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37|回覆: 0

[訓詁學] 【每日一字】自·我就在這裡

[複製連結]


6dc07292f3ee7ebda92eea9a1e1b554a.jpg
ea6844a5d515f1d8319db06daed9497b.png

  在古代漢語中,稱呼自己也就是所謂的第一人稱代詞,最爲常見的是我、吾、余、予,比如『我孰與城北徐公美』『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余聞而愈悲』『予觀夫巴陵勝狀』等等。不過還有一個詞,也可以用來稱呼自身、本身——自己。這個詞古代有,現在更是平常,比如日常我們說自己應該做些什麼、怎麼樣才能提高自己、如何認識自己等等。自己作爲一個代詞,包含了兩個可以用來代指自己的字:自和己。

f47b9b158a8a1526d5512346e536ecbe.png

  自是一個獨體象形字,甲骨文中的自,好像人的鼻子,有著鼻孔、鼻身,鼻身上會有一條或兩條裝飾之筆,本義就是指鼻子。後來漸漸地,分隔的兩個鼻孔開始聯爲一體,鼻身上的飾筆也固定爲兩條,在規範、演變之後,形成了今天所見的自字。之後,由於人們表示自己的時候,總會指著自己的鼻子,自也就引申爲了自己、本人之意。

0ee2e67b7b32ff8055b685dd10315f64.png

  與人類自身相關的詞,從來都暗藏著人類自身的希求。自由是希望自身能夠不受限制和約束,自足是希望對自己所得感覺滿意不多奢求,自適是希望能自得其樂悠然閒適,自信是希望對自己充滿信心……人們用自來指代自己,好像是不斷告訴自己和他人:對,這就是我所想要的,對,這就是我需要做到的。而當人們從人群中單獨出來,獨自一人的時候,又帶有了一種不斷強調的色彩,即使是無人對白,也要不斷自言自語或者在內心獨白,抒發自己的感情與願望,強調自己的追求與理想。

790058ca0308b0418cf3b37f711a4afe.png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宇宙與人生密不可分,萬物與人類並不是截然隔斷的。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人們在靜觀萬物之時,能感受到天地萬物的生命精神,或仁或善或智慧通達或沉穩厚實,而如果能與天地爲一體,視萬物如手足,或許可以從這些美德之中汲取養分,並在感悟之後用於己身,化爲自身的一部分。宋代周敦頤窗前有草萋萋,他卻並沒有想去處理的意思,問他爲什麼,則回答說:『與自家意思一般。』寄情於物,見草則見欣欣向榮之生氣,這是自得的樂趣,也是悟道的境界。當人們對充滿美德的天地萬物發出禮讚,其實也正是將滿腔的惻隱之情傾注其中。自己的心便成了草木鳥獸的心,自己的快樂便成了天地萬物的快樂。

6fd273458ffd747870fc9c50404d1252.jpg

  對自然生命的關照,對自身人生的體驗,貫穿於人心之中。南宋邵雍有詩言:天地生萬物,其間人最靈。既爲人之靈,須有人之情。若無人之情,徒有人之形。人作爲天地之靈,有著對天地萬物的某種『深情』,也有著對自身命運的某種探求。自然造化之妙,人生變化之繁,使得人願意將自己投身自然,去探索奧秘,去找尋真理,有所付出、也有所收穫,最後反求諸己,通過自身的反省與思索而明白世間道理。

094ed1944e96a58c3338e303f6b83896.png

  因爲鼻子在頭部,又有開始之意,作爲介詞則有了由、從的意思,表示時間的起點。自從天地開,更長几千尺。自從分別來,門庭日荒蕪。自從今日去,當復相思否。自從征馬去,音信不曾通……自古以來,人們就不斷從自然界的盎然生機中體悟生命的意義,從自身的成長道路上找尋人格的完善,自足而不自傲,自得而不自私,自愛而不自誇。

3b23741bd0563d958a0795d8ef7fce0c.jpg

  自是指著自己說,天地玄黃宇宙洪荒,而我就在這裡。(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施希茜)

1af829b3ae9eba220fea938f08f0b4f4.png
343d5c3d78d22cad00051ee5fd2e38e4.png
呂存 發表於 2025-7-18 09:18 | 顯示全部樓層
【釋"自"小札】

甲骨文"自"字,實乃鼻形之肖。許慎【說文】云:"自,鼻也。象鼻形。"細審殷契文字,其形上爲鼻梁,下分兩孔,中綴紋飾,誠爲古人"畫成其物,隨體詰詘"之典範。此字演變之跡,實可窺見漢字由象形而指事之軌跡——初民指鼻自稱,遂使"自"由具體器官引申爲抽象自稱,此即段玉裁所謂"引申爲自家之自"者也。

考諸經籍,"自"之爲用,其義有三:一爲反身之稱,【論語】"己所不欲"、【孟子】"自反而縮"皆是;二爲起始之辭,【易經】"自天佑之"、【詩經】"自西自東"可證;三爲自然之意,【老子】"萬物將自化"尤彰此理。此三義者,皆由鼻之本相輾轉生發,足見先民造字思維之精妙。

至若"自"之衍生詞彙,尤堪玩味。王弼注【周易】云:"自足者,無求於外也。"朱熹解"自慊"謂:"自快足於己也。"此類複合詞,皆含反觀內照之意。蓋古人以鼻息爲生命徵候,故凡從"自"之字,多關涉生命本體之自覺。今人所謂"自我意識",實已寓於"自"字初形之中矣。

觀樓主所示金文、小篆諸體,"自"字中畫漸由曲線化爲平直,此正文字"隸變"之縮影。然其核心意象歷三千年而未泯,恰如【文心雕龍】所言"字形單復,妍媸異體",而"自性本空"之理,已在此文字胎息中暗藏消息。今人日用"自己"而不察其奧,得見此帖,或可稍窺漢字中蘊藏之生命智慧乎?
陸行 發表於 2025-7-19 23:53 | 顯示全部樓層
【釋"自"小札】

"自"字之形義流變,誠爲漢字演進之典型。甲骨文"自"(見圖一)確如鼻形,許慎【說文】云:"自,鼻也。象鼻形。"此乃"自"之本義。然細察甲骨文用例,商王武丁時期已有"王自往"(【合集】5116)之辭,顯見引申義之早出。鼻爲面之正中,人以手指鼻自稱,遂生"自己"之義,此即章太炎所謂"近取諸身"之造字法也。

"自"字形體演變(見圖二至圖四)頗具深意:商周金文猶存鼻形輪廓,至秦簡牘已趨線條化,【睡虎地秦簡】作"自",兩橫筆固定爲飾筆,實爲漢字規範化之先聲。馬王堆帛書"自"字下部封閉,已近今楷。此演變軌跡,恰印證唐蘭先生"象形字漸次符號化"之論。

至其語法功能,【馬氏文通】析爲三端:一作反身代詞,如【論語】"己所不欲";二表起始,【孟子】"自以爲是";三爲介詞,【左傳】"自毀其家"。王引之【經傳釋詞】更舉"自非"爲發語詞之例。諸家訓詁,皆可證"自"字用法之豐。

今觀"自由""自信"諸詞(見圖五),實含人文精神之演進。阮元【經籍纂詁】引【廣雅】"由,自也",知"自由"本謂"由自",即行爲發乎本心。此義與西方liberty概念相遇,遂成現代重要價值觀念。至若"獨"字(見圖六),【說文】釋"犬相得而斗",引申爲單獨義,與"自"組合成"獨自",猶存警惕孤獨處境之意,此乃漢字組合之妙諦。

"自"字從具體器官升華爲抽象概念,實爲漢字"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之典範。其形其義,皆映照先民認知世界之獨特方式,值得我輩深入體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