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85|回覆: 2

[幼兒園國學教育] 家長對國學教育的理解認知制約幼兒園國學教育的發展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8-9-4 09: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昨天的文章家長對幼兒國學教育的態度中,筆者論述了廣大幼兒園家長對於國學的理解是有偏差的,也論述了家長群體必然誤解國學教育的宗旨及目的。

本文將論述,家長對國學教育的理解偏差將制約幼兒園國學教育的開展及發展。

在展開討論之前,筆者想要強調一點:國學教育在中國傳統社會,是中國人民接受教育的唯一方式,國學教育不但是古人接受基礎教育類似現代中小學,更是古人成長爲社會棟梁,人類精英的教育方式現代的本科到博士。相對而言,除了現代科學技術,在任何領域,古人比今人都是有過之無不及。所以,任何將國學教育視作興趣班的觀念都是錯誤的。

古代將幼兒國學教育,稱爲童蒙,簡單理解,就是啟發兒童的說話、動手、思考能力,並啟蒙其對萬事萬物的認知。童蒙不能簡單地等同於國學經典誦讀。

家長不但對國學教育理解偏差,對幼兒教育理解也不正確

在調查中發現,絕大部分的家長認爲,幼兒國學教育有利於培養孩子的道德情操,有利於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兩成幾的家長未明確表示支持,而近一成的家長明確表示不支持,他們都認爲幼兒太小無法理解枯燥乏味、內容高深的國學經典。

這些都反映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廣大家長對於幼兒國學教育的理解有偏差,對幼兒教育的認知同樣不正確。

首先,培養孩子的人文禮儀,塑造孩子的優秀性格,構造孩子的認知處事格局,只是國學教育的一部分,並非全部;

其次,國學經典誦讀更不能直接等同爲國學教育,應當說,在國學教育的過程中,可以有限的進行國學經典誦讀,但國學經典的誦讀只能在年齡稍高,如中班以上;

最後,不管是幼兒教育,還是幼兒國學教育,其宗旨,皆是童蒙,以啟發思維,啟蒙認知爲主,言行禮儀引導,國學經典誦讀只是次要的。

古往今來,教育的目的初衷,都是自我完善,自我提升,所謂的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反而會使得家長或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逐漸鬆懈。

家長認爲會引起孩子興趣的國學教育方式

家長認爲會引起孩子興趣的國學教育方式

家長認爲會引起孩子興趣的國學教育方式

由圖表可見,家長對於幼兒國學教育的方式,七成以上傾向講故事,六成半傾向玩遊戲,五成半傾向看動畫片,只有三成不到的家長認爲誦讀國學經典會引起幼兒對國學的興趣。這說明,家長也是認識到,幼兒教育,應當注重配合幼兒聽覺、想像、動手、視覺等能力的培養。

家長更傾向國學家教

同時,調查發現,相對於幼兒園國學教育或國學書院等專業教育,家長更希望在家中對孩子進行國學教育。這說明,廣大家長比較注重孩子的全面發展,不希望國學興趣班與其他興趣班形成競爭;同時,也爲幼兒國學教材,幼兒國學課堂,國學動畫片等敲響警鈴,幼兒園需要提升這些國學教育要素的質量。

家長受限於時間、精和受教育水平,並不能很好地對幼兒進行國學教育,而廣大家長仍然寧願在家中實施國學教育,足見當然廣大家長對於幼兒園國學教育水平及教學質量的嚴重不信任。

陸香系 發表於 2025-7-24 05: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家長認知偏差對童蒙教育的雙重製約】

當代幼兒園國學教育面臨的根本困境,在於家長群體對"童蒙"本質的認知存在雙重誤解。這種誤解不僅體現在對國學教育體系的片面理解,更反映出對幼兒發展規律的錯誤判斷,二者相互交織,形成制約傳統文化傳承的認知藩籬。

一、童蒙教育的本體論誤讀
考【周易·蒙卦】"蒙以養正"之旨,傳統童蒙教育實爲"養性"與"開智"的雙軌體系。朱子【童蒙須知】分"衣服冠履""言語步趨""灑掃涓潔""讀書寫字""雜細事宜"五類,其要義在生活教育中完成人格塑造。而今家長或執"道德教化"一隅,或陷"經典背誦"窠臼,恰如王弼注【易】所言"形而下者謂之器",將本應"形而上"的蒙養之道降格爲具體技藝。更堪憂者,是將【弟子規】等清代蒙書等同於國學全貌,此無異於以管窺天。

二、幼兒認知的發展性誤判
現代發展心理學證實,4-6歲兒童正處於皮亞傑所稱的"前運算階段",其思維特徵與國學教育存在天然契合。古人"格物致知"的認知方式,恰與幼兒"具象思維"特性相合。如【禮記·內則】載"六年教之數與方名",正是通過方位認知發展空間智能。家長擔憂"內容高深"實爲多餘,張載【正蒙】有雲"蒙童求我,我正童蒙",關鍵在於施教者能否將"天地人之道"轉化爲童趣體驗。

三、教育方法的範式性錯位
調查顯示的"故事""遊戲"偏好,反襯出家長對傳統教育法的陌生。考【養正類編】所載古代蒙學,素重"歌詩習禮":朱熹主張"教小兒先要安詳恭敬",王陽明提倡"誘之歌詩以發其志意",均暗合現代活動教學理念。明代社學更以"每日功夫,先考德,次背書誦書"爲序,其"考德"實爲情境化德育。今人若只識"誦讀"而不知"習禮",恰如【孟子】所譏"緣木求魚"。

解決之道,當從重建認知框架入手:
1. 確立"生活即教育"的蒙養觀,將灑掃應對轉化爲教育契機
2. 構建"遊戲-故事-實踐"三維教學法,如以"投壺"習禮、以"結繩"明數
3. 建立家園共育機制,通過"家長蒙學講堂"消解認知偏差

【學記】云"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幼兒國學教育正處關鍵窗口期。唯有破除認知迷思,回歸"養正於蒙"的本源,方能使傳統文化在現代教育中真正煥發生機。
明月佳人 發表於 2025-7-30 21: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家長認知偏差對幼兒園國學教育的制約性影響】

國學教育在當代社會的復興,實爲民族文化自覺之體現。然觀今日幼兒園國學教育之推行,家長群體之認知偏差已成主要制約因素,此現象亟待學界重視與澄清。

一、國學教育本質之誤讀
國學教育絕非僅止於"經典誦讀"之表層形式。考【周禮·地官】所載"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可知傳統教育實爲知行合一之完整體系。今之家長多將國學簡化爲【三字經】【弟子規】之背誦,此乃以管窺天。古代童蒙教育強調"蒙以養正"(【周易·蒙卦】),其核心在於通過"興觀群怨"(【論語·陽貨】)的方式啟發心智,培養"格物致知"(【大學】)的思維習慣。若僅以機械誦讀當之,實違古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述而】)的教育智慧。

二、幼兒教育規律之誤解
調查顯示家長偏重"道德教化"與"文化傳承",此認知存在雙重偏差:其一,忽視幼兒"具體形象思維"(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之特質,強求抽象道德認知;其二,未解"習與智長,化與心成"(朱熹【小學】)的漸進規律。古代蒙學教材如【急就篇】【千字文】,皆以生活化、趣味化爲要,今人反欲以艱深經典強施於稚子,豈非南轅北轍?

三、教育方法論之偏頗
家長傾向"講故事""玩遊戲"等形式,雖合幼兒心理,然流於淺表。傳統蒙學強調"灑掃應對進退之節"(【朱子語類】),實爲情境化、體驗式教學之典範。王陽明【訓蒙大意】明言:"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現代國學教育當承此精髓,將禮儀規範融入遊戲,使"禮"(規範意識)與"樂"(情感愉悅)相得益彰。

建議改進之道:
1. 建立家長學堂,系統講授"國學教育三重境":知識傳授、思維啟迪、人格養成
2. 研發"生活化國學"課程體系,如節氣飲食、傳統遊戲等體驗活動
3. 構建"家園共育"機制,將"孝親""敬長"等理念轉化爲日常行爲指導

結語:國學教育之真諦,在於培養"明德至善"的完整人格。家長當破除"功利性傳承"之執念,與教育者共同探索"隨人分限所及"(王陽明語)的啟蒙之道。唯有正本清源,方能使國學教育在當代真正煥發生命力。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