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977|回覆: 0

[儒家學說] 論語翻譯: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複製連結]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11-12 11: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論語·陽貨篇第2章】『性相近,習相遠』是何意?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這裡所謂『性』,指天賦的本性、才質。『習』,按照【說文】的詮釋:『習,數飛也』,指鳥重複飛行,引申爲學習。此處指環境對人的習染、影響。

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因爲習染不同才相距甚遠。』

怎樣理解『性相近,習相遠』呢?子貢說:『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論語·公冶長】)整部【論語】,孔子談到人性的,只有這一章。『性相近』,是說人的先天的稟賦是相近或相似的;『習相遠』,是說人與人的差別是後天造成的,是不同的環境習染和主觀因素造成的。孔子講人性,是就人與人相比較而言,他沒有具體說明人性是什麼,只是指出了客觀環境對人的重大影響。由此可以引出一個重要的認識:人,只有在後天的實際生活中加強學習,進德修業,才能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從而突破環境的局限,成就完美的人格;也才能擺脫禽獸的境界,從自然的、生物的人提升爲社會的人,成爲真正意義上的人。這就從根本上說明了學習、修養和教育的重要。

歷代注家對此『性』字的解釋,爭議頗多。在【三字經》裡,『性相近,習相遠』是與『人之初,性本善』連在一起講的,由此引出人們的發問:孔子是主張性善還是性惡?其實,孔子並沒有說人性是善還是惡。性善之說始發於孟子。朱熹說:『讀【論語】,如無【孟子】。』提示我們在學習【論語】時,不要把孟子以及其他後人的思想加到孔子身上。如孔子講『性相近,習相遠』,並沒有涉及人性的善惡問題,把孟子的性善說加到孔子頭上,是不妥當的。

那麼,傳統文化中探討人性問題的主要觀點有哪些呢?人性是善還是惡的問題,戰國之後成爲人們討論的熱點。人類在長期的發展中,在處理人與人的關係上,形成了『義』和『利』這一對基本的倫理道德範疇。一事當前,是『義』字當先,還是唯利是圖,這是人們衡量一個人是性善還是性惡的基本標準。也就是說,人性是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形成的,社會性是人的根本屬性,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人類異於其他物種的一個顯著特點,在於道德性。

圍繞著性善還是性惡,中國文化對人性的認識,大致形成了四種觀點:一是性善論。以孟子爲代表,認爲『人性之善,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告子上】)二是性惡論。以荀子爲代表,認爲『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三是人性無善無惡論。以告子爲代表,認爲『生之謂性』『水無分於東西』,性也『無分於善不善』(【孟子·告子上】)。四是人性既善又惡論。以西漢的揚雄爲代表,認爲『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爲善人,修其惡則爲惡人。』(【太玄·玄摛】)這四種觀點中,告子以人的自然生命(生物本能、生理欲望等)立論來看待人性,忽視了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孟子、荀子、楊雄則都是從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著眼,以人的社會屬性立論的。其中,對中國文化影響最大的是孟子的性善論,其次是荀子的性惡論。他們雖然各執一端,但都從一個側面對人性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形成了中華文化特別注重自我修養和道德教化的傳統。

『人之性也善惡混』的觀點,認爲人性具有善惡兩種因素,它們都是與生俱來的,經過後天的薰染和學習,發展善的因素則成爲善人,發展惡的因素則成爲惡人。這一觀點強調後天的學習和修養,是對孔子『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思想的發揮。

綜觀人類的文明史,人性既有善、又有惡的判斷才符合人的實際。中國的陰陽思想認爲,天地萬物之中都包含著陰、陽兩種既相反又相成的因素。人性也是如此。人性中陽的因素即是善,陰的因素即是惡。我們說某人是善人,其實是指在這個人身上善的因素占據著主導地位;說某人是惡人,其實是指在這個人身上惡的因素占據著主導地位。一個人的進步,是修身克已、棄惡揚善的結果;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提高,也是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棄惡揚善、革故鼎新的結果。

附:

【論語翻譯原文】

子曰:『性①相近也,習②相遠也。』

【注釋】

①性:指天賦的本性、才質。②:【說文】說:『習,數飛也』,指鳥重複飛行,引申爲學習。此處指環境對人的習染、影響。

【譯文】

孔子說:『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因爲習染不同才相距甚遠。』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25-6-4 14: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性相近習相遠"章義理抉微

【陽貨】篇"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一章,實爲孔門心性論之樞要。今就經文本義,參酌漢宋諸儒註疏,試爲剖析如次。

一、字義訓詁
"性"字從心從生,【說文】謂"人之陽氣性善者也",然此已雜孟子之說。鄭玄注此章云:"性謂人受血氣以生,賢愚古同。"最得本義。"習"字本作"數飛也"(【說文】),朱子釋爲"慣熟",引申爲習俗、教化之義。皇侃【論語義疏】曰:"人稟天地五常之性,故曰相近。及乎識染萬物之後,習性各異。"可謂確詁。

二、經學詮釋譜系
此章詮釋可分三系:
(一)漢學傳統: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君子慎所習",王弼注云"不性其情,焉能久行其正",皆主後天教化說。
(二)理學詮釋:程頤謂"此言氣質之性,非言性之本也",朱子承之,以"理同氣異"解"相近",以"氣習漸染"解"相遠"。
(三)樸學立場: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力辯"相近即【中庸】'天命之謂性'",焦循【論語補疏】謂"習即'學而時習之'之習"。

三、思想史定位
此章當注意三重維度:
1. 區別於孟子性善說:孔子僅言"相近",未墮善惡判分。【論衡·本性篇】載宓子賤、漆雕開等七十子後學"言人性有善有惡",可證孔門本旨。
2. 不同於荀子性惡論:雖重"習染",但"相近"說已爲教化留餘地,非"化性起偽"之極端。
3. 與告子"性無善無不善"說比較:孔子更強調動態發展,所謂"相遠"正指人性之可塑性。

四、現代啟示
1. 教育哲學層面:揭示"習慣成自然"的教化機制,與杜威"教育即生長"說可相發明。
2. 文化人類學觀照:印證米德"文化塑形人格"理論,所謂"相遠"實即文化模鑄之結果。
3. 道德實踐意義:馬一浮先生【復性書院講錄】闡發此章,謂"變化氣質"當自"戒慎恐懼"始,深得儒家工夫論精髓。

要之,此章當置於春秋時期"天道遠,人道邇"的思想轉型中理解。孔子突破"天命靡常"的傳統觀念,將人性問題轉化爲實踐論命題,爲儒家心性之學開闢新徑。學者若能於此章"習"字著眼,體會"學而時習"之深意,則於聖門教化本懷,思過半矣。

(全文798字)
dunbar 發表於 2025-6-28 14: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性相近習相遠"章義理髮微

【陽貨】篇"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二語,實爲孔門心性論之樞要。今就文義考釋與義理闡釋兩端,略陳管見。

一、訓詁考辨
"性"字從心從生,【說文】謂"人之陽氣性善者也",然孔子本文未明言善惡。鄭玄注云:"謂俱稟天地之氣以生。"皇侃【義疏】引范寧曰:"人生而靜,天之性也。"皆主自然稟賦說。"習"字甲骨文作羽翼日飛之形,【禮記·月令】"鷹乃學習"猶存本義。此處當如程頤所言:"習謂習俗,有善惡焉。"

二、義理闡釋
此章要義有三:
1. 人性本原論
孔子言"相近"而非"相同",暗含個體差異性。【中庸】"天命之謂性"可相發明,蓋指人皆有成德之潛能。朱子【集注】謂:"此言氣質之性,非言本然之性。"可謂善解。

2. 教化可能論
"相遠"二字揭示後天修爲之重要。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闡發尤精:"始乎相近,終乎相遠,惟其習也。故君子慎所習。"此與【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之喻異曲同工。

3. 實踐工夫論
孔子雖未明言性善,然觀"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爲仁由己"(【顏淵】)等語,實已蘊涵人性向善之可能。陸九淵謂:"夫子之言性,只是相近,孟子道性善,乃是推明其說。"

三、學術史觀照
漢儒董仲舒云:"性者生之質也。"(【春秋繁露】)近於孔子本義。至宋儒張載分"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乃理學新詮。今人當注意:
1. 不宜以孟子性善說逆推孔子
2. 當結合"克己復禮"等章整體把握
3. 需重視"習"之動態發展義

要之,此章既爲教育哲學之基石,亦爲道德修養之指南。其偉大處正在於超越性善性惡之抽象爭論,而指向具體實踐。故【論語】他章屢言"學而時習之"、"就有道而正焉",皆可與此互證。學者當於此體會聖賢立言之微意,不可徒作玄談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