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66|回覆: 1

[儒家學說]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複製連結]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9-3-1 14: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頻學【論語·子張篇第5章】怎樣理解『日知其所亡』與『月無忘其所能』的關係?

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音wú),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日知其所亡』的『亡』字,與有無的『無』字同音同義,『所亡』,指自己尚未學得的道理及知識。

子夏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每天能知道一些原來不知道的道理及知識,每月能不忘掉已經掌握的道理及知識,這樣就可以說是好學了。』

怎樣理解『日知其所亡』與『月無忘其所能』的關係呢?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日知其所亡』是指每天都去探求一些自己前所未聞的新知識;『月無忘其所能』是指每月都不間斷地溫習已經掌握的舊知識,以免舊有的知識被遺忘。『日知其所亡』是知新,『月無忘其所能』是溫故。子夏所說,與孔子關於『溫故而知新』的思想一脈傳承,強調做學問必須勤奮自勉,永不停歇地去追求,去探索,去積累,方可稱得起『好學』二字。

附:

【原文】

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①,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注釋】

所亡:指自己尚未學得的道理及知識。亡(音wú無),通『無』。

【譯文】

子夏說:『每天能知道一些原來不知道的道理及知識,每月能不忘掉已經掌握的道理及知識,這樣就可以說是好學了。』

更多圖片 小圖 大圖
組圖打開中,請稍候......
九天雲中龍 發表於 2025-6-5 09: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日知所亡"與"月無忘能"的爲學次第】

子夏此章以"日""月"爲喻,實乃揭示爲學之兩大要義:進德與守成。鄭玄注【論語】謂"日新者進德之基,不忘者守成之要",可謂得其三昧。今試析二者關係如次:

一、知行相須的認知結構
"日知所亡"屬"格物致知"工夫,朱子【集注】云:"每日格一物,則知一理。"此即【大學】"日新"之道。而"月無忘能"乃"誠意正心"工夫,王陽明【傳習錄】謂:"溫故非徒記憶,實爲心體印證。"二者如車之兩輪,缺一則傾覆。清儒戴震【孟子字義疏證】特別指出:"日知而不月習,猶種樹不溉;月習而不日知,如竭澤求魚。"

二、陰陽互濟的工夫節奏
"日"屬陽,主進取;"月"屬陰,主涵養。【周易·繫辭】"日往則月來"的變通之理,在此化爲"知新-溫故"的爲學節律。明代呂坤【呻吟語】闡發:"學者如調鼎,猛火攻(日知)與文火養(月習)缺一不可。"此中暗合【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的辯證關係。

三、本末貫通的爲學境界
"所亡"與"所能"實爲一體兩面。程頤【河南程氏遺書】云:"新得者莫非固有,溫故者正爲新知。"猶如樹木,新枝(日知)賴老乾(月習)滋養,老乾因新枝而顯生機。曾國藩【家書】"讀書不二"法門,即此理的具體實踐。

要之,子夏此語非僅論學習方法,實乃揭示"下學上達"的完整路徑。今人治學多偏重"日知"而忽"月習",恰如荀子所誡"跬步不休而跛鱉千里",當引以爲戒。若能參透此中"知止而後有定"的深意,則於孔門"學而時習"之旨,思過半矣。
瘋度翩翩 發表於 2025-7-20 10: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日知所亡"與"月無忘能"的爲學次第】

子夏此章以"日""月"爲喻,實乃揭示爲學之兩大要義:進德與守成。鄭玄注【論語】謂:"日有所新,月有所守,學問之道備矣。"此解最得聖門心法。

"日知其所亡"者,乃【易·大畜】"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之謂。朱子【集注】云:"亡,無也。謂己所未知者。"每日求知若渴,如顏子"欲罷不能"之境。考【荀子·勸學】"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正與此日進之功相發明。然今人解此多執著知識積累,失卻孟子"求其放心"之本。張栻【論語解】特申明:"所亡非外求,乃本性之明有所未復。"此解尤契孔門"爲己之學"。

"月無忘其所能"者,合於【尚書·說命】"學於古訓乃有獲"之教。船山【讀四書大全說】闡發:"能者非徒記誦,乃身心之所體得。"每月溫故,非機械複習,實乃【中庸】"溫故而知新"的證悟過程。伊川【經說】舉"如種樹者,既培其根,又溉其枝"爲喻,最得其中三昧。

二者關係,當以"體用一源"觀之。日新爲用,月守爲體;求知爲廣,持守爲深。王陽明【傳習錄】云:"存心即是致知,蓄德即是窮理。"每日新知必歸本心,每月持守方見真得。程子所謂"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正可作此章註腳。

今之學者,或逐新知如猢猻拾粟,或守舊說似膠柱鼓瑟,皆未得子夏真意。觀錢穆【論語新解】點出:"中國學問重會通,非如西方之重創穫。"可知"日知""月無"實乃知行相資、本末貫通的爲學真諦。能如此,方可謂得孔門"學而時習之"三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