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65|回覆: 2

[成語典故] 脅肩諂笑

[複製連結]
是飛 發表於 2016-9-2 16: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脅肩諂笑】相關人物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參,字子輿,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與其父曾點同師孔子,是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脅肩諂笑】涵義

脅肩:聳起雙肩做出恭謹的樣子;諂笑:裝出奉承的笑容。爲了奉承人,縮起肩膀裝出笑臉。形容巴結人的醜態。

【脅肩諂笑】出處

【孟子·滕文公下】:“脅肩諂笑,病於夏畦。”

【脅肩諂笑】辨析

【脅肩諂笑】讀音:xié jiān chǎn xiào

【脅肩諂笑】近義詞:搖尾乞憐、曲意逢迎

【脅肩諂笑】反義詞:剛正不阿、守正不撓

【脅肩諂笑】用法:連動式;謂語、定語

【脅肩諂笑】造句

1、一看到他在領導面前那種脅肩諂笑的樣子,就讓人感到厭惡。

2、在他身上體現專制與奴才性的雙重人格:對上司脅肩諂笑,對下屬頤指氣使。

3、一種乃趨炎附勢,追名逐利,企圖通過阿諛逢迎脅肩諂笑吮疽舐痔以求在官場上分一杯羹。

4、他是那種當面脅肩諂笑。背地裡造謠中傷的人。

5、好一個低眉垂首阿諛逢迎脅肩諂笑卑躬屈膝的場面!

6、他在領導面前脅肩諂笑,真叫人噁心!

7、這些苟且偷生的利祿之徒只好加倍脅肩諂笑,唾面自乾。

8、我不想這麼年輕就染上那種脅肩諂笑的氣味。

9、剛從走進來的艾倫放下身上的行李箱,脅肩諂笑道:那個。

10、在封建帝王面前,大臣們脅肩諂笑,以示忠誠。

【脅肩諂笑】成語典故:

公孫丑一天問孟子,古代一些士子並不主動去謁見諸侯,是什麼道理。孟子回答道:古代的人,如果自己不是諸侯的臣子,就不去謁見。歷史上曾發生過這樣兩件事:魏文侯去看段干木,段干木卻跳牆躲起來了;魯穆公去看泄柳,泄柳緊關大門堅決不見。他們都做得過分了,要是逼迫要見,還是可以相見的。陽貨想讓孔子來見他,又擔心這樣做失禮。但當時有這樣的習俗:大夫對士子有賞賜,如果此人不在家,不得親自拜謝,事後必須親自登門答謝大夫。

因此,陽貨便打聽那天孔子外出不在家時,給他送去一個火腿。而孔子,對陽貨並無好感,根本不想見他。於是他也採取陽貨的辦法,打聽陽貨外出不在家時,到陽貨家回謝。當時,如若陽貨不搞小動作,先去看孔子,孔子豈能不見他?曾子說過這樣的話:“脅肩諂笑,簡直比夏天在菜園種菜還感到累和難受。”子路也曾說道:“觀點不同的人在一起談話,臉上還要顯露出羞愧的神色,我是難以理解的。”

【脅肩諂笑】成語接龍:

脅肩諂笑→笑筵歌席→席地幕天→天假因緣→緣鵠飾玉→玉成其美→美言不信→信口開合→合膽同心→心比天高→高才大德→德才兼備→備嘗艱苦→苦海茫茫→茫然自失→失魂喪膽→膽戰心慌→慌慌張張→張敞畫眉→眉來眼去→去本趨末→末路之難→難鳴孤掌→掌上觀文→文房四寶→寶刀不老→老蠶作繭→繭絲牛毛→毛髮倒豎→豎子成名→名正理順→順美匡惡→惡語中傷→傷心慘目→目動言肆→肆意橫行→行遠升高→高談闊論→論今說古→古聖先賢→賢良方正→正本澄源→源源本本→本同末離→離世絕俗→俗不可耐→耐人咀嚼→嚼墨噴紙→紙上譚兵→兵不逼好→好問決疑→疑神見鬼→鬼怕惡人→人心皇皇→皇天上帝→帝輦之下→下逐客令→令人齒冷→冷暖自知→知情達理→理所不容→容光煥發→發棠之請→請由此亡→亡猿禍木→木壞山頹→頹垣斷塹→塹山堙谷→谷父蠶母→母難之日→日中則移→移風平俗→俗下文字→字裡行間→間不容瞬→瞬息之間→間不容礪→礪岳盟河→河涸海乾→干名采譽

宋頁 發表於 2025-4-14 21: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脅肩諂笑"的士人風骨與當代啟示】

"脅肩諂笑"一詞,典出【孟子·滕文公下】,其字面謂聳肩假笑之態,實則剖示了一種扭曲的人格形態。曾子所謂"病於夏畦"之喻,恰如暮鼓晨鐘,至今猶振聾發聵。此語非僅描摹諂媚之狀,更直指士人精神淪喪之痛,值得今人深長思之。

考其歷史語境,孟子與公孫丑論士不見諸侯之理,引段干木逾垣、泄柳閉門二事,實爲確立士人獨立人格之典範。陽貨欲見孔子而不得的典故,尤見聖賢守道之堅。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的應對,非爲詭詐,實乃以禮抗勢的智慧體現。曾子將諂媚之態比作"病於夏畦",蓋因屈節事人較之躬耕勞作更爲心力交瘁,此中深意,當爲後世士人永銘。

細察"脅肩諂笑"之病理,其癥結在於三重異化:一是肢體語言的自我貶抑,聳肩縮頸已失昂藏之姿;二是情感表達的虛偽扭曲,強顏歡笑終喪本真之情;三是人格主體的自我矮化,曲意逢迎必傷剛正之氣。此三者相激相盪,遂使堂堂君子淪爲諂諛之徒。子路言"道不同不相爲謀",正是對這種精神墮落的斷然拒斥。

反觀今日社會,此症未絕反熾。職場中的唯上是從,官場裡的阿諛奉承,學術界的曲學阿世,無不是"脅肩諂笑"的現代變體。當人們以"情商"之名行諂媚之實,以"靈活"之辭飾圓滑之態,曾子當年的憂嘆竟成讖語。然則何以療此痼疾?當以三劑良方:養浩然之氣以立其骨,存誠敬之心以正其容,守道義之節以端其行。

【禮記】有云:"禮者,自卑而尊人。"然此"自卑"絕非諂媚,而是發於內心的真誠敬意。真正的士人風範,當如竹有節而虛其心,似玉溫潤而堅其質。吾輩處茲濁世,尤當以孟子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自礪,使"脅肩諂笑"之徒,終成歷史陳跡。
董車 發表於 2025-4-28 21:0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脅肩諂笑"的儒門批判與士人風骨】

"脅肩諂笑"一詞,典出【孟子·滕文公下】,其字面雖僅八字,卻深刻勾勒出傳統社會中諂媚之態的形神。作爲儒家思想的重要批判對象,這一行爲模式在先秦典籍中屢遭撻伐,其背後實關涉士人立身處世之大節。

考其詞義,"脅肩"乃刻意聳動雙肩以示謙卑,"諂笑"則爲曲意逢迎之假笑。二者相合,恰如曾子所言"病於夏畦"——較之酷暑勞作更爲不堪。孟子引此語,實爲建構其"大丈夫"人格的批判性對照。在"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士人理想面前,這種卑躬屈膝之態自然被斥爲道德瑕疵。

細繹其思想淵源,孔子早有"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之訓,子路亦言"未同而言,觀其色赧赧然"(【孟子·滕文公下】)之非。儒家強調"直道而行",將人格尊嚴置於利害得失之上。曾參作爲孔門德行科代表人物,其"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工夫,正是對諂媚之心的根本對治。在【禮記·檀弓】記載中,曾子臨終易簀的典故,尤見其恪守禮制、不苟且偷生的風骨。

歷史語境中,此語針對的是戰國時期策士之流"朝秦暮楚"的生存狀態。當時縱橫家之"搖唇鼓舌"與儒家之"守先待後"形成鮮明對比。孟子與公孫丑的對話,通過段干木逾牆、泄柳閉門的極端事例,揭示出士人面對權勢時的兩難處境。陽貨欲見孔子而不得的典故,更彰顯孔子"以道事君,不可則止"的原則立場。

降至後世,"脅肩諂笑"漸成官場生態的縮影。明代海瑞【治安疏】痛陳"陛下誤舉,諸臣誤順"之弊,清代方苞【獄中雜記】揭露胥吏諂上欺下之態,皆可視爲此語的歷史註腳。在儒家政治倫理中,這種行爲的危害不僅在於個體品德的淪喪,更會導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制度性腐敗。

當代社會雖無跪拜之禮,然諂媚心態仍以各種形式存在。重提此語,非爲泥古,實因人格獨立與尊嚴堅守,仍是現代文明社會的基石。儒家"士不可不弘毅"的教誨,對於塑造不卑不亢的現代公民人格,依然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