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59|回覆: 0

[成語典故] 不遠千里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6-10-5 06: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不遠千里】相關人物

梁惠王(公元前400 — 公元前319年),又稱魏惠王(惠王由安邑遷都大梁開封後,魏國亦稱梁國),【竹書紀年】作“梁/魏惠成王”,姬姓,魏氏,名罃,魏武侯之子,魏文侯之孫。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或字子輿,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不遠千里】涵義

不以千里爲遠。形容不怕路途遙遠。

【不遠千里】出處

【孟子·梁惠王上】:“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不遠千里】辨析

【不遠千里】讀音:bù yuǎn qiān lǐ

【不遠千里】近義詞:不辭勞苦、千里迢迢、跋山涉水

【不遠千里】反義詞:近在咫尺

【不遠千里歇後語】:孟姜女尋夫

【不遠千里】用法:動賓式;作謂語

【不遠千里】造句

1、在這個都市裡,如過江之鯽的文學膜拜者不遠千里來到這陌生的異鄉,蝸居在亭子間,試圖一展身手。

2、批發商信息靈通,可以不遠千里去購買供不應求的產品,卻對供過於求的產品從不問津!

3、這確實是件讓他非常得意的事,爲此,他不遠千里打馬自洛陽前往函谷關,穿過潼關去到長安,又從長安把司馬亮的人頭摘了回來。

4、我的朋友,不遠千里從國外回來看我。

5、爲了愛你,她閉關修煉,爲了愛你她不遠千里而來。

6、陸劍風明白了個大概,也大概明白了錢百萬不遠千里來到長白山的原因。

7、大家不遠千里來光顧這鳥不拉屎的破敗古鎮,都是爲了爭奪那匹神駒。

8、當時求學者不遠千里投到鄭玄門下者甚眾,他的徒黨通於天下。

9、你告訴我,我兩個兒子做了什麼事情,讓你們這麼不遠千里的來追殺他們,尋找他們。

10、學生們爲了找到合適的工作不辭辛苦地參加各種校園招聘會,甚至不遠千里去參加外省市的人才招聘會。

【不遠千里】成語典故:

戰國時期梁惠王見了孟子說:“你不遠千里而來,也會有藉以使我國受益的主張吧?”孟子說:“大王一開口就講利,有仁義就行,大家都去逐利,那麼就永遠也得不到滿足。”梁惠王問該怎麼辦,孟子說:“只要大王講仁義就行。”

梁惠王見了孟子,熱情地說:“先生,您不以千里爲遠來到我們魏國,一定是給我的國家帶來利益了吧?”

孟子回答說:“大王您何必一開口就講利?有仁義就行了。如果君王說怎樣有利於我的國家,大夫說怎樣有利於我的封地,士和老百姓說怎樣有利於自身,這樣上上下下都追逐私利,那麼就危險了。”接著孟子說道:“在能出動一萬輛兵車的國家,謀殺他們國君的必定是能出動一千輛兵車的大夫之家;在能出動一千輛兵車的二等國家,謀殺他們國君的,必定是能出動一百輛兵車的大夫之家。大國的大夫能從萬輛兵車的國家中獲得兵車千輛,二等國家的大夫能從千輛兵車的國家中獲得兵車百輛。這些大夫的產業不能說不多了,但是,他們永遠不會滿足。所以您不能再宣揚私利了。”梁惠王聽了很受觸動,焦急地問:“那先生以爲該怎麼辦呢?”

孟子說:“從來沒有講仁的人會遺棄他的雙親,也沒有講義的人會不尊重他的君主。所以,大王您只要講仁義就夠了,何必再講利呢?”

【不遠千里】成語接龍:

不遠千里→里談巷議→議論紛錯→錯彩鏤金→金聲擲地→地主之誼→誼切苔岑→岑樓齊末→末大必折→折長補短→短綆汲深→深信不疑→疑神疑鬼→鬼怕惡人→人以群分→分毫不爽→爽然自失→失之交臂→臂有四肘→肘行膝步→步人後塵→塵羹塗飯→飯糗茹草→草偃風行→行雲流水→水來土掩→掩瑕藏疾→疾雨暴風→風流博浪→浪蕊浮花→花簇錦攢→攢眉蹙額→額手相慶→慶弔不行→行俠好義→義正辭嚴→嚴家餓隸→隸首之學→學淺才疏→疏財重義→義膽忠肝→肝膽楚越→越俎代庖→庖丁解牛→牛衣歲月→月章星句→句櫛字比→比物此志→志在千里→里丑捧心→心蕩神怡→怡志養神→神區鬼奧→奧妙無窮→窮寇莫追→追悔何及→及時行樂→樂道安貧→貧賤之知→知書識禮→禮儀之邦→邦家之光→光彩耀目→目不識書→書空咄咄→咄嗟之間→間見層出→出詞吐氣→氣宇不凡→凡偶近器→器宇不凡→凡桃俗李→李白桃紅→紅葉傳情→情隨事遷→遷延日月→月缺花殘→殘編斷簡→簡絲數米→米粒之珠

 
李若藏 發表於 2025-6-30 14: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不遠千里"的義利之辨與孟子的王道思想】

"不遠千里"一典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表面觀之,不過是描述空間距離的消弭,然細究其語境,實爲儒家義利之辨的經典案例。梁惠王以功利之心相詢,孟子則以仁義之道相對,二者對話構成中國思想史上極具張力的哲學命題。

考其歷史背景,魏惠王在位期間(前369-前319)正值戰國中期,列國爭霸日亟。遷都大梁後的魏國,雖保有文侯改革餘緒,卻已顯露衰象。惠王問"利"之言,恰是當時諸侯務實心態的寫照。而孟子以"仁義"對答,非不知時務,實爲針對戰國"上下交征利"的時弊開出藥方。這種將空間距離轉化爲道德距離的修辭策略,彰顯了儒家"以德服人"的政治智慧。

從訓詁角度析之,"遠"字在此具有雙重意涵:既指地理上的遙遠,亦暗含心理上的疏離。孟子所謂"不遠千里",實則是以身體力行的方式消解了物理距離,又以仁義之道彌合了價值鴻溝。這種"由遠及近"的思維模式,與【中庸】"君子之道,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的辯證思想一脈相承。

就思想史意義而言,此典故揭示了儒家"王道"政治的核心要義。孟子將"千里"之遠轉化爲"仁義"之近,本質上是在重構政治合法性的基礎。當梁惠王以"利"爲問時,孟子答以"仁義",實則是將政治議題從功利計算提升至道德層面。這種思想轉向,對後世"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政治哲學影響深遠。

觀今日"不遠千里"的用例,多僅取其表層空間意涵,而遺忘其深層的思想交鋒。當現代人說"不遠千里求學"、"不遠千里經商"時,往往只強調物理距離的克服,卻少見孟子式的價值追求。這種語用變遷,恰是傳統文化在現代語境中遭遇的"祛魅"現象。

要之,"不遠千里"作爲成語,其價值不僅在於形容空間的跨越,更在於啟示精神的超越。在全球化時代,當距離因科技而縮短時,我們更需重溫孟子"何必曰利"的詰問,思考如何使"千里"之行的終點,不僅是地理坐標,更是精神家園。
易梔 發表於 2025-7-7 08: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不遠千里"的義利之辨與孟子的王道思想】

"不遠千里"一典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短短四字,實蘊含儒家義利之辨的深刻哲理。梁惠王見孟子首言"利",而孟子對曰"仁義",此非偶然應答,實爲儒家政治哲學的核心命題。

考其語境,梁惠王遷都大梁後,魏國勢日蹙,故汲汲於富國強兵之術。其"亦將有以利吾國乎"之間,正反映戰國君主普遍的重利心態。然孟子以"王何必曰利"對之,非否定國家利益,乃在確立"仁義"爲根本的政治倫理。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解此章云:"君子未嘗不欲利,但專以利爲心則有害。"此說深得孟子本意。

細究"不遠千里"的深層意蘊,實有三重境界:其一爲空間距離的超越,此字面之義;其二爲精神追求的執著,如【論語】"士志於道"之謂;其三爲價值次序的確認,即仁義先於功利。孟子所謂"未有仁而遺其親者,未有義而後其君者",正是將此價值次序轉化爲政治實踐的邏輯。

觀今日用例,多取"不辭辛勞"之意,雖不失本義,然已弱化其思想內涵。如鄭玄門徒"不遠千里"求學者,非僅爲知識,實爲追尋"道統";今人求職奔波之喻,則純爲功利驅使。二者同用典而境界迥異,可見語言流變中思想深度的消長。

孟子答梁惠王語,實開後世"王道"思想之先河。其將個人道德修養(仁義)與治國理政(王政)貫通爲一,構成儒家"內聖外王"的理論基礎。程頤謂:"孟子有功於聖門,不可勝言。"此章之辯,正是其大功所在。

要之,"不遠千里"非僅形容空間跨越,更隱喻價值抉擇。在義利之辨日益模糊的當代,重溫此典,猶聞黃鐘大呂之音。孟子之道,雖相隔兩千三百餘年,其"仁義而已"的告誡,仍如晨鐘暮鼓,發人深省。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