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02|回覆: 0

[成語典故] 姍姍來遲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9-9 20: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姍姍來遲】相關人物

漢武帝(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西漢第七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在位時攘夷拓土、國威遠揚,東並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漢地的基本範圍,開創了漢武盛世的局面。

李夫人,西漢著名音樂家李延年、貳師將軍李廣利之妹,漢武帝劉徹的寵妃。李氏平民出身,父母兄弟均通音樂,都是以樂舞爲職業的藝人。

【姍姍來遲】涵義

原形容女子走路緩慢從容的姿態。現在形容慢騰騰地很晚才到來或前來得很慢。

【姍姍來遲】出處

【漢書·孝武李夫人傳】:“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

【姍姍來遲】辨析

【姍姍來遲】讀音:shān shān lái chí

【姍姍來遲】近義詞:緩不濟急

【姍姍來遲】反義詞:捷足先登

【姍姍來遲】用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

【姍姍來遲】造句

1.老闆今天約好客戶開會,你如果又姍姍來遲,准被開除。

2.盼到了,終於盼到了下雪了,今年的雪像一位姍姍來遲的姑娘。她爲了彌補遲到的過失,在天空中撒下了許多六個瓣的晶瑩的雪花,而且一撒就撒個不停。

3.不經意間,窗外已飄起了雪花,姍姍來遲的雪密密匝匝,在灰暗的天空中急速的落向地面,凌空划過無數道弧線,隨風旋轉飛舞,猶如從天而降的柳絮,一時間瀰漫天空。

4.春風來了,雖然顯得有些姍姍來遲,仍用她溫暖的雙手撫摸大地。

5.秋雨像一位害羞的小姑娘,總是邁著緩慢的腳步,姍姍來遲

6.時間有三種步伐:未來姍姍來遲,現在象箭一樣飛逝,過去永遠靜止不動。席勒

7.在天橋下他等了足足一個半小時,而姍姍來遲的她竟無一句抱歉的話,他真想一走了之。

8.炎熱的夏天終於過去了,秋姑娘挽著長裙姍姍來遲。成千上百的樹葉像是聽了誰的命令似的,都落下了。在空中漫天飛舞,美麗極了。

9.漆黑的夜空似乎早有預備,久久醞釀的夏雨姍姍來遲。細小的雨點沒有一點兒節奏,從天而降,隨風飄搖。不均勻。

10.老李姍姍來遲,害得大家在火車站等了半個鐘頭。

【姍姍來遲】成語典故:

漢武帝劉徹十分寵愛歌妓出身的李夫人,她能歌善舞,李夫人後來生病去世。漢武帝非常悲痛,厚葬了李夫人。漢武帝十分思念她,就叫方士少翁爲李夫人招魂,在帷帳觀看到李夫人的身影,就作詩一首說:“我在焦急盼望,你卻姍姍來遲”。

【姍姍來遲】成語接龍:

姍姍來遲→遲疑不定→定於一尊→尊年尚齒→齒牙餘惠→惠然肯來→來歷不明→明眸皓齒→齒危髮秀→秀外慧中→中冓之言→言約旨遠→遠交近攻→攻城掠地→地上天宮→宮鄰金虎→虎視鷹揚→揚眉吐氣→氣宇軒昂→昂然自得→得薄能鮮→鮮蹦活跳→跳梁小丑→醜類惡物→物腐蟲生→生不遇時→時清海宴→宴安鴆毒→毒手尊前→前呼後擁→擁霧翻波→波流茅靡→靡衣偷食→食甘寢安→安老懷少→少條失教→教一識百→百歲之後→後擁前呼→呼吸相通→通同一氣→氣壯山河→河清人壽→壽滿天年→年湮世遠→遠不間親→親冒矢石→石城湯池→池魚籠鳥→鳥跡蟲絲→絲竹管弦→弦外之響→響徹雲際→際地蟠天→天年不齊→齊心併力→力不能支→支支梧梧→梧桐斷角→角戶分門→門可羅雀→雀目鼠步→步步登高→高頭大馬→馬入華山→山林隱逸→逸聞軼事→事不師古→古聖先賢→賢賢易色→色仁行違→違條犯法→法外施仁→仁同一視→視民如子→子曰詩云→雲消霧散→散帶衡門→門禁森嚴→嚴於律已

陸行 發表於 2025-7-8 04:11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姍姍來遲"之文化意蘊與歷史流變】

"姍姍來遲"一典,源出【漢書·外戚傳】,其文脈貫通古今,意蘊深遠。今試從訓詁、史實、文學三端詳析之。

一、訓詁考源
"姍姍"本作"姍姍",【說文】未載,當爲漢代新造字。顏師古注【漢書】云:"姍姍,行貌。"其字從女從冊,會女子步履如簡冊徐徐展開之意。考【廣韻】:"姍,姍姍,行遲貌。"可知其本義專指女子款步之姿。今人但知其遲,而失其雅致從容之態,實爲詞義之窄化。

二、史實鉤沉
李夫人之事,見【漢書·外戚傳】與【孝武李夫人傳】。武帝作【李夫人歌】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此語實含三重深意:其一,方士少翁設帷帳招魂,燭影搖紅之際,虛實難辨;其二,李夫人生前"妙麗善舞"(【漢書】語),其步態本有翩躚之致;其三,帝王面對生死大限,終不得見之悵惘。班固筆法含蓄,以"姍姍"二字寫盡陰陽兩隔之悲。

三、文學流變
此語自漢以降,歷經三變:六朝時猶存原意,如梁簡文帝【詠舞】"逐節工新舞,嬌態似凌虛";至唐宋轉爲喻指,白居易【琵琶行】"千呼萬喚始出來"即得其神;明清則漸趨世俗化,【金瓶梅】中"遲來"已含貶義。今之用法,當辨雅俗:若說"春風姍姍",尚存古雅;若斥"公車姍姍",則近俚俗矣。

至若接龍之戲,可續:"遲暮美人"、"遲回觀望"、"遲日江山"皆可,然須守"遲"字本位,方合接龍要義。蓋文字遊戲,亦當有典有則。

此成語承載的不僅是語言化石,更是華夏審美觀的活態傳承。其從具體步態到抽象時間概念的演變,恰似中國文化中"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思維範式。今人用之,當知其雅俗流變,方不負古人造語之精微。
高里永 發表於 2025-7-17 14: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姍姍來遲"之文化意蘊與歷史流變】

"姍姍來遲"一典,源出【漢書·外戚傳】,其文化意蘊遠非現代簡單釋義可盡。今試從文字訓詁、歷史語境、審美流變三端詳析之。

一、文字訓詁考
"姍"字從女從冊,【說文】未載,當爲後起字。段玉裁注【說文】引【漢書】此句,謂"姍姍"乃"行貌",特指女子步履舒緩之態。考【玉篇】釋"姍"爲"行緩貌",與"蹣跚"之"跚"同源,皆含遲滯之意。值得注意的是,此詞本爲疊音聯綿詞,兩漢文獻中多用於描摹女性儀態,如【後漢書】"姍姍細步",可見其最初具有鮮明的性別文化特徵。

二、歷史語境析
李夫人事見【漢書·外戚傳】,實爲漢代宮廷文化之縮影。武帝作【李夫人歌】"偏何姍姍其來遲",表面寫招魂儀式中李夫人魂魄遲來之狀,深層實寄託帝王對"佳人難再得"的永恆悵惘。顏師古注特別指出:"姍姍,行貌,言其來遲。"此語折射漢代方術文化與生死觀——招魂儀式中"遲來"的戲劇性場景,恰成爲生死相隔最痛切的隱喻。班固將此事錄入【漢書】,實有"以微見著"之筆法,通過日常語詞記錄重大歷史事件。

三、審美流變觀
該成語的語義演化,典型體現漢語詞彙從具象到抽象的演變規律。唐宋時期仍多用於描寫女性步態,如白居易【長恨歌】"雲鬢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雖未直用"姍姍",然其意象傳承可見。至明清小說,用法漸泛化,【紅樓夢】第二十三回"只見黛玉姍姍而來"尚存古意,而同期筆記中已見用於形容四季更替。現代漢語完成語義抽象化,時間維度完全取代空間描寫,這種轉化與漢語雙音化趨勢及隱喻機制深化密切相關。

今人用此成語,當知其本爲"帝王之嘆",暗含"等待"與"缺席"的永恆命題。錢鍾書【管錐編】論及此典,謂"遲來之美,正在其不可即",可謂深得三昧。一詞之微,而關乎禮俗、生死、審美三重大義,此即國學所謂"即器明道"之功也。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己丑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五日亥時| 2025/7/19/週六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