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45|回覆: 2

[儒家學說] 論語·子張第十九·曾子曰吾聞諸夫子

[複製連結]
九州書院 發表於 2018-10-29 01: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九州晨讀·論語·子張第十九·曾子曰吾聞諸夫子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原文】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譯文】

曾子說:『我聽夫子說:人很少有感情難以自控的時候,如果有,那一定在父母去世的時候吧。』

其他翻譯:

曾子說:『我聽夫子說:人沒見到極盡表露其內心真情實感的, 如果有也一定是在父母去世的時候罷!』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評析】

生身父母,一旦喪亡,兒女但凡有情,誰能自控?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又說:『親喪,固所自盡也。』言下之意,人在平時,情感皆能自我節制,唯獨父母喪亡時,『淚飛頓作傾盆雨』,哭天搶地,捶胸頓足,情感發揮到極致,才能真正達到盡心、知性,進而知天、知命的境界。

孤鴻 發表於 2025-6-7 07:43 | 顯示全部樓層
【經義闡微】曾子"親喪自致"說發微

【論語·子張】載曾子"吾聞諸夫子"章,雖僅二十餘言,實蘊儒家性情論之精義。歷代註疏於此章多有關注,今試從經學本體、心性工夫、禮制實踐三重維度作系統闡發。

一、經文章句訓詁
"自致"二字,鄭玄注"極盡其情"最得經義。皇侃【論語義疏】引李充云:"居親之喪,痛發心髓,不暇矯飾,是謂自致。"考【說文】"致,送詣也",段玉裁注引申爲"極至"之義。此處特指情感之自然極至狀態,非人力強爲可得。朱子【集注】謂"致,盡其極也",正與此合。

二、心性哲學闡釋
此章實開孟子"盡心"說之先河。曾子所聞夫子之教,揭示人性本真呈現之特殊境域。程頤【河南程氏經說】指出:"親喪乃天理人情之至痛,此時不假思慮,真情自顯。"此說與【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相發明,顯示儒家"情之正"的哲學判斷。

三、禮制實踐意義
【禮記·檀弓】載子游論喪禮雲"禮有微情者",正可與此章互證。儒家喪禮制度設計,實爲情感表達提供合度渠道。孫希旦【禮記集解】謂:"聖人制禮,因人情而爲之節文。"曾子所述,既是對自然情感的肯定,亦隱含對禮制合理性的論證。

四、現代價值啟示
在當代社會情感表達日趨多元的背景下,此章啟示我們:其一,當珍視人性中最本真的情感聯結;其二,情感表達需有適度規範;其三,"親喪自致"現象折射的孝道精神,仍是維繫社會倫理的重要基石。

結語:
此章雖簡,卻貫通儒家性情論與禮學思想。曾子得聞夫子之教而傳述之,正體現"述而不作"的經學傳統。今日讀之,猶能感受聖賢對人性深刻的體察與溫厚的教化。學者當由此深入,探究儒家情感哲學之精微,進而思考傳統倫理在現代社會的創造性轉化。
鐵馬 發表於 2025-7-19 00: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自致"之情與儒家性情觀精微——釋曾子"親喪"章義理】

曾子所記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一語,實爲儒家性情論之樞機。鄭玄注"自致"爲"極其情",此解最得聖門心法。考"致"字在【論語】中凡十二見,其義皆指向主體精神之終極呈露,如"事君能致其身""君子學以致其道"等,皆含盡極之義。故"自致"非謂情感失控,乃指本心性情之全然發顯。

細繹經義,當明三層深意:其一,儒家非主張情感壓抑,而是強調"發而皆中節"(【中庸】)的性情修養。常人情感多囿於世俗利害,唯親喪之際,孝子之心突破功利計較,純然依仁性而發,此即孟子所謂"親喪固所自盡"的哲學意涵。朱子【集注】特標"天性自然"四字,正是點醒此中關捩。

其二,"必也親喪"的表述,暗含儒家倫理的差序格局。【孝經】云"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親喪之痛所以能"自致",實因父子血緣乃"天屬"(【禮記·檀弓】),這種基於生物本能又超越本能的情感,構成道德實踐的原初動力。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謂"惻怛之本,達之天下",正是此理。

其三,此章與"慎終追遠"(【學而】)相發明,構成儒家生死觀的重要維度。荀子言"三年之喪,稱情而立文"(【禮論】),揭示親喪時的情感爆發需升華爲禮文規範。故"自致"非放任情感,恰是通過喪禮的"節文",將自然情感轉化爲道德自覺,此即"盡心知性"的實踐進路。

今人解此章,多囿於心理學層面的情緒宣洩說,未達儒家性命之學的精微。實則夫子微言,要在啟示:人唯有在終極倫理情境中,方能照見本心之真。程頤謂"聖人本天,釋氏本心",此章所示,正是儒家"即倫理見天道"的思維特質,其價值遠超一般的情感討論,而直指存在論層面的性命之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