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322|回覆: 0

[儒家學說] 論語解釋名句: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複製連結]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8-27 14: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音頻學【論語·衛靈公篇第29章】孔子因何不強調無過,只勸人改過?

15·29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這裡的『過』字,指過失,過錯。『是』,爲指示代詞,表示『這』,『此』,本章中具體指『過而不改』。

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就叫做真正的過錯了。』

怎樣理解孔子的這就名言呢?古人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沒有過錯。因此,古聖先哲都不強調無過,只是極力勸勉人們改過。孔子此話也是告誡人們,有錯誤是難免的,重要的是要及時改正過錯,從而指出了對待過錯的正確態度。在【學而篇】第8章中,孔子說『過則勿憚改』,講的是同一個意思。

其實,孔子不但勉勵人們時時反省自己,改正過失,更希望人們在改過以後,能汲取教訓,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在【雍也篇】第2章中,孔子稱讚顏淵『不貳過』,認爲這是一個人好學上進的可貴品質。

附:

【原文】

15·29子曰:『過①而不改,是②謂過矣。』

【注釋】

:過失,過錯。②:這,此。指『過而不改』。

【譯文】

孔子說:『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就叫做真正的過錯了。』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武尺王 發表於 2025-7-17 04: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過而不改"章義理闡微

孔子"過而不改,是謂過矣"之訓,實爲儒家修身哲學之精要。此章載於【衛靈公】篇,雖僅八字,然其義理層次甚深,當從三方面抉發其微旨。

一、人性論基礎
孔子此言建立於"性近習遠"的人性認知上。【論語】載"人之過也,各於其黨"(【里仁】),明示過失乃人類普遍存在的現象。朱熹【集注】釋此章云:"過而能改,則復於無過。惟不改,則其過遂成。"此解揭示儒家對人性的深刻理解:不苛求初始之完美,而重在動態之完善。程頤【程氏經說】更指出:"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此即孔子不強調"無過"而重"改過"的哲學基礎。

二、工夫論要義
此章實爲"自訟"工夫的具體指導。【公冶長】篇載"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正與此章相發明。王陽明【傳習錄】有云:"改過貴勇,遷善貴速",道出改過的實踐要求。清代大儒李顒【四書反身錄】特別強調:"聖賢教人,只在改過。能改即是聖賢血脈。"此解將改過提升爲成德之基,可見孔子此言非僅道德勸誡,實爲切實可行的修養方法。

三、教育哲學維度
孔子此語蘊含"不貳過"的教育理想。【周易·益卦】象辭"見善則遷,有過則改",與此章形成經學互證。顏回"不貳過"(【雍也】)的境界,正是"過而改之"的終極體現。錢穆先生【論語新解】指出:"人能改過,則過可漸少而至無。"此即儒家"下學而上達"的漸進式教育智慧。

今人讀此章,當超越字面訓詁,體認其中包含的實踐智慧。孔子之教,既承認人性之局限,又指明向上之路徑;既正視現實之不完美,又堅持理想之可達成。這種既現實又超越的智慧,正是儒家思想歷久彌新的關鍵所在。明儒呂坤【呻吟語】有言:"有過是一過,不肯認過又是一過;認過則無過。"可謂深得孔子此章精髓。吾輩學人,當於此等處切實體認,方不負聖人之教。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丁亥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三日 2025/7/17/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