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13|回覆: 2

[成語典故] 馬上看花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9-11 08: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馬上看花】相關人物

貴良、葉青

【馬上看花】涵義

指粗略行事,走馬看花。

【馬上看花】出處

明·天然痴叟【石點頭·玉簫女再世玉杯緣】:“分明馬上看花,但過眼即忘,何嘗在意。”

【馬上看花】辨析

【馬上看花】讀音:mǎ shàng kàn huā

【馬上看花】近義詞:走馬觀花

【馬上看花】用法:偏正式;作賓語;含貶義

【馬上看花】造句

1、本報訊“迎中祝福千般好,馬上看花一路香。

2、這樣“龍馬精神”的詞,而來自陝北、關中、陝南三秦各地怎樣過大年的消息,不禁讓人“心猿意馬”地想要“馬上看花”。

3、馬上看花的行爲是極不負責的。

【馬上看花】成語典故:

傳說一個叫貴良是跛子,想娶一個漂亮的妻子。一個鼻子有缺陷的姑娘葉青,想找一個英俊的丈夫。兩人都找到華漢做媒。華漢準備把他們促成一對,在相親的那天,讓貴良騎馬,讓葉青拿著花到鼻子邊上聞,雙方都很滿意對方。

【馬上看花】成語接龍:

馬上看花→花好月圓→圓首方足→足衣足食→食少事繁→繁弦急管→管鮑分金→金貂貰酒→酒後無德→德薄才疏→疏財尚氣→氣憤填膺→膺籙受圖→圖作不軌→軌物范世→世掌絲綸→綸巾羽扇→扇席溫枕→枕戈寢甲→甲冠天下→下塞上聾→聾者之歌→歌鶯舞燕→燕瘦環肥→肥頭大面→面如冠玉→玉律金科→科頭徒跣→跣足科頭→頭痛腦熱→熱鬧非凡→凡胎肉眼→眼淚洗面→面命耳提→提要鉤玄→玄辭冷語→語重心長→長往遠引→引虎拒狼→狼子獸心→心領意會→會少離多→多言繁稱→稱體載衣→衣不遮體→體無完膚→膚見譾識→識時通變→變徵之聲→聲勢烜赫→赫赫巍巍→巍然屹立→立盹行眠→眠雲臥石→石心木腸→腸肥腦滿→滿天星斗→斗粟尺布→布衣之交→交能易作→作福作威→威刑肅物→物在人亡→亡命之徒→徒子徒孫→孫龐鬥智→智小言大→大計小用→用心良苦→苦中作樂→樂以忘憂→憂盛危明→明婚正配→配套成龍→龍心鳳肝→肝膽過人→人琴兩亡→亡矢遺鏃→鏃礪括羽→羽翼既成

沙坡 發表於 2025-5-22 16: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馬上看花"之流弊與認知審慎】

"馬上看花"一典,出自明人天然痴叟【石點頭】,其文本以"過眼即忘"爲內核,實爲傳統認知論中"淺嘗輒止"之病象的絕妙喻體。此成語雖常與"走馬觀花"互訓,然細究其典源,猶存深層文化隱喻。

考其典故,貴良策馬掩跛足,葉青執花遮鼻瑕,二者皆借動態情境遮蔽本真。華漢作媒之術,實爲傳統社會"觀其大略"認知方式的戲劇化呈現。明代商品經濟勃興,士人交遊日廣,此類浮光掠影之態漸成世風,【玉簫女再世玉杯緣】以市井故事爲鏡,恰折射出對認知惰性的批判。

從認知維度論,"馬上看花"之弊有三:其一在觀察之速,失卻"格物致知"的細密工夫;其二在記憶之暫,違背"溫故知新"的爲學傳統;其三在判斷之謬,有違"執兩用中"的中庸之道。朱熹【近思錄】云"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正與這種粗疏認知形成鮮明對照。

今人用此語,多止於批評形式主義,然其深層警示尤值玩味。王陽明【傳習錄】謂"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若認知始終停留"馬上"之速、"看花"之表,則終難抵達"真知"之境。故【淮南子】"聖人見人所不見"之論,恰爲破解此弊提供思路——當以"止觀"之法破"速觀"之執。

至若成語接龍遊戲,雖屬文字技巧,然"花好月圓"至"足衣足食"之鏈,暗合傳統"由虛入實"的思維轉向,恰可作矯治"馬上看花"之良方:使浮華歸於實在,令瞬觀轉爲深耕。此中智慧,足爲當代信息過載時代之鏡鑒。

(全文798字)
汪柯 發表於 2025-6-17 02:24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馬上看花"之流弊與傳統文化中的審慎精神】

"馬上看花"一典,出自明人天然痴叟【石點頭】,其字面謂策馬觀花難辨妍媸,實則諷喻世人處事浮躁之態。此成語之形成,實植根於中華文化對"審慎"品格的千年追求。【論語·公冶長】載"季文子三思而後行",荀子【勸學】更言"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皆與"馬上看花"的輕率形成鮮明對照。

考其典故本源,華漢爲跛者貴良與鼻疾者葉青說媒,刻意安排"騎馬掩足""持花遮鼻"的相親場景,此中機巧實爲雙重反諷。表面成就姻緣的喜劇背後,暗含對認知局限的深刻揭示——猶如【韓非子·喻老】所云"目不見睫",人們往往難以客觀審視自身缺陷。這種通過寓言揭示認知盲點的敘事傳統,可上溯至【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的哲學寓言。

從語義演變觀之,"馬上看花"與"走馬觀花"雖爲近義,然前者更強調行爲主體之主觀輕率。宋代理學家朱熹【觀書有感】"向來枉費推移力"之嘆,恰可作此語註腳。在傳統價值體系中,此等行爲之所以被貶,因其違背了"格物致知"的認知原則。【禮記·大學】言"致知在格物",強調須沉潛往復以窮究事理,與浮光掠影的"馬上"姿態截然相悖。

今人使用此語,常見三種誤區:或誤作中性描寫,或混淆其批判指向,或割裂其哲學內涵。實則該成語之現代價值,正在於警示信息爆炸時代的認知困境。王陽明【傳習錄】云"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若認知環節已呈"馬上"之疾,則實踐必如無本之木。當代社會所謂"淺閱讀""快餐文化"等現象,恰是此語的最佳現世註腳。

至若成語接龍遊戲,雖屬文字技巧,然"花好月圓"至"足衣足食"的序列,無意中暗合傳統文化"由審美到生計"的價值層級,此又可見語言結構中的文化密碼。清人章學誠【文史通義】言"古人未嘗離事而言理","馬上看花"之流傳,正是事理相融的典型範例。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