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71|回覆: 0

[講古] 歷史人物故事.陳豨叛亂,劉邦親征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青禾田講古 發表於 2018-7-20 10: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和親之後,漢與匈奴暫時成爲了友好關係。雙方以長城爲界,約定不動刀兵。當然,這些合約有多大的約束力,就只有天曉得了。

邊境問題得以暫時緩和之後,歷史人物劉邦加緊對幾位異姓王的處置,連那位成了自己女婿的趙王張敖,接下來的日子也沒好過到哪裡去。

劉邦一直對這位張敖看不順眼,時不時的找茬責難一番,絲毫不顧及自己女兒的感受。

劉邦的做法,刺激的張敖手下不幹了,爲了替主公出氣,組織殺手幾次暗殺劉邦。後來事情敗露,張敖也受到牽連。好在事情張敖確實不知情,更沒有參與。劉邦也就沒要他的命,但是也將他削去王位,貶爲宣平侯。

這算是又少了一家異姓王。

就在大漢朝廷內部暗流涌動的時候,公元前197年7月,劉邦的父親劉太公,去世了。按說這算不上什麼大事,這位劉太公除了有一個皇帝兒子之外,就是一個老農民而已。但是畢竟是皇帝的父親,他的喪事規模還是非常隆重,各地諸侯,紛紛前來送殯。

該來的幾乎全來了,就是鎮守代地的陳豨沒來。

本來就滿腹狐疑,看誰都像要造反的劉邦,敏銳的感覺,這裡面有問題,於是立刻派人調查。這一查,還真查出問題來了。

這個陳豨,原來是歷史人物韓信的手下,和韓信關係密切。當然,也是劉邦的手下,劉邦對他,也還算比較器重。

公元前200年,劉邦派陳豨去鎮守代地。因爲代地屬於邊界地區,比較艱苦,一般官員都不願去,被派去的人難免有被發配的感覺。

此時的韓信,已經被劉邦罷免了楚王的王位,貶爲淮陰侯,帶回長安了。

歷史人物陳豨臨行,去向韓信告辭。兩個傷心人碰到一起,難免發泄一下心中的牢騷。此時的韓信,滿腹對劉邦的怨恨,真的有了不臣之心,和陳豨一番密謀。

不管是爲了強大實力以自保,還是爲了炫耀排場,陳豨到了代地之後,結交豪強,廣收門客,大肆擴張自己的勢力。兩三年的時間,已經頗具實力。

劉太公身死,陳豨以自己患病爲由,沒來送殯。實際上,陳豨是擔心被劉邦抓住什麼把柄扣留。

劉邦本來就對陳豨已經有所懷疑,現在發現這種情況,更是派出密使,前去查看。

密使還真查出了陳豨的一些門客所作的不法勾當,但是並沒有查到陳豨要造反的確鑿證據。

即使這樣,劉邦還是不放心,命令陳豨,到長安來見駕。

陳豨也知道劉邦對自己已經有所懷疑,更加不敢來了,找各種理由推脫。

韓王信等投降匈奴的那些人得到這個消息,大喜過望,立刻派人來見陳豨,鼓動陳豨造反,拍著胸膛保證,給陳豨以援助。

陳豨也早有了這個想法,在和歷史人物韓王信等人聯繫好後,又派人聯繫韓信和其他不滿劉邦的臣子,約爲內應,在公元前197年9月,舉兵造反,自稱代王。

劉邦大怒之下,再次親自領兵出征。

劉邦率領軍馬到達邯鄲的時候,調集歷史人物梁王彭越和淮南王英布,讓他們率軍前來聽令,共同剿滅陳豨叛軍。可是,這二位,也是早就不滿劉邦的各種舉動,都以身體有病爲由,拒絕出兵。

劉邦恨得咬牙切齒,但是也只能暗記心頭,等將來慢慢算帳。

其實,這裡劉邦也沒安著什麼好心,未嘗不是打著驅虎吞狼,等兩敗俱傷之際,自己坐收漁翁之利的打算。但是奈何那二位根本不配合,劉邦只能孤軍奮戰。

好在陳豨雖然實力不弱,兵馬也不少,奈何本領一般,格局也不大,一面大肆搶掠,一面又不敢大舉進攻,只在邊境代地一帶徘徊,給了劉邦充分的準備時間。

劉邦一方面赦免被陳豨裹挾、牽連的各級官吏,包括很多戰敗的官吏,同時儘可能的團結當地豪強,分化陳豨的叛軍實力,另一方面又花重金懸賞陳豨手下重臣的人頭,提高手下將士的戰鬥積極性。

即使劉邦使盡渾身解數,這場叛亂也持續了將近兩年的時間,才算平定。陳豨手下主要將領,或者被殺死,或者被活捉。那位自封的代王陳豨,帶著殘兵敗將,逃往匈奴地區,後來被漢軍在靈丘斬殺。

在陳豨被殺之前,那位叛逃的韓王信已經死於漢軍之手。

當然,劉邦並沒有一直呆在代地,在代地的局勢基本被控制住之後,劉邦留下部分人馬繼續掃蕩陳豨的殘餘勢力,自己就率領大軍返回了長安。畢竟,長時間在外,劉邦也不放心啊,中原還有好幾個心腹之患吶。

平定陳豨之亂,大勝歸來的劉邦,正琢磨著怎麼找藉口處置梁王彭越和淮南王英布的時候,突然得到消息,那位百戰軍神韓信,已經被呂后和歷史人物蕭何合謀,給殺了。

劉邦對韓信的感覺很複雜,有懷疑和怨恨,也有情誼和感念,畢竟,沒有韓信的鼎力扶助,不可能有今天的大漢江山。現在突然聽到韓信的死訊,驚詫之下,連忙詢問緣由。

陳尤狀 發表於 2025-6-5 13: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陳豨叛亂與漢初異姓諸侯王問題】

漢高帝十年(前197年)陳豨之叛,實爲漢初中央與諸侯矛盾激化的典型個案。太史公於【史記·韓信盧綰列傳】中詳載此事,今試析其歷史脈絡與政治深意。

一、陳豨叛亂的背景
陳豨本爲韓信任大將軍時的舊部,後受劉邦擢用爲代相監邊。其赴任前與韓信密謀之事,【史記】載韓信謂"公之所居,天下精兵處也",暗示邊地將帥可擁兵自重。此語折射出漢初兩大隱患:其一,異姓諸侯與邊將仍存戰國養士遺風;其二,中央對軍事貴族的控制力尚未穩固。陳豨至代地後"賓客隨之者千餘乘",恰犯劉邦忌諱。

二、劉太公喪儀的政治試探
高帝十年劉太公之喪,實爲檢驗諸侯忠誠度的關鍵事件。按【漢書·高帝紀】載,諸侯皆赴櫟陽奔喪,唯陳豨稱病不至。此非常之舉引發連鎖反應:劉邦遣使核查,發現陳豨門客多有不法,更坐實其"養士圖叛"之嫌。值得注意的是,此前趙相周昌已密奏陳豨"擅兵於外",可見中央對邊將的監控體系已然啟動。

三、劉邦親征的戰略考量
劉邦聞變即親征,實有深意:
1. 代地毗鄰匈奴,需防內外勾結。此時距白登之圍僅六載,匈奴威脅未除。
2. 陳豨曾任趙相,在河北根基深厚。據【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其叛亂時確得王黃等故趙將領響應。
3. 韓信、彭越等諸侯雖已遭削,其餘威猶存。親征可震懾潛在效尤者。

四、歷史啟示
陳豨事件暴露漢初郡國並行制的結構性矛盾:
地理上:邊郡需強將鎮守,卻易成割據勢力
制度上:軍功階層仍存戰國養士慣性
心理上:諸侯與皇帝缺乏真正的政治互信

劉邦以六十二歲高齡親征(據【漢書】推算),終平定叛亂,但次年即崩於長安。此役加速了劉邦剪除異姓王的進程,爲文景時期"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政策埋下伏筆。後世武帝推恩令之策,實肇基於此。

要之,陳豨之叛非孤立事件,乃漢初政治格局轉型的關鍵節點。劉邦的處置手段,既體現其政治智慧,亦反映新生帝國面臨的治理困境。這段歷史對理解中國傳統政治中中央與地方關係,具有典型意義。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