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 q" Y* V" b' n$ d0 H' c
( N1 n( M5 n4 ~' l3 c! ]) @ 商山四皓,秦時隱士,漢代逸民。是居住在陝西商山深處的四位白髮皓須、德高望眾、品行高潔的老者。他們四位分別是蘇州太湖f里先生周術,河南商丘東園公唐秉,湖北通城綺里季吳實,浙江寧波夏黃公崔廣。四皓本來爲秦代官員,古稱秦博士。秦人歷代務農講武,任用賢能的知識分子奠定了霸業。到秦始皇嬴政時,廢井田,毀學校,焚燒經籍,坑殺儒生。四皓見時政日非,危亂將至,逃離咸陽,隱居在『上洛商山』。後人說此不與亂世合作的態度,爲『避世』或『避秦』。 ' f4 a9 D6 N. A9 l d8 X
+ w- g& |8 v- u$ w& j
秦始皇坑儒,四皓本來也是秦通緝坑殺的要犯,一旦被秦捕獲,必遭活埋。四皓這一稱呼最早叫出來的是西漢揚雄,他曾在【自嘲】詩文中寫道:『四皓采榮於南山,仆誠不能與此數公並。』曹植、李白、白居易等歷代詩人都寫過商山四皓,其中最知名的晉代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正是取材於商山四皓的故事而創作的,他說:『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被史學家陳寅恪引用在【桃花源記旁證】一文中。 ! `3 r7 H! U9 O$ {
2 m5 r: E) O. C
商山四皓記載最詳實權威的數司馬遷的【史記】和東漢班固的【漢書】。四皓的故事在【史記・留侯世家】內比較生動全面。漢高祖劉邦建國之初,舉逸民,請張良叫四皓出山,四皓不滿劉邦的處世爲人,拒不從命。之後,劉邦欲廢太子劉盈,立他與戚姬的兒子如意爲太子。呂后讓張良勸劉邦,張良說此計不行,可去商山請四皓與太子一起穩定名位。於是公元前196年太子劉盈派人高車駟馬『卑詞厚禮』迎接四皓。 * f3 `3 ]# F# R& y! l1 k- t& F/ V
9 }4 T# X% e+ \# z
四皓知道當年始皇長子扶蘇被賜死,幼子胡亥爲二世亡秦的教訓。又想到劉邦廢長立幼必使新的政權動盪,萬民遭殃。太子劉盈爲人忠厚,所以四皓決然出山。呂后叫呂澤(建成侯)迎四皓於建成侯府中作客,此後形影不離太子劉盈左右。
n% C# ~% E: Y
" P' F8 P& C2 P8 m$ R# S+ ~* H" K 漢十一年,劉邦舊部黥布造反,劉邦打算派太子劉盈帶兵打仗,四皓力勸,讓呂后告訴劉邦,一定要親自出征方可大勝。因劉邦的部將不服劉盈,黥布深知此道理,出征隊伍必敗無疑,所以劉邦親自出征,大獲全勝。
% S( [8 i y1 D
: B+ h* O1 b: X; b0 z1 b- _ 公元前195年,劉邦凱旋歸來,在宮中設宴,看到太子身後由四皓跟從,非常驚異地問:『誰也?』四皓報上了姓名,劉邦說:『我找了諸位好多年,你們一直在逃避我,現在爲什麼跟我的兒子來往呢?』四皓說:『良禽擇木而棲,賢才擇主而事,臣等不願受你的辱罵,只好躲了起來,太子既仁慈又孝順,謙恭下士,所以臣等投奔太子,願爲賓客。』四皓說完離去…… + } S7 R1 q, f5 L! H. K
# E/ B, D& e; M% L
劉邦對戚姬說:『太子羽毛已豐,甚得人心。』他自己也打消了更換太子的念頭,不久劉邦去世,太子劉盈登皇位,這就是漢惠帝。惠帝劉盈爲報答四皓,封侯命爵,四皓謝絕封賞,重回商山隱居,直到壽終。漢惠帝聞訊令三千御林軍每人自長安攜土十斤去商山爲四皓墓培土,又在商州城南高車爲四皓建廟建祠,以表彰四皓避秦安漢之功。 $ E! ]8 A, ?2 `& P' h1 \. {1 i
: `/ d* t, L. i3 ?& s- R 四皓並不是商山人,卻住在商山,葬在商山,當代作家賈平凹以『自省此身非達者,今朝羞拜四先生』來讚美四皓的高風亮節。 v' P; y+ ?# N& S O
0 @. y0 Y& m4 K9 m 四皓尚謙讓,行中庸,薄名利,鄙財富,能進能退,能官能民,退不言功,功不受賞。最中肯的評價還是宋人王禹在【四皓廟碑】中寫的:『先生避秦,知亡也;安劉,知存也;應孝惠王之聘知進也;拒高祖之命,知退也。四者俱備,而正在其中矣。先生危則助之,安則去之,其來也,致公於萬民;其往也,無私乎一身。此所謂進退存亡不失其正者,千古四賢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