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553|回覆: 0

[儒家學說] 論語翻譯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爲東周乎?

[複製連結]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11-19 11: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頻學【論語·陽貨篇第5章】孔子說『吾其爲東周乎』是何意?

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爲東周乎?』

公山弗擾:季氏的家臣,又名公山不狃。『畔』字,與反叛的『叛』字同義,指謀逆。『末之也已』,意爲沒有地方去就算了。末之,指無處去。已,指停止,算了。『何必公山氏之之也』,意爲何必一定要到公山氏那裡去呢。前一個之字是助詞,後一個之字是動詞,指去、到。『而豈徒哉』,意爲難道是白白召我嗎。徒,指徒然。『吾其爲東周乎』,意爲在東方復興周的禮樂文化。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公山弗擾盤踞在費邑圖謀反叛,來召孔子,孔子準備去。子路不高興地說:『沒有地方去就算了,何必一定要到公山氏那裡去呢?』孔子說:『那個來召我的人,難道是白白召我嗎?如果有人用我,我將使文、武之道在東方復興。』

怎樣理解本章的記載呢?楊伯峻先生在【論語譯註】中說:『【論語】所敘之事不見於【左傳】,而【左傳】定公十二年所敘的公山不狃反叛魯國的事,不但沒有叫孔子去,而且孔子當時正爲司寇,命人打敗了他。因此……,我們於此等處只能存疑。』歷來的注者對本章所記是否可信,爭議很大,史實究竟如何,已不可確考,我們只就文字說文字。

公山弗擾圖謀反叛,孔子準備應召前去,這與他的一貫主張不符,因此子路不滿。而孔子說『如有用我者,吾其爲東周乎』,反映出他想要出仕,憑藉這個平台以行其道的急切心情。其實,孔子的內心是矛盾的,最後還是沒有去。

『如有用我者,吾其爲東周乎?』表達出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要在東方建立起一個西周式的社會,使文、武之道重現於東方。

附:

【原文】

公山弗擾①以費畔②,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③,何必公山氏之之也④。』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⑤?如有用我者,吾其爲東周乎⑥?』

【注釋】

①公山弗擾:季氏的家臣,又名公山不狃。②:同『叛』,謀逆。③末之也已:沒有地方去就算了。末之,無處去。已,止,算了。④何必公山氏之之也:何必一定要到公山氏那裡去呢。前一個之字是助詞,後一個之字是動詞,去、到的意思。⑤而豈徒哉:難道是白白召我嗎。徒,徒然。⑥吾其爲東周乎:在東方復興周的禮樂文化。

【譯文】

公山弗擾盤踞在費邑圖謀反叛,來召孔子,孔子準備去。子路不高興地說:『沒有地方去就算了,何必一定要到公山氏那裡去呢?』孔子說:『那個來召我的人,難道是白白召我嗎?如果有人用我,我將使文、武之道在東方復興。』

回守忘事 發表於 2025-7-24 02: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陽貨】"吾其爲東周"章義疏

【論語·陽貨】第五章所載公山弗擾召孔子事,歷代注家聚訟紛紜。今就經文章句、歷史語境與聖賢心志三重維度,試作系統疏解。

一、文本訓詁
"夫召我者,而豈徒哉"之"徒"字,鄭玄注爲"空",【說文】訓"步行也",此處引申爲"無端"之意。朱子【集注】云:"言必用我也",深得經義。"東周"一詞,包咸注曰:"興周道於東方",實指以魯國爲中心復興文武之政。考諸【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嘗言"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與此章"爲東周"之志互爲表里。

二、歷史語境辨正
楊伯峻先生質疑此事與【左傳】記載牴牾,此乃經史體例不同使然。【論語】重在記言,【左傳】側重記事。公山不狃(即弗擾)叛季氏在定公十二年(前498年),時孔子任魯司寇,與【論語】所記時間節點不同。清儒崔述【洙泗考信錄】指出,此當爲定公八年陽虎作亂時之事,彼時孔子尚未出仕,故有應召之可能。

三、聖賢心志抉微
孔子"欲往"而終未往,展現其"聖之時者"的智慧。孟子所謂"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公孫丑上】),正可發明此意。其矛盾心態體現在:
1. 行道之切:"如有用我者"之"如"字,顯露知其不可而爲之的悲憫
2. 底線意識:最終不赴,踐行"危邦不入"(【泰伯】)之訓
3. 文化理想:"爲東周"非地理概念,乃"鬱郁乎文哉"(【八佾】)的禮樂文明重建

四、現代啟示
此章揭示儒家"經權之辨"的實踐智慧:
1. 原則性:"義之與比"(【里仁】)的底線堅守
2. 靈活性:"無可無不可"(【微子】)的權變智慧
3. 使命感:"天下有道,丘不與易"(【微子】)的擔當精神

要之,此章非關史實真偽之辯,實乃孔子周流用世之志的生動寫照。其"爲東周"之志,既不同於後世"托古改制"的功利訴求,亦非簡單的復古主義,而是對"仁"與"禮"統一的文化理想的執著追求。錢穆先生【論語新解】謂:"孔子之欲往,欲往而行道,非欲往而助叛也",可謂的論。學者當於此體會聖賢"明道救世"之苦心,而非拘泥於行跡之考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