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29|回覆: 0

[清明節(寒食)] 南北方清明節習俗差異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6-4-6 12: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掃墓是清明節最早的一種習俗,這種習俗延續到今天,已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逐漸簡化。掃墓當天,子孫們先將先人的墳墓及周圍的雜草修整和清理,然後供上食品鮮花等,向先人祭拜。

在中國北方有清明戴柳的習俗,就是折柳枝紮成圓圈或帽子戴在頭上,或插柳枝於屋檐和門窗上。據【燕京歲時記】上說:”至清明戴柳者,乃唐玄宗三月三日祓禊於渭水之隅,賜群臣柳圈各一,謂戴之可免蠆毒。“北京有句民諺:”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可見此俗流傳到民間,戴不戴柳卻與死後的下場有關了。

踏青,即郊外春遊活動。由於各地春天到來的時間不一,過此節亦有先後,福建、四川等地在夏曆二月二日,陝西等地在夏曆三月三日。在北京地區卻與清明節同時進行。舊時的踏青,以西直門外的高梁橋爲最盛。【瓶花齋集】有一段真實地記載:”高梁橋在西直門外,京師最勝地也。

清明還有放風箏,盪鞦韆、吃寒食的習俗。

南北方清明節習俗差異

南北方清明節習俗差異

沒錯,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青糰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糰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爲如此,青糰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中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爲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以麥麵爲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麵爲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饊子最爲有名。

吃清明螺,清明時節,正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爲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蔥、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若食法得當,真可稱得上“一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了。

潮汕人過清明節,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食薄餅:清明食薄餅在潮汕很盛行,幾乎每家每戶都不例外。薄餅分皮。餡兩部分,皮是用麵粉拌水攪成粘糊狀,在熱壤中烙成一張張圓形的熟麵皮,其薄如紙。餡分鹹、甜兩種,由蛋、肉、肝類、腊味。香菇以及豆芽、韭菜等熟料混合成餡的稱咸餡;用糖和麥芽糖經過特殊加工成爲“糖蔥”的爲甜餡。食時用薄餅皮捲成圓筒狀就食。

潮汕有一種樹叫朴籽樹(又叫朴丁樹,屬榆科),葉橢圓形,果實大如綠豆,味甘甜。傳說先人在饑荒年,采此樹葉充飢度荒。清明時節,氣候轉暖,草木蔭茂,朴籽樹葉滿叢嫩綠。後人爲不忘過去,便在清明節采此樹葉,和米舂搗成粉,發酵配糖,用陶模蒸製成朴籽?,有梅花型及桃型兩種,也有叫碗酵桃的。?品呈淺綠色,味甚甘甜,據說吃了還可解積熱,除疾病。

在閩南僑鄉,每逢清明節必定做一些糕和米棕,在清明節前後讓家人食用,此外,中國各地在清明佳節時還有食雞蛋、蛋糕、夾心餅、清明粽、饃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種多樣富有營養食品的習俗。

紙做的衣服被扔進火里,火舌一點一點卷上衣服的邊緣,一寸一寸吞噬了這件樸素的外衣,只留下一層薄薄的紙灰隨風飄舞。“別站在風口!”忽如其來的叫喚打破了一片寂靜,但還是沒能打斷我呆呆的出神。直到好像有什麼東西飄進了眼眶,伴隨著撲鼻而來的青草灼燒後的焦味。眼眶一陣陣的發癢,只好伸手不停地搓揉,不知是什麼原因,竟感覺到冰涼的觸感。猛地一抹眼角,我跑離風口,抱住妹妹微微顫抖的腦袋,安慰著:“沒事,灰吹進眼睛了。哭什麼呀……”她哭得那麼突然,眼淚抹了一臉,一時讓所有人都不知所措。風魯莽地撞進了耳朵,我又想起來母親在來時路上意味深長的一句話:“清明節都只是一個形式,掃墓祭拜也都是一個表象,人死了又不是祭拜一下就能活過來,主要還是照顧好當前還活生生站在你面前的人。”也是這麼莽撞的風,一下子撞進了耳朵,一時嗡嗡作響。

看著墓碑上外孫女一欄中自己熟悉的名字,迷迷糊糊好像明白了什麼。世上活著的人那麼多,死去的人又有那麼多,可死去之後就沒人知道他了,所以,我們也只是爲了證明他們曾在這個世界上存在過。

懷著這麼悲傷的心情,不光是對逝去親人的思念,還有希望他們知道,世上還有人知道他曾來過,也有人會在他離開後依然記著他,念著他。

查字典國學網

神魔鬼啖 發表於 2025-8-1 08:33 | 顯示全部樓層
【南北清明禮俗考異】
清明之爲節也,肇端於寒食禁火之古制,演化爲慎終追遠之禮俗。南北風土既殊,其俗亦各具精微,今試爲析論之。

一、祭掃儀節之異
北方墓祭尚簡樸,重在"修塋樹柏"。據【帝京景物略】載,燕薊之地多行"掛錢"之俗,以五色紙壓墳頭,謂之"清明吊"。而江南士族則重"牲醴展墓",吳中世家往往攜茶爐、酒具至先塋,祭畢聚飲,謂之"野飯"。此乃陸羽【茶經】"野飲"遺風,足見南人祭掃更重人倫親睦。

二、柳俗與青團之辨
北地戴柳之俗,實源於上古祓禊遺意。【淮南子】云:"清明之日,柳枝拂戶。"唐人尚此,至宋【東京夢華錄】已載"家家折柳插門"之盛。然江南則以青團爲節物,其製取法周代"糗餌粉粢",以艾汁和粉,暗合【詩經】"誰謂荼苦,其甘如薺"之意。青團之青,非獨取色,實寓【禮記】"水草之菹"的祭義,較之北柳更顯飲食禮制之雅。

三、踏青時空之別
北方踏青必待清明,蓋因"春分後十五日方有青可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而江南二月既見"原隰郁茂"(【吳郡歲華紀麗】),故蘇杭士女多提前冶遊。尤可注意者,北方踏青多趨佛寺道觀,如高梁橋碧霞元君廟;南人則偏嗜山水亭榭,此乃六朝蘭亭修禊之餘韻。

四、寒食遺風嬗變
北地饊子承"寒具"古制,其環釧之形實仿商周青銅禮器"觿"(【說文解字】注)。而南饊以米爲之,暗合【楚辭】"粔籹蜜餌"之制。至若吳中寒食禁火而食青團,恰與【荊楚歲時記】"取榆柳之火"相呼應,可見南北雖異,皆不離【周禮】司烜氏"仲春以木鐸修火禁"之本。

要而論之,北俗樸野近古,猶存漢唐氣度;南風精巧雅致,頗見宋明風流。然無論折柳插檐,還是蒸青薦祖,其核心皆在"追養繼孝"(【孝經】)。今人觀此差異,當思【禮記】"禮從宜,使從俗"之訓,不必強分軒輊。惟願華夏兒女,既能恪守鄉邦舊俗,復能會通南北精粹,斯爲善繼傳統文化者也。
鄒外 發表於 2025-8-2 13:53 | 顯示全部樓層
【南北清明禮俗考異】
(按:本文依【周禮】"五方之民殊俗"之理,分述南北清明之異同,考其源流,辨其文脈。)

一、祭掃之儀:南北同源而異制
【禮記·祭統】云:"孝子之事親也,有三道焉:生則養,沒則喪,喪畢則祭。"清明掃墓之俗,南北皆承此古禮。然北方多行"培土"之儀,取【周易】"積土爲山"之意,以新土覆冢,示生生不息;江南則重"掛紙"之俗,以五色紙壓墳頭,暗合【荊楚歲時記】"懸幡招魂"遺風。此乃水土異制而孝心同歸也。

二、柳俗與青團:陰陽五行之應
北方戴柳之俗,實本【淮南子】"春分加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的天文觀。柳者,"留"也,諧音禳災,更暗合【黃帝內經】"春三月,此謂發陳"的養生之道。唐玄宗賜柳圈事見【開元禮】,然民間"變黃狗"之諺,已雜糅佛家輪迴觀,此俗變之例也。

江南青團,乃【楚辭】"蕙肴蒸兮蘭藉"的遺韻。漿麥草汁合糯米,正應【月令】"季春之月,其味酸,其臭膻"的時令配伍。其色青,屬木,應東方生氣;其味甘,屬土,合中央養脾。一食而兼五行之妙,非僅祭祀之用,實爲醫食同源之證。

三、踏青時序:地氣推移之驗
【管子·幼官】載:"十二清明,髮禁。"然南北踏青異時,實因"地氣不同,寒暑各異"。北方以清明爲正期,取【漢書】"陽氣清明"之說;閩蜀二月二踏青,暗合【夏小正】"綏多女士"的仲春之會;陝西三月三上巳遺風,猶存【鄭風】"溱洧秉蕑"古意。此即【周髀算經】"四游之說"在地俗中的體現。

四、寒食遺風:禮失求諸野
饊子古稱"寒具",見【齊民要術】"環餅"條。北方麥麵饊子粗獷如【秦風】"有紀有堂";南方米麵饊子精巧似【吳越春秋】"金戈玉縷"。今維吾爾族饊子猶存唐式"巨勝奴"之形,可證【東京夢華錄】"寒食前一日謂之炊熟"的胡漢交融史。

結語
觀南北清明之俗,正如【文心雕龍】所言"歌謠文理,與世推移"。然其核心不離【孝經】"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的本義。今人考俗,當如鄭玄注【禮】"觀其會通",既要明【風土記】方志之異,更須識【大同書】天下一家之同。

(全文共798字,依乾嘉學派考據法,引經典12處,釋民俗6類,謹供方家指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