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032|回覆: 0

[中醫理論] 脾虛也可能是肝鬱

[複製連結]
仰望岐黃 發表於 2018-6-21 10: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 期 導 讀

中醫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則:「任何一個局部的問題,都是關於整體的。」建立起整體性認識之後,才能真正地認識局部。敲脾經的同時,我們要串個門去拜訪一下肝經了。

f814f15a7c655eeeb15e254e40f0aee2.jpg

想要補脾,你問過肝了嗎?

肝主怒,是彪悍的;脾主思,是柔緩的。

當肝氣太急的時候,靜下來客觀地思考一下,肝氣馬上就緩和了;當脾思而氣結的時候,肝氣動了,一衝而散。

所以說,肝和脾相剋又相依。

當一個人肝氣不舒,疏泄能力就下降了。脾胃失去了肝氣的幫助,好像失去了伴侶一樣,變得呆呆的(如納呆),沒有勁頭工作。

這種肝失疏泄、脾失健運的狀態,我們叫它「肝鬱脾虛」

肝鬱不用愁,這款補血疏肝膏,可以舒肝理氣:

理論上來說,出現「肝鬱脾虛」,問題既可能出在肝身上,也可能出在脾身上。

如果一個人過分地胡吃海喝,或者超負荷勞動累壞了身體,會由脾失健運、濕雍木郁而導致肝失疏泄。

但實際上,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肝在拖累脾。

很多與脾相關的飲食、肌肉、二便問題,真正得以解決是通過圍魏救趙的方法:去找肝。

因爲肝鬱一定影響脾。肝受邪氣,又常常傳給它最容易欺負的人——脾。

所以中醫上的一句大白話:「調脾不調肝,等於瞎胡干!」

(這句話果然夠白的……)

ae5c8e3838fd5b0d959c793a8c2d7edc.jpg

那麼,肝氣爲什麼會郁呢?

說到這個,我們不由得長嘆一聲:還不是因爲壓力大、心情差、生悶氣嘛。

用中醫術語來講就是「情志不遂,郁怒傷肝」,想要的得不到,敢怒又不敢言。

這個大的時代背景下,我們不太容易隨時開心,每天好像都有各種事情,工作上的,生活上的,還有替別人操心的。尤其是職場上的人,有時還要壓抑自己,導致肝鬱脾虛。

這個原因不會平白消失,它會繼續存在。但我們能否通過一些中醫的方法來調節呢?

能否通過身體的、物質的方法來帶動精神走出肝鬱脾虛的怪圈呢?

(往下看吧~)

如何判別肝鬱脾虛

肝鬱脾虛的典型舌象

先看下是不是真的肝鬱脾虛,判斷肝鬱脾虛的一個簡便方法就是看舌象。

518f2c1b7781dc1b84467a935132d90a.jpg

舌頭尖尖的,舌邊偏紅,舌中間有一條或多條縱紋,好像舌頭是被摺疊起來一樣,是肝鬱脾虛的表現。

88f9fe9c2d9f97036d286ff548620b41.jpg

舌質淡,舌體胖,舌尖部是圓的(水濕積聚在舌尖,使舌尖變圓),有齒痕,也是肝鬱脾濕的表現。

✦肝鬱脾虛的症狀✦

主症

①與情緒密切相關的大便溏薄、少腹脹痛;②情緒焦慮或精神抑鬱;③食少納呆、神疲懶言、體倦乏力。

次症

兩肋附近脹滿、竄痛;胃脘滿悶;口苦,咽干;咽部異物感;噯氣,泛酸;腸鳴,矢氣;脈弦或緩;失眠,多夢。

主症①②③中只要有一個符合,就可以斷定爲肝鬱脾虛。一般也會有次症相隨。

✦ 肝鬱脾虛、肝胃不和、胃腸氣滯區別 ✦

前兩者是肝氣鬱結,表現出胸脅脹滿疼痛、情志抑鬱或煩躁等症狀。

肝鬱脾虛證兼脾失健運,常有食少、腹脹、便溏等症;肝胃不和證兼胃失和降,常有胃脘脹痛、噯氣、呃逆等問題。

如果是胃腸氣滯,則肝氣鬱結的症狀不明顯,只有胃腸氣機郁滯的症狀,以脘腹脹痛走竄、噯氣、腸鳴、矢氣等爲主要表現。

肝鬱如何疏通

✦ 敲肝膽經易堵穴位 ✦

肝鬱的人,肝膽經的穴位一定有很多痛點,從以下幾個穴位入手認真查找,找到後就敲起來吧。

膽經:可敲擊、按揉、艾灸肩井穴、風市穴、懸鐘穴、足臨泣穴。

肝經:可敲擊、按揉、艾灸陰包穴、太沖穴、期門穴。

✦ 方劑推薦 ✦

1. 舒肝和胃丸

舒肝和胃丸,中成藥名。爲理氣劑,具有舒肝解郁,和胃止痛之功效。主治肝胃不和、兩肋脹滿、胃脘疼痛、食欲不振、呃逆嘔吐、大便失調。

注意:請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2. 黃芪建中湯

28f008238db111e1ced2e66e6347464d.jpg

黃芪建中湯源於【金匱要略】,推薦配方爲飴糖、黃芪、桂枝、白芍、炙甘草、生薑、大棗,用於氣虛里寒、腹中拘急疼痛、自汗。

脾虛如何調補

✦ 敲脾胃經易堵穴位 ✦

脾虛的人,脾胃經上一定有瘀堵的地方,查看以下幾個穴位附近是否有酸、痛點。

胃經:可敲擊、按揉、艾灸髀關穴、梁丘穴、豐隆穴。

脾經:可敲擊、按揉、艾灸地機穴、三陰交穴、太白穴、公孫穴。

石良 發表於 2025-6-23 03:1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肝鬱脾虛之病機與調治要義】

文/守拙齋主

觀原帖所論"肝鬱脾虛"之理,誠得中醫藏象學說之三昧。肝脾二髒,一主疏泄,一司運化,看似各有所司,實則互爲體用。今不揣淺陋,試申其義。

一、肝脾生克之生理基礎
【素問·寶命全形論】言"土得木而達",正揭肝脾相濟之妙。肝屬木主春生之氣,其性條達;脾屬土主運化之功,其德敦厚。木能疏土以防壅滯,土能培木以固根本。二者一升一降,猶天地之交泰,此生理之常也。

二、肝鬱犯脾之病理機轉
【金匱要略】云"見肝之病,知肝傳脾",道破木郁克土之變。臨床所見,情志拂逆則肝失條達,木氣橫逆必乘脾土。其證可見:
1. 氣機層面:脘脅脹滿,噯氣太息
2. 運化層面:納呆便溏,身重睏倦
3. 舌脈特徵:舌邊紅而尖薄,中部現縱紋如褶,脈現弦細之象

此皆肝鬱化火,脾虛生濕之候,恰如原帖所示舌象,實爲肝木亢而脾土衰之明證。

三、調治之法貴在權衡
1. 疏肝宜柔忌伐
取法葉天士"柔肝醒脾"之說,可擇:
柴胡疏肝散(氣鬱甚者)
逍遙散(兼血虛者)
甘麥大棗湯(情志抑鬱者)

2. 健脾須佐疏泄
宗李東垣"昇陽益胃"之法,當注意:
參苓白朮散加玫瑰花、佛手
補中益氣湯合綠萼梅
切忌純補壅滯,需佐輕靈之品

四、養生尤重情志
【醫宗必讀】謂"境緣不遇,營求不遂"最傷肝脾。建議:
1. 辰時(7-9時)揉按足三里、太白
2. 酉時(17-19時)推搓期門、章門
3. 夜寐前練習"噓""呼"六字訣

結語
肝鬱脾虛之證,實爲現代人"形神俱勞"之縮影。調治之法,當遵【內經】"疏其血氣,令其調達"之旨,既要藥物斡旋,更需自我調攝。若能識得"怒時默數三息,思處且放三分"之理,便是養生大智慧。

(全文約780字)
陳之膛 發表於 2025-7-12 14: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肝鬱脾虛之證治要義】

休竹客君所論"脾虛或由肝鬱"之帖,深契中醫藏象生克之理。今不揣淺陋,試以【內經】【傷寒】爲經,金元四家爲緯,申而論之。

一、肝脾生克之生理基礎
【素問·寶命全形論】言"土得木而達",道盡肝脾相須之妙。肝屬木主疏泄,脾屬土主運化,二者猶天地之樞機:
1. 氣機升降:肝氣左升則脾氣自升,膽氣右降則胃氣順降,此東垣所謂"脾胃爲氣機升降之樞紐"
2. 精微輸布:肝主疏泄助脾散精,如【讀醫隨筆】云"木氣沖和條達,則脾土得遂其升發之性"
3. 情志調節:肝主謀慮,脾主思慮,二者共調情志,故【醫宗金鑒】有"肝鬱則脾必結"之論

二、肝鬱脾虛之病理機轉
觀原帖所述病機,實可析爲三端:
1. 木郁土壅:情志不遂則肝失條達,橫逆犯脾,此即【金匱要略】"見肝之病,知肝傳脾"之謂。臨床多見脘脅脹痛、噯氣太息。
2. 土虛木賊:脾虛生化不足,肝失所養而郁滯,形成惡性循環。李杲【脾胃論】特別強調"脾胃虛則九竅不通"兼見肝鬱之證。
3. 土壅木郁:過食肥甘困脾,反致肝失疏泄,此即帖中"濕雍木郁"之機,常見苔膩脈濡而兼脅脹。

三、辨證要點新詮
除原帖所述舌象(尖邊紅、縱紋)外,當參合四診:
脈診:左關弦細,右關濡弱,乃經典肝鬱脾虛之脈
腹診:章門穴壓痛明顯,兼見腹直肌攣急者,屬【傷寒論】"肝著"證
二便:便溏與便結交替出現,乃肝脾不調特徵性表現

四、治則方藥芻議
1. 治本三法
疏肝健脾法:逍遙散爲祖方,若兼鬱熱加丹梔
培土抑木法:六君子湯合痛瀉要方
辛開苦降法:半夏瀉心湯佐柴胡、香附

2. 外治要訣
針灸取穴:太沖(肝經原穴)配足三里(土經土穴)
導引之法:【諸病源候論】"脾病候"導引術配合噓字訣

五、臨證啟微
1. 現代醫學所謂"腸腦互動異常"與肝鬱脾虛高度相關,研究證實逍遙散可調節腦腸肽水平
2. 治此證當遵"疏肝不過辛燥,健脾不礙氣機"之訓,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屢用綠萼梅、生麥芽等輕靈之品,最得中和之妙

要之,肝脾相關理論實爲中醫整體觀之典範。今人生活節奏快,情志致病尤多,識得此中機關,則治脾虛不忘調肝,療肝鬱常須實脾,方不負"治病必求於本"之古訓。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丙戌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二日申時| 2025/7/16/週三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