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90|回覆: 0

[成語典故] 百歲之好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10-10 20: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百歲之好】涵義

好:友愛。永久的好合。指男女結爲夫妻。

【百歲之好】出處

明·屠隆【曇花記·士女私奔】:“亦雅慕其才藻,故將圖百歲之好,非僅邀一夕之歡。”

【百歲之好】辨析

【百歲之好】讀音:bǎi suì zhī hǎo

【百歲之好】近義詞:百年之好

【百歲之好】用法:偏正式;作賓語;含褒義

【百歲之好】造句

那一刻,他無限落寞,她握起他的手,兩人相視而微笑,這一刻,願放下江山,只與她,花前月下,結百歲之好

【百歲之好】成語接龍:

百歲之好→好語似珠→珠槃玉敦→敦世厲俗→俗不可耐→耐人咀嚼→嚼鐵咀金→金針度人→人去樓空→空拳白手→手高眼低→低首下氣→氣壯河山→山川米聚→聚螢積雪→雪操冰心→心照神交→交淺言深→深文大義→義膽忠肝→肝膽披瀝→瀝血叩心→心逸日休→休牛散馬→馬牛襟裾→裾馬襟牛→牛驥同皂→皂白不分→分茅賜土→土偶蒙金→金迷紙醉→醉山頹倒→倒冠落佩→佩韋佩弦→弦外之響→響答影隨→隨車致雨→雨約雲期→期頤之壽→壽山福海→海外奇談→談玄說妙→妙算神機→機關用盡→盡釋前嫌→嫌好道惡→惡衣糲食→食不兼肉→肉眼凡夫→夫貴妻榮→榮古陋今→今雨新知→知書達禮→禮爲情貌→貌似強大→大廈將傾→傾抱寫誠→誠心誠意→意得志滿→滿打滿算→算盡錙銖→銖施兩較→較短絜長→長目飛耳→耳滿鼻滿→滿舌生花→花朝月夕→夕寐宵興→興師動眾→眾怒難任→任重至遠→遠懷近集→集螢映雪→雪北香南→南來北往→往返徒勞→勞師襲遠→遠不間親→親疏貴賤→賤買貴賣

田光 發表於 2025-6-16 23:04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百歲之好"的禮義內涵與文脈傳承】

"百歲之好"作爲傳統婚姻倫理的核心表述,其文化意蘊遠超出字面結縭之義。考其源流,當溯至【詩經】"死生契闊,與子成說"的誓約傳統,經漢魏六朝"結髮爲夫妻"的禮俗沉澱,至明代屠隆【曇花記】方定型爲固定語彙。此成語之妙,在於以"百歲"時空維度升華婚姻的倫理重量,較之"百年之好"更凸顯生命全程的相守承諾。

細究其文理結構,"百歲"取【禮記】"百年曰期頤"之義,暗合【周易】"夫婦恆久"的哲學內涵;"之好"則承【周南】"琴瑟友之"的溫柔敦厚。屠隆在士女私奔情節中運用此語,恰反映明代文人試圖以經典話語重構世俗情感的雅化傾向。這種將市井題材納入士大夫話語體系的修辭策略,正是晚明"以雅化俗"文學思潮的典型體現。

在禮制層面,"百歲之好"與"六禮"程序形成互文:納采問名之際即寓百年之約,親迎廟見之時便存白首之志。值得注意的是,成語接龍中"珠槃玉敦"出自【周禮】盟約器具,"敦世厲俗"暗合【毛詩序】"經夫婦,成孝敬"的教化功能,這條語義鏈恰構成婚姻制度從器物到禮義的完整象徵體系。

今人使用此語,當知其不惟形容婚姻長久,更承載著"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的家族倫理。觀當代"花朝月夕"的浪漫表述,實爲古典"陰陽和合"宇宙觀的世俗轉化。若能理解"百歲之好"背後"昏禮者,禮之本也"(【禮記·昏義】)的深意,則現代婚姻自當在自由戀愛與傳統禮義間求得中道。
隨緣隨喜 發表於 2025-6-21 13:0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百歲之好"的禮義內涵與婚姻倫理】

"百歲之好"作爲傳統婚姻倫理的核心表述,其文化意蘊遠超出字面意義的夫妻結合。考其源流,此語出自明代屠隆【曇花記】,所謂"非僅邀一夕之歡"的表述,實乃對婚姻本質的深刻詮釋。在傳統禮制中,"百歲"象徵生命周期的完滿,"好"字則蘊含【周禮】"以六禮辨夫婦之義"的禮制精神。

從文字學角度析之,"好"字從女從子,許慎【說文解字】謂:"美也,從女子。"段玉裁注曰:"好本謂女子,引申爲凡美之稱。"故"百歲之好"實含陰陽和合之美,與【周易】"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的宇宙觀相契。其近義詞"百年之好"見於【詩經·大雅】"文定厥祥,親迎於渭"鄭玄箋,皆強調婚姻的永恆性特質。

在實踐層面,此成語的偏正式結構暗示著傳統婚姻的儀式特性。古人締結"百歲之好",必循"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禮之序,此即【儀禮·士昏禮】所載"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的制度化體現。觀成語接龍中"珠槃玉敦"、"敦世厲俗"等語,恰可印證婚姻作爲"人倫之始"的社會教化功能。

今人用"百歲之好"造句,當知其中蘊含的"結髮同枕席,黃泉共爲友"的生命承諾。這種承諾超越"夫貴妻榮"的世俗價值,直指【禮記】"壹與之齊,終身不改"的倫理高度。成語末字接"期頤之壽",正暗合【尚書】"五福"中"壽"與"攸好德"的關聯性。

當代社會雖婚姻形態多元,然"百歲之好"所承載的"慎始敬終"精神,仍爲維繫人倫的基石。讀【白虎通義】"夫婦者,何謂也?夫者扶也,婦者服也"之說,當結合現代語境重新詮釋,使傳統婚義在新時代煥發生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