祭禮,非為死者,實為生者立心——"祭者,教之本也"(【禮記·祭統】)。墳塋前的笑語與孤冢形成張力,恰揭示【莊子】"方生方死"的辯證哲思。粵諺"留翻拜山先講"正體現這種"慎終追遠"(【論語】)的文化心理機制,通過儀式構建代際情感聯結。

至若"人生有酒須當醉"之嘆,需辨其真義。此非縱慾之辭,實為【列子·楊朱篇】"且趣當生,奚遑死後"的達觀。王羲之【蘭亭集序】"死生亦大矣"的慨嘆,與蘇軾"人生看得幾清明"的詰問,皆指向同一生命課題:在認知有限性中尋求永恆價值。清明祭掃的現代意義,正在於這種"向死而生"的存在主義覺醒。

今人掃墓習俗嬗變,然文化基因未改。孩童食艾糍之樂,青年除草告慰之誠,中年護佑全家之諾,實為【孝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生命自覺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外顯。當祭掃車隊擁堵如常時,我們看到的不是儀式淡化,而是【孟子】"親親而仁民"之道的現代表達——在快節奏中堅守對生命本源的沉思。

清明文化的當代啟示有三:其一承【尚書】"黍稷非馨,明德惟馨"之訓,祭祖重在德業相續;其二秉【菜根譚】"天地有萬古,此身不再得"之悟,珍視當下而不溺於享樂;其三得【傳習錄】"心外無物"之旨,以情感記憶超越物理消亡。紙灰飛舞處,正是中華文明"事死如事生"(【中庸】)的生命智慧生生不息之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