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21|回覆: 0

[儒家學說] 論語解釋: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

[複製連結]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10-23 13: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語解釋: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16·6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音qiān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音gǔ )。』

『愆』字,指過失。『瞽』字,指盲人。

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陪著君子說話容易犯三種過失:還沒有輪到他說話就搶著說,這叫急躁;該他說話了卻不說,這叫隱瞞;不看君子的臉色就亂說,這叫盲目。』

怎樣避免孔子指出的這三種過失呢?此處的君子,指有德有位者。面對有德有位者要知敬,三種過失,都是由於心無敬意而產生的。因此,陪著有德有位者說話時,要心存敬意,把握時機,掌握分寸。這也是一個人品德修養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

附:

【原文】

16·6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①: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②。』

【注釋】

①愆(音qiān 千):過失。②(音gǔ古):盲人。

【譯文】

孔子說:『陪著君子說話容易犯三種過失:還沒輪到他說話就搶著說,這叫急躁;該他說話了卻不說,這叫隱瞞;不看君子的臉色就亂說,這叫盲目。』

向乞分 發表於 2025-7-25 01: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侍於君子有三愆」章義理闡微

【論語·季氏】此章所言三愆,實爲古代士人立身處世之要義,亦今日人際交往之圭臬。孔門立教,首重言行之節,此章以"愆"爲戒,深具現實指導意義。

一、三愆之病理分析
"躁"者,氣之浮也。朱子【集注】謂:"躁,輕肆也。"猶如醫家所謂"陽亢之症",乃心氣未平而強發之病。春秋時晏子使楚,楚王令小門迎客,晏子立而不入,正待楚人"言及之"而後應對,可謂得中道。

"隱"者,志之怯也。鄭玄註:"隱,不盡情實。"猶如脈象之沉伏,當言不言,非但失人臣之責,更負天道之公。東漢鍾離意任尚書,明帝查抄郎官贓物,意獨懸空函以諫,恰合"言及之而言"之旨。

"瞽"者,智之蔽也。王弼云:"未見顏色,猶瞽者之無目。"譬若醫家望診未施而妄下藥劑。唐太宗欲修洛陽宮,張玄素未察君顏,遽以"甚於煬帝"直諫,雖蒙嘉納,實犯"未見顏色"之忌。

二、君子侍對之道
【禮記·玉藻】云"君子之容舒遲",正可解此章深意。程頤指出:"三愆皆由不敬而生。"侍君子者當如執玉奉盈:
1. 時序之辨:當效法孟子"不如待時"之智,觀語脈而應機。
2. 語默之度:當師法董仲舒"言當其時"之誠,秉忠悃而盡言。
3. 觀色之明:當取法魏徵"漸漬而進"之謀,察神色而徐諫。

三、現代啟示
今人交際,三愆之病尤甚:
躁者,見於搶話插言之輩;
隱者,顯於職場緘默之流;
瞽者,呈於網絡妄議之徒。
若能體認"言有序""時中"之旨,則會議商談、上下溝通皆得其宜。昔錢穆先生解此章,特重"氣象"二字,謂侍君子當如臨大賓,整肅心神,自然三愆不作。

結語:
此章雖言侍君子,實爲普世溝通準則。陽明先生雲"知行合一",於言語之道尤爲切要。三愆之戒,非爲束縛性情,實乃培育"時中之德"。學者若能於此章細加體玩,則【論語】"慎言"之旨,思過半矣。

(全文798字)
黃文勇 發表於 2025-7-31 23: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侍於君子有三愆」章義理闡微

【論語·季氏】此章所言「三愆」,實爲古代士人立身處世之要義,亦今日人際交往之圭臬。孔門立教,首重「時中」,而此言談應對之節,正是中庸之道在言語層面的具體展現。

一、愆失之本質
「愆」者,【說文】解爲「過也」,段玉裁注「凡失其道曰愆」。朱子【集注】謂:「君子,有德位之通稱。」侍坐之際,非僅指物理空間之陪侍,更含精神層面之敬慎。三種過失,皆源於「敬」字工夫未至——躁者失於輕率,隱者失於偽飾,瞽者失於察識。程頤言:「君子之接人,言貌之間,皆所當謹。」此正與【禮記·曲禮】「毋不敬」之訓相通。

二、三愆分疏
1. 「躁」之失
「言未及之而言」,鄭玄注謂「不待問而先言」。此非僅時間次序之誤,實爲心性修養之缺。【周易·艮卦】爻辭「艮其輔,言有序」可相發明。孔子嘗言「仁者其言也訒」,躁者恰與之相悖。

2. 「隱」之失
「言及之而不言」,包咸注云「當言而不言」。此非道家「默而成之」之境,乃責任規避之謂。【荀子·非十二子】批評「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正可作此註腳。朱子強調「當言則言」方是聖賢中道。

3. 「瞽」之失
「未見顏色而言」,皇侃【義疏】釋爲「不觀其形而逆作言」。此與【孟子·公孫丑】「觀其眸子」之說相表里。古人「察言觀色」非爲諂媚,實乃「知幾」工夫,【繫辭傳】所謂「幾者動之微」即此。

三、現代啟示
今人解此章,當超越字面訓詁,體認其中蘊含的交往倫理:其一,對話須建立主體間性,非獨白式表達;其二,言語當契理契機,如【文心雕龍】所言「時運交移,質文代變」;其三,真正的溝通需要「視思明」的覺知力。王陽明【傳習錄】云「只在聲色上求,便落第二義」,提示我們觀色之要在返觀自心。

結語
此章雖言「侍君子」之儀,實則揭示普遍性對話倫理。三愆之戒,與孔子「慎言其餘」「訥於言而敏於行」等訓示一脈相承。在信息爆炸的當代,此章尤具鏡鑒意義——言語之道,終究是心性修養之外顯。學者若能於此章「沉潛反覆」,自可臻於【中庸】「時措之宜」的境界。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