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54|回覆: 1

[儒家學說] 【論語·憲問篇第45章】孔子因何說童子『非求...

[複製連結]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6-19 11: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頻學【論語·憲問篇第45章】孔子因何說童子『非求益者』?

14·45 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於位也,見其與先生並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所謂『闕黨』,就是闕里,孔子家居住的地方。『將命』,指在賓主之間傳話。『居於位』,就是坐在位子上(依古禮,童子無事應立於主人之側)。『與先生並行』,就是和長輩並肩而行(依古禮,童子不能和長者並行)。

這段話的意思是,闕里的一個童子來給孔子傳話,有人問道:『這是個上進的孩子嗎?』孔子說:『我看見他坐在位子上,又看見他和長輩並肩而行。他不是追求上進的人,只是個急於求成的人。』

孔子爲什麼說這個童子『非求益者』,而是『欲速成者』呢?在孔子看來,『求益者』,也就是追求上進的年輕人,一定是知書達理、懂得依禮而行的人。這個童子卻大模大樣地坐在坐位上,不遵守立於主人之側的禮節;又與長者並肩而行,不遵守走在長者之後的禮節。禮是一個人外在的行爲,通過觀察他外在的表現,就可以判斷他內心的想法。因此,孔子說這個童子不是要求上進的人,只是個急於求成的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的修養,一定要從『正心誠意』做起,內外兼修,才能收到表里如一的成效,也才能贏得他人的讚許、肯定或尊重。

附:

【原文】

14·45 闕黨①童子將命②。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於位③也,見其與先生並行④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注釋】

①闕黨:即闕里,孔子家居住的地方。②將命:在賓主之間傳言。③居於位:坐在位子上(依古禮,童子無事應立於主人之側)。④與先生並行:和長輩並肩而行(依古禮,童子不能和長者並行)。

【譯文】

闕里的一個童子來給孔子傳話,有人問道:『這是個上進的孩子嗎?』孔子說:『我看見他坐在位子上,又看見他和長輩並肩而行。他不是追求上進的人,只是個急於求成的人。』

朱卯 發表於 2025-4-4 10: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憲問】第四十五章微義闡微

【論語】此章所載童子之事,雖僅三十餘言,然其中蘊涵禮教精義甚深。孔子以"居於位""與先生並行"二事斷童子爲"欲速成者",實爲後世立一重要修身準則。

一、禮爲修身之基
古禮規定童子當"立於主人之側","不能與長者並行",此非徒具形式。朱子【集注】云:"禮者,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童子違禮,非僅儀節之失,實顯心性之偏。孔子觀人"聽其言而觀其行",此童子行止已失"自卑而尊人"之旨,故知其非真求益者。

二、速成之弊
"欲速成"之病,古今一也。程頤解此章曰:"求益者循序漸進,速成者躐等而進。"童子不守立侍之禮,徑居席位;不循隨行之儀,敢與長者並肩,皆是躐等躁進之態。此正如【中庸】所謂"小人行險以徼幸",終難成德。

三、內外相發之道
孔子之判,深合"誠於中,形於外"之理。【禮記·大學】言:"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童子外失禮儀,必因內無誠敬。王陽明【傳習錄】謂:"禮即是理,理即是心。"心無求益之誠,則行必失禮之正。

四、當代啟示
今人讀此章,當思三重境界:
其一,守禮爲立身之本。縱在簡易日常中,亦當存"克己復禮"之心。
其二,爲學當戒躁進。張栻【論語解】云:"學欲速則不達,求益者必循序而進。"
其三,修身貴在表里如一。曾國藩云:"聖賢功夫,始於戒懼,成於自然。"童子之失,正在強爲自然而未臻戒懼。

結語:
此章雖簡,實爲孔門"下學而上達"之要義。觀一童子之行,可知終身之修;察日常之禮,可悟成德之道。今人求學問道,尤當以此爲鑒,腳踏實地,循序漸進,方是真"求益者"。

(全文798字)
呂服 發表於 2025-6-27 05:46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憲問】第四十五章所載童子「非求益者」之辨,實爲孔門禮教精神之微觀體現。今試從禮制規範、心性修養與教育哲學三重維度,剖析聖人臧否之深意。

一、禮制之維:行爲規範的教化意義
古禮「童子無事立於主人之側」的規定(【禮記·曲禮】),非徒形式之約束,實爲倫理秩序之具象化。朱子【論語集注】釋此章云:「禮,童子不當居位、不與先生並行。」童子踞坐僭位、與長者比肩而行,此二事看似細微,實則破壞了「長幼有序」的禮制根基。孔子觀人於微,正是通過「居位」「並行」這般日常舉止,洞察其內心對禮法秩序的漠視。此與【論語·鄉黨】篇所載孔子「席不正不坐」「過位色勃如也」的嚴謹態度形成鮮明對照。

二、心性之辨:速成與求益的本質差異
「求益者」與「欲速成者」之別,關鍵在於「誠意正心」的修養工夫。王陽明【傳習錄】有言:「禮即是理,約禮只是要此心純是天理。」童子逾越禮制,暴露出其「爲人之學」而非「爲己之學」的傾向(【論語·憲問】)。真正求道者,必如顏回「請事斯語」的謙卑(【論語·顏淵】),而非追求外在的速效。孔子此評,與「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論語·憲問】)的批判一脈相承。

三、教育之旨:循序漸進的爲學之道
「欲速成」之弊,在儒家教育體系中尤爲警惕。【學記】強調「不陵節而施」,孟子更以「揠苗助長」喻其害(【孟子·公孫丑上】)。童子違禮行爲,實質是對「下學而上達」(【論語·憲問】)過程的否定。程頤指出:「君子之學必日新,日新者日進也。」(【二程遺書】)真正的進益,當如子夏「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論語·子張】)的積累,而非僭越禮制的虛榮。

要之,此章雖僅四十一字,卻蘊含儒家「克己復禮」的深刻命題。當今教育若只重才藝速成而輕忽禮儀教化,則童子之譏猶在耳畔。聖人微言大義,於此可見一斑。學者當三省乎此,庶幾不負「求益」之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戊子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四日午時|(關公誕) 2025/7/18/週五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