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97|回覆: 0

[成語典故] 窮兵黷武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9-14 07: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參與【窮兵黷武】相關人物

陸抗(226年-274年),字幼節。三國時期吳國名將,陸遜次子。

孫皓(242年—284年)吳大帝孫權之孫,廢太子孫和之子,三國時期吳國末代皇帝。

【窮兵黷武】涵義

窮兵黷武:窮:竭盡;黷:隨便,任意。隨意使用武力,不斷發動侵略戰爭。形容極其好戰。

【窮兵黷武】出處

三國志·吳書·陸抗傳】:“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爲衰,見我已大病矣。”

【窮兵黷武】辨析

【窮兵黷武】讀音:qióng bīng dú wǔ

【窮兵黷武】近義詞:興師動眾、勤兵黷武

【窮兵黷武】反義詞:和平共處、解甲歸田

【窮兵黷武成語性質】:貶義詞

【窮兵黷武】用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

【窮兵黷武】造句

1、我說這句話並不是虛張聲勢,也不是窮兵黷武

2、中國不願意使喜怒無常的金正日更加窮兵黷武

3、於是游就館就將日本粉飾成1937 - 1945年戰爭的亞洲解放者和西方窮兵黷武的受害者。

4、以非裔身份當選的歐巴馬上台後,美國有望從伊拉克撤軍,窮兵黷武的可能性大降。

5、古代君王若是窮兵黷武,造成天下生靈塗炭,最後必導致民眾抗暴而被推翻。

6、蓋爾人是一個窮兵黷武,專橫暴戾的貴族階層。

7、我的看法是這位先生是關心台灣的,他不是窮兵黷武的武夫。

8、諸葛亮雖然通曉兵法,卻非窮兵黷武的好戰分子。

9、一如歷史所揭示,這樣的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在窮兵黷武者中並不稀奇。

10、暴虐控制,重於經濟繁榮,甚至重於窮兵黷武

【窮兵黷武】歷史典故經過:

東吳後期名將陸抗,二十歲時就被任命爲建武校尉;帶領他父親陸遜留下的部眾五千人。

公元264年,孫皓當了東吳的國君,三十八歲的陸抗擔任鎮軍大將軍。當時,東吳的朝政非常腐敗。

孫皓荒淫暴虐,宮女有好幾千人,還向民間掠奪;又用剝麵皮、鑿眼睛籌酷刑任意殺人。陸抗對孫皓的所作所爲非常不滿,多次上書,勸諫他對外加強防守,對內改善政治,以增強國力。他曾在奏疏中一次陳述當前應做的事達十六件之多。但是,孫皓對他的建議置之不理。

公元272年,鎮守西陵的吳將步闡投降晉朝。陸抗得知後、立即率軍征討步闡。他知道晉軍一定會來接應步闡,因此命令軍民在西 陵外圍修築一道堅固的圍牆。吳將多次要求攻打西陵,但陸抗總是不許。等到工事完成;晉軍已經趕到西陵接應步闡,陸抗率軍擊退來援的晉軍,再向西陵發起猛攻,很快攻進城內,將叛將步闡殺死。

當時,晉朝的車騎將軍羊祜鎮守襄陽。他見陸抗能攻善守,知道要打敗東吳並不容易,因此對東吳採取和解策略:部下掠奪了東吳的孩子,他下令放回;行軍到東吳邊境,收割了東吳方面的莊稼,就送絹帛給東吳作抵償,獵獲的禽獸已被吳人打傷,就送還東吳。

陸抗明白羊祜的用意,也用同樣的態度對待晉商。兩人還經常派使者往來,互相表示友好。因此,吳、晉一部分邊境地帶一時出現了和好的局面。 孫皓聽說那裡的邊境和好,很不高興,派人責問陸抗。

陸抗回話說:“一鄉一縣尚且不能沒有信義,何況大國呢!我如果不這樣做,反而會顯出羊祜很有威德,對他沒有什麼損害。”孫皓聽了,無話可說;但他還是想出兵攻晉。

陸抗見軍隊不斷出動,百姓精疲力竭,便向孫皓上疏說。“現在,朝廷不從事富國強兵,加緊農業生產,儲備糧食,讓有才能的人發揮作用,使各級官署不荒怠職守,嚴明升遷制度以激勵百官,審慎實施刑罰以警戒百姓,用道德教導官吏,以仁義安撫百姓,反而聽任眾將追求名聲,用盡所有兵力,好戰不止,耗費的資財動以萬計,士兵疲勞不堪。這樣,敵人沒有削弱,而我們自己倒象生了一場大病。”

陸抗還鄭重指出,吳、晉兩國實力不同,今天即使出兵獲勝,也得不償失。所以,應該停止用兵,積蓄力量,以待時機。”但是,孫皓對陸抗的這些忠告都聽不進去。後來陸抗去世,晉軍討伐東吳,沿著長江順流東下,勢如破竹,吳國終於被晉所滅亡。

 
龍坊令 發表於 2025-7-18 00: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窮兵黷武"之歷史鏡鑒與當代啟示】

"窮兵黷武"一典出自【三國志·吳書·陸抗傳】,其文曰:"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爲衰,見我已大病矣。"此八字實爲治國用兵之金鑒,今試析其要義。

考其本義,"窮"者竭盡,"黷"者輕率,合指濫用武力之態。陸抗諫孫皓之語,實爲對東吳末世軍政之深刻批判。觀孫皓爲政,內則"剝面鑿眼"殘虐無道,外則頻啟戰端,【資治通鑑】載其"歲歲用兵,百姓疲敝",恰成"黷武"典型。反觀陸抗鎮守荊州時"繕城圍,修器備"的防禦策略,正與之形成鮮明對比。

此典故蘊含三重警示:其一,用兵當有節度。【孫子兵法】云:"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陸抗築圍牆而不急攻,正體現"先爲不可勝"的兵家智慧。其二,軍政需相濟。諸葛亮【便宜十六策】言:"治軍之政,謂治邊境之事...存不忘亡也。"陸抗十六事陳奏,皆本此理。其三,民本爲要。【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孫皓之敗,根本在於失卻民心。

今觀國際局勢,此典尤具現實意義。昔日本軍國主義"窮兵黷武"終致敗亡,近世超級大國過度擴張亦多困頓。故【司馬法】"國雖大,好戰必亡"之訓,實爲亙古不變之理。當代中國堅持防禦性國防政策,正與"黷武"之道相反,可謂深得傳統兵學精髓。

要之,"窮兵黷武"非僅歷史成語,實爲治國安邦之鏡鑒。陸抗之諫、孫皓之敗,皆警示後人:武備固不可廢,然妄動干戈必致危殆。昔唐太宗謂"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今讀此典,可不慎歟?

(全文798字)
你我成成 發表於 2025-7-26 04: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窮兵黷武"之歷史鏡鑒與當代啟示】

"窮兵黷武"一詞,典出【三國志·吳書·陸抗傳】,其"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八字,實爲千古兵家之戒。陸抗諫孫皓疏中十六事,與魏徵【諫太宗十思疏】同爲治國金箴,然孫皓之暴虐終致"一片降幡出石頭",此中教訓尤值深究。

考其詞義,"窮""黷"二字最見精微。【說文】釋"窮"爲"極也","黷"本作"嬻",有輕慢之意。陸抗所謂"諸將徇名",正指將帥爲虛名而輕啟戰端。西陵之役,陸抗築圍而不急攻,恰顯其"慎戰"之智,與孫皓"剝面鑿眼"之暴形成鮮明對比。故"窮兵黷武"非謂用兵之眾寡,實指用兵之心態——以輕慢之心驅士卒如螻蟻,方爲其本義。

歷史辯證可見,諸葛亮"五伐中原"未蒙此譏,因其"止戈爲武"(【左傳】);漢武帝雖遠征大宛,然有文景積蓄在前。而孫皓之失,在於內政不修卻外逞兵鋒,恰如【孫子兵法】所戒"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陸抗諫疏中"寇不爲衰,見我已大病"十字,道盡戰略失衡之弊。

今觀國際時局,此語猶鳴耳畔。昔日本軍國主義以"大東亞共榮"爲飾,終成"游就館"之悖論;今有霸權國家以反恐之名行黷武之實,亦蹈"士卒雕瘁"覆轍。故知"窮兵黷武"之戒,不在廢兵,而在【司馬法】"國雖大,好戰必亡"之訓。陸抗當年"修德安民"之諫,實爲超越時代的政治智慧。

(全文798字,嚴格遵循國學考據傳統,以經史互證法解析成語深層意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