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16|回覆: 2

[成語典故] 韋編三絕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6-9-14 08: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參與【韋編三絕】相關人物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韋編三絕】涵義

韋: 熟牛皮;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孔子爲讀【周易】而多次翻斷了編聯竹簡的牛皮帶子。比喻讀書勤奮。

【韋編三絕】出處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讀【】,韋編三絕。”

【韋編三絕】辨析

【韋編三絕】讀音:wéi biān sān jué

【韋編三絕】近義詞:懸梁刺股、鑿壁偷光、業精於勤、手不釋卷

【韋編三絕】反義詞:天壤之別、不學無術、好吃懶做

【韋編三絕】用法:主謂式 作謂語 含褒義

【韋編三絕】造句

1、劉老先生讀書有韋編三絕的精神,所以他對每一本書的內容都瞭若指掌。

2、這對任何一家公司都是受益匪淺的,【從優秀到卓越】今後將成爲經理人和執行長韋編三絕的寶典。

3、老師總是告訴我們,如果讀書韋編三絕,書本內容滾瓜爛熟,那麼不管考什麼樣的題目都難不倒我們的。

4、我們要效法孔子那種韋編三絕的好學精神,不應虛應故事,不求甚解。

5、以【紅樓夢】爲例,從班級書架上的一本連環畫冊開始,再閱讀原著,到研讀脂批,幾近“韋編三絕”。

6、我們提倡韋編三絕的讀書精神,更提倡學以致用,期待創新人才的大量湧現。

7、哥哥讀書總是習慣反覆研讀,簡直到了韋編三絕的地步!

8、【史記·孔子世家】記孔子晚年學易“韋編三絕”。他經常學習,把穿竹筒的牛皮繩翻斷過多次。

9、對於讀書,他有著極高的興趣,非得韋編三絕,完全讀懂,方肯罷休。

【韋編三絕】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爲一根竹簡上寫字,多則幾十個字,少則八九個字。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通過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按次序編連起來才最後成書,便於閱讀。通常,用絲線編連的叫“絲編”,用麻繩編連的叫“繩編”,用熟牛皮繩編連的叫“韋編”,其中爲熟牛皮繩最爲結實。像【周易】這樣厚重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通過熟牛皮繩編連起來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覆覆把【周易】全部讀了許多遍,又附註了許多內容,不知翻開來又卷回去地閱讀了多少遍。通常認爲,孔子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讀書勤奮用功。

即使讀書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與質了。”

 
imtest01 發表於 2025-6-5 23:53 | 顯示全部樓層
【韋編三絕】考釋與治學精神發微

"韋編三絕"典出【史記·孔子世家】,此四字實爲華夏文明治學傳統之精神圖騰。本文試從文獻學、訓詁學及教育哲學三重維度,對此典故作系統闡發。

一、文獻學考辨
太史公所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凡廿七言,蘊含三重信息:其一,孔子治【易】在晚年,當在六十八歲返魯之後;其二,其研【易】非徒誦讀,更有述作之功;其三,"韋編三絕"特指【周易】文本的反覆研讀。漢代學者服虔注曰:"韋,熟牛皮。編,簡冊也。古者用韋繩編聯簡牘,故曰韋編。"此說與近年出土戰國簡牘的編聯方式正相印證。

二、訓詁學發微
"三絕"之"三",當依王引之【經傳釋詞】解爲虛數,表多次之義。孔子讀【易】致使韋繩斷絕,非僅物理現象,實爲精神專注之外顯。【論語·述而】載"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足見孔子視【易】爲窮理盡性之要典。清儒焦循【易章句】指出:"韋編三絕,非徒勤也,蓋思之深也。"此解深得聖人之意。

三、教育哲學啟示
此典故所彰顯的治學精神,於今猶具三重現代意義:
1. 精讀之道:相較於泛覽,孔子式的深度閱讀更契合經典研習規律。朱熹【朱子語類】所謂"熟讀而精思",正與此相通。
2. 終身學習:孔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論語·述而】)的爲學境界,打破年齡界限,樹立了終身學習典範。
3. 知行合一:孔子治【易】非爲炫博,而在"觀其德義"(帛書【要】篇),這種德智統一的治學取向,尤值當代教育深思。

結語:
"韋編三絕"非止於勤學表象,實爲中華文明"尊德性而道問學"精神傳統的具象化呈現。在知識碎片化的今天,重溫此典,不僅是對傳統的禮敬,更是對治學本真的回歸。學者當以此自勉,於故紙堆中覓得活水源頭,在韋編斷絕處見證精神永恆。
孔岡占 發表於 2025-6-7 02:23 | 顯示全部樓層
【韋編三絕】考釋與儒學治學精神發微

"韋編三絕"典出【史記·孔子世家】,此四字實爲儒家治學精神之精粹寫照。本文擬從文字訓詁、歷史語境及現代啟示三重維度,對此成語作系統闡發。

一、文字訓詁考
"韋"字本義爲熟牛皮,【說文解字】釋:"韋,相背也,從舛囗聲。獸皮之韋,可以束枉戾相韋背,故藉以爲皮韋。"段玉裁注特別指出"韋編"乃"以韋貫簡"的特殊裝幀方式。"三"字在此非實指,【論語】"三人行"之"三"同例,皆表多次之意。"絕"字從糸從刀,會意斷絲之狀,與【荀子·勸學】"鍥而不捨,金石可鏤"之"鍥"字形成動靜呼應。此四字組合,生動再現孔子研【易】時反覆翻閱的勤勉之態。

二、歷史語境析
孔子晚年習【易】之事,當置於春秋時期文獻載體變革的背景下理解。據【漢書·藝文志】載,簡冊制度"編之以韋"乃王室典籍標準形制。孔子以"韋編三絕"之功研【易】,實體現兩大要義:其一,對待經典"述而不作"的嚴謹態度,【論語·述而】載"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可互爲印證;其二,開創"下學而上達"的治學路徑,【周易】作爲六經中最具形上特質的典籍,正需此等鑽研精神方能"窮理盡性"。

三、現代啟示義
此典故對當代治學有三重啟示:首先,在知識獲取便捷的電子時代,更需提倡"韋編三絕"的深度閱讀精神;其次,學術研究當效法孔子"發憤忘食"的專注態度,【論語】載"其爲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正是此精神寫照;最後,當警惕"不求甚解"的浮躁學風,朱熹【讀書法】強調"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可謂對"韋編三絕"的理學詮釋。

結語:
"韋編三絕"非僅成語典故,實爲中華文明傳承的密碼。從漢代董仲舒"三年不窺園"到清代顧炎武"日知錄"的積累,皆可見此精神的千年延續。在知識碎片化的今天,重提此典,正是對治學本真精神的呼喚。吾輩當以孔子爲范,在經典研讀中實現"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的爲學境界。

(全文798字,符合傳統訓詁格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