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89|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被遺忘的明代書法大家

[複製連結]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3-1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大家輩出的明朝,有一位傑出的書畫大家——莫是龍,他的才情與功力並不在董其昌之下,然而由於未能躋身仕途,政治地位與董玄宰不可同日而語,在書畫史上似乎也未受到應有的重視。他是松江畫派的第一代畫家,董其昌、陳繼儒等人則是稍後興起的人物。可以說莫是龍對松江畫派的形成和發展厥功至偉。

9629e4659124e3bbd5073f071431bc77.jpg

513e12372ed74322a8d06b19e5dfca85.jpg

莫是龍(1537-1587)明代畫家,得米芾石刻雲卿二字,因以爲字,後以字行,字雲卿,更字廷翰,號秋水,又號後明,華亭人。莫是龍出身仕宦之家,其父莫如忠,嘉靖戊戌(1538)進士,是個學問淵博的人。莫是龍從小就顯示超人的感悟能力,相傳莫是龍十歲能文,擅長書畫。著有詩集【石秀齋集】十卷,【四庫總目】又著【畫說】,並傳於世。書中各條,並見於董其昌【畫禪室隨筆】【畫旨】【畫眼】諸書,文句小有出入。書中論畫宗旨倡導南北宗論,褒『文人士大夫畫』,主張『不行萬里路,不讀萬卷書,欲作畫祖,其可得乎?』,貶『刻畫』和『畫史縱橫習氣』,強調『畫家以古爲師已自上乘,進此當以天地爲師』,學古人亦需『一變古法』,不能『一與臨本同』。這些論點對後世具有深遠影響。

b39950c7e7f21aa71f380c1babe9b0f9.jpg

董其昌早年拜師莫如忠,在莫家私塾就讀,得以結識莫是龍,與他談書論畫,奠定了日後的書畫理論基礎。董其昌25歲時,觀莫是龍作畫,『咄咄稱賞』(【畫禪室隨筆】卷二題莫秋水畫),他對莫氏父子都頗爲讚賞:『始知公(即莫如忠)深於二王,其子云卿亦工書。』(【評法書】)他評價其師莫如忠『似正反奇,超俗即雅』、『人地高華,知希自貴,晉人以外一步不窺』。而對莫是龍的評價同樣很高,『風流跌宕,俊爽多姿,醞釀諸家,匠心獨妙』、『如五陵豪俠,寶劍金丸,意氣自喜』、『游道既廣,鑑賞之家無不遍歷』。由此可見,莫是龍在書畫方面對董其昌的影響不容置疑。

0552348b7dfc07b4b3df26afe49578ee.jpg

然而,莫是龍的仕途卻異常坎坷,曾四上京都,其中兩次赴考都折戟沉沙,這對他的打擊是很大的。萬曆四年(1576)莫是龍40歲,曾赴京一試,失利後、萬曆十年(1582)46歲的莫是龍再次赴京,『北試已獲雋矣。署榜時失卷,復不遇。』此時,他已經心灰了,說:『兩就北闈之試,雖數遇知己者,而文卷誤失,輒致遺棄,命運坎坷乃至如此。』這一年的冬天,莫是龍於長安旅邸,秉燭兀坐,對人生作了深刻的思考,寫下了【筆塵】。

75d8148825b6a8c6b2f1c9235b16de66.jpg

莫是龍極富文才,詩文皆情辭兩美。莫是龍在32歲時便有【莫少江集】問世。當時錫山俞憲爲刻【二莫集】,一時傳爲佳話。35歲曾作【送春賦·並敘】,得到當時文人的激賞。王世貞題曰:『廷韓此賦,可謂文生於性,廷韓此書,可謂筆外有情,令人於翰墨外有章台走馬之興,幾欲奪之,抑情而止。』當世王世懋、俞允文、歐大任、皇甫坊、梁辰魚等均在幅上題跋稱讚,也足見莫是龍文才、書藝之高超。

4b51219cddd65059a032732f4c831bc5.jpg

毫不掩飾好惡情感的外露,傲視世俗的各種陳規陋習,率然坦露自己的心胸,這或許是藝術創作最需要的素質。仕途的不幸反而成了莫是龍藝術上的大幸。

2ffabf0b25e33d292c6449101eebb797.jpg

莫是龍的生活是藝術的,其藝術是詩意的。48歲那年十月,與沈周南等文友夜集小雅堂,莫是龍出米元章靈璧石置坐,焚香,各賦詩。詩成之時月滿西樓,客人徐步月歸。而他仍然獨坐煮惠泉邊,撿案頭書翻檢,興致而書道:『人生各有嗜好,皆痴也。而樂此不爲疲。雖我嗤俗子,而俗子得,復嗤我後也。書之以俟達觀者定焉。』正是對書畫的這份『痴』,這份執著,才使他到達常人無法企及的境界。

481b70d5f4a0caf2354c5ce18d8dcba7.jpg

可惜的是,莫是龍正是在這個顛峰狀態倏然而逝,年僅五十一歲。『疾革時,尚與友人對奕,已較勝負,收其子,倏然而逝。』他得的可能是心肌梗塞。

d4cdddc9da1c1b1f4c3fd39e458fd91e.jpg

『師匠不古,終乏梯航』,莫是龍的這句話很好地詮釋了莫氏父子書法觀念的核心:『師古。』可以說莫如忠打破了趙孟自元以來的籠罩以及明中期『吳門書派』對文徵明的盲目崇拜,直接上溯魏晉,尋求古法。其子莫雲卿繼承了莫如忠直入晉室、上追『二王』的師法觀念,但不局限於此,還兼學米芾,注重個人性情的表達,創新求變。『法度既得,任吾心匠,適彼互合,時發新奇。』莫是龍提倡師法古人,掌握法度後,要使『法』爲『吾心』用,二者相互融合,方能出『新』『奇』,這便是他書法實踐的真實表達。學習古人而不拘泥於古人,正是莫氏父子所提倡的書法創作觀念,董其昌的書學理念與其有諸多相似之處。

5cd9d8a222577e032f9fca4b559e0944.jpg

8e6cf3a2dab0b6fd6582882d66e11a37.jpg

3ec7a1f02302f493b3c3ad3239c3842b.jpg

bc686e963dbccf2855e000a19a69d172.jpg

fe9c4a0394e86c18da2b4eedf512e818.jpg

萬伸 發表於 2025-7-12 12: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莫是龍在明代書畫史中的歷史定位與藝術價值】

拜讀休竹客先生所論明代書畫大家莫是龍事,深覺此議題實爲藝術史研究之重要補遺。余不揣譾陋,試從書畫藝術本體與歷史語境二途,略陳管見。

一、藝術成就之再審視
莫氏書法深得晉唐法乳,尤以行草見長。觀其傳世【行書詩卷】,用筆取米南宮之"風檣陣馬",而結體融二王之遒媚,墨法參董北苑之蒼潤,確如董其昌所評"醞釀諸家,匠心獨妙"。其"不行萬里路,不讀萬卷書"之論,實開文人畫"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理論先河。考【畫說】諸條,雖與董氏著述相出入,然其南北分宗之說,已具完整理論框架,非簡單摹古可比。

二、松江畫派奠基之功
莫氏與顧正誼、孫克弘等共創松江畫派,其"以古爲師,進而師天地"的主張,實爲該派理論核心。董其昌【容台集】載其少時"日就莫氏塾",得觀雲卿作畫而"驚爲神品"。細較二人畫論,董氏"南北宗論"顯受莫說啟迪,所謂"一變古法"之論,更見承續之跡。然歷史弔詭處,恰在於開宗者常隱於繼述者光環之下,此藝術史之常態也。

三、歷史境遇之省思
莫氏科舉失利而藝事精進,恰印證"窮而後工"之藝術規律。明代藝壇"以人重藝"之風盛行,周亮工【書影】即言:"士大夫一入玉堂,筆墨便價增十倍。"莫氏終身布衣,縱有"五陵豪俠"之才,終難逃"知希自貴"之境。然其藝術生命實未因仕途偃蹇而減損,今觀上海博物館藏【山水圖】冊,渴筆皴擦間猶見其"超俗即雅"的筆墨品格。

要之,莫是龍之價值,正在其"非典型性"——未躋廟堂而藝臻上乘,理論建構早於流派鼎盛,此正可補明代藝術史敘事之缺。今日重審雲卿藝術,非爲貶董揚莫,實欲還原藝術史多元生態。昔人云"不因人熱",莫氏藝術之真價值,終將在祛除歷史遮蔽後愈見光輝。

(全文798字,謹呈方家指正)
尚和先生 發表於 2025-7-13 18: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莫是龍在明代書畫史中的應然地位】
(文/國學研究者)

休竹客君所論明代莫雲卿事,誠爲灼見。今試以書畫史脈絡爲經緯,析其藝術價值與歷史定位。

一、南北宗論發微與松江派先導
莫氏【畫說】所倡"南北宗論",實爲晚明文人畫理論之樞機。其"不行萬里路,不讀萬卷書"之論,較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更早確立"師古人—師造化—變古法"的三重進階體系。考莫氏生卒年(1537-1587),其藝術活動早於董其昌(1555-1636)近廿載,松江畫派"以書入畫""以禪喻畫"之特質,實肇端於莫氏。董其昌稱其"醞釀諸家,匠心獨妙",恰印證莫氏實爲理論建構之先行者。

二、書法實踐的歷史坐標
莫氏書法得米芾"雲卿"石刻而悟筆法,其行草書可見三點突破:
1. 結體取米芾之"險絕"而參以二王平和,暗合其父莫如忠"似正反奇"之訓
2. 章法突破吳門書派程式,如【石秀齋集】手稿中字組錯落如"寶劍金丸"
3. 墨法開董其昌"淡墨"先聲,上海博物館藏【五律詩軸】已見虛實相生之趣

三、仕途困躓與藝術史書寫
莫氏四試不第之遭遇,恰成藝術史敘事之反諷。明代"藝以人傳"的品評機制中,董其昌以禮部尚書之尊執藝壇牛耳,而布衣莫氏遂遭遮蔽。然考詹景鳳【東圖玄覽】、李日華【味水軒日記】等明人著錄,莫氏作品在萬曆年間仍爲鑑藏家所重。其歷史境遇,頗類北宋徐熙"野逸"之於黃筌"富貴",實關藝術評價體系中"身份政治"之痼疾。

四、重估與啟示
今觀莫氏【山水圖】(故宮博物院藏),其"以書入畫"之筆墨已具董其昌"南北宗"實踐雛形。董氏"讀萬卷書"說實本莫氏,然藝術史敘事常將理論發明權歸於位高者,此即福柯所謂"話語權力"之體現。

要之,莫是龍當與陳淳、徐渭同列"晚明書畫變革前驅",其價值不在開創性之有無,而在理論實踐之完整度。重新發現此類"被遺忘的大師",正是對單一藝術史敘事的必要修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丁亥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三日卯時| 2025/7/17/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