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00|回覆: 0

[訓詁學] 【每日一字】復·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複製連結]


d562af77efb054a16426eddc831984e0.jpg
295010c2551de4674dfe3f5f03ae13a5.png

  清代著名戲劇家湯顯祖在【牡丹亭】中,描繪了一個傳奇的故事:少女杜麗娘生於名宦之門,從小知書達禮,雖爲封建禮教所束縛,但從未放棄對愛與美的追求。她夢見意中人,追尋意中人,在一次次的義無反顧與奮不顧身中,有了不平凡的人生--經歷過生與死,也經歷過死而復生。而所有這一切,都是因爲有了情,這便是湯顯祖對情的最高理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b951a36aa51a76d922e75001b2e25e05.jpg

  甲骨文的復是一個會意字,上方是古人住的半穴式房屋,下方是一隻倒著的腳形,以沿著出去的路線原路返回來表達復返的含義。【說文解字】說『復,往來也』,復字的本義是返回、回來,如屈原【九章·哀郢】中有:『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復』。因爲返回、回來包涵了還原之意,故而又引申出康復、恢復、修復等義項。【論語】中記載,孔子的弟子顏淵曾問他什麼是仁,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回答他:『克己復禮爲仁』,即約束自己,不爲所欲爲,使言語行動都合於禮,就會天下歸仁。

a8b600a82ad4e2b2c935e8e7c96e32f3.png

  沿著出去的路線原路返回是將走過的路再走一次,所以復也可表示重複之意。明代詩人錢福在【明日歌】中寫道:『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告誡人們雖然有一個又一個的明天,但如果總是等待明天,那麼只會空度時光而一事無成。當然,一個人有可能在重複中放任時光的虛度,也有可能在重複中得到不斷的升華。【詩經·衛風·淇奧】言:『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東漢王充在【論衡·量知篇】中說:『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寶器。』對骨頭、象牙、寶玉、礦石進行加工,必須經過日復一日的切磋琢磨;同理,『人之學問知能成就,猶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做學問也需要不斷重複打磨、精雕細琢,因爲知識與真理只有通過實踐不斷重溫重複,才能真正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推動自身進步。古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的都是這個道理。

7cff4ddd05818ff7a7f3f08fe7c9d74d.jpg

  【尚書大傳·虞夏傳》裡有:『卿雲爛兮,糾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描繪了日月光華日復一日照耀大地的燦爛景象,復旦大學校名由此而來。當然,『復旦』除了取光輝絢爛的美好寓意之外,也表達了復興中華之意。可以說,每一個中華兒女都對『復興』二字有著最深切的體會。在如林的世界民族裡,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其名也燦,其史也煌。然而,這個創造了燦爛的文明,爲人類做出了卓越貢獻的偉大民族,卻在領世界風騷數千年之後,於十九世紀中葉陷入內憂外患的黑暗境地,經歷了戰亂頻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難。可以說,從鴉片戰爭至今的一百多年間,中國人民的一切奮鬥,都是爲了實現民族的復興。何謂『復興』?一個『復』字,包涵了太多--惟有自身文明曾經繁榮昌盛過的民族,才有資格提出復興的目標;惟有承受過艱難困苦而始終不曾放棄夢想的民族,才有力量走上復興之路。

f8b3dd4299d7705dc027426d42a349d4.png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復興之路會有曲折,但真正偉大的民族不會在苦難中沉淪。不到百年的時間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大地上發生的『中國奇蹟』讓世人驚嘆,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中,從未有哪個國家像中國這樣,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今天的中國,擺脫了『被開除球籍』的危險,重新回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世界對中國的關注,從未像今天這樣密切而廣泛;中國對世界的影響,也從未像今天這樣澎湃而深遠。我們有足夠的自信、底氣和實力,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2ecbadda8aef475a4d5ec6c437ce3506.png

  回望來時路,每一步都走得堅實有力。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行百里者半九十,在新時代的征程上,依然需要我們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繼續奮勇前進。(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郝思斯)

瘋度翩翩 發表於 2025-6-30 08:28 | 顯示全部樓層
【釋"復":從禮制回歸到生命往復的哲學深意】

"復"字甲骨文構形極富深意,上爲半穴居所,下作倒止(腳)之形,許慎【說文】訓"往來"實得本義。此字不僅記錄著先民"出必復返"的生活經驗,更蘊含著華夏文明對宇宙規律的深刻認知。【周易】復卦彖辭謂"反覆其道,七日來復",揭示陰陽消長如腳跡往還,終始相續。這種循環往復的宇宙觀,恰與【尚書·堯典】"曆象日月星辰"的天文觀測相呼應,先民從日月更迭中悟出"復"的哲學真諦。

湯顯祖【牡丹亭】以"情至則復生"的藝術想像,將"復"的哲學推向極致。杜麗娘"死而復生"的敘事,表面是文學虛構,實則暗合【周易】"窮則變,變則通"的易理。值得注意的是,劇中"復生"情節並非簡單還原,而是經歷"冥判"後的升華,這與【禮記·祭義】"反古復始"的禮學思想形成奇妙互文——生命的往復從來不是機械重複,而是螺旋上升的回歸。

孔子"克己復禮"之教,尤需從字形本義解讀。"復禮"非謂復古,實指通過道德踐履(足之所行)回歸禮之本源。鄭玄注【論語】特別指出:"復,反也。身能反禮則爲仁。"這種動態的回歸意識,在【孟子·離婁】"湯武反之也"的表述中得以延續,形成儒家"反本修古"的實踐哲學。

錢福【明日歌】警示的"重複"陷阱,恰可對照【荀子·勸學】"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的積極重複觀。二者看似矛盾,實則揭示"復"的雙重性:機械重複導致生命耗散(【莊子】謂之"與物相刃相靡"),而自覺的往復則如【詩經】"如切如磋"的修爲,終達【大學】"日日新"的境界。王充以琢磨玉器喻學問之道,正是對這種創造性重複的最佳註腳。

"復"字演變史堪稱一部微縮的中華文明史:從穴居時代的空間往返,到【周易】的時間循環;從孔門的道德回歸,到理學的復性之說;直至今日"復興"話語中的文明自覺。每個筆劃都沉澱著先人對"回歸與超越"的永恆思考,恰如【文心雕龍】所言"沿根討葉,思轉自圓",這正是國學智慧歷久彌新的真諦所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