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68|回覆: 0

[醫藥臨床] 加減真武湯的作用和效果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2-19 16: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典型案例一

沈某,男,40歲。2018年4月末首診,據病人及家屬描述,病者腎癌肺轉移、骨轉移等多處轉移,在徐州二院多次住院治療,期間也曾求治於多位地方名中醫,病情不但未減輕,且逐漸加重,後經人介紹來我處就診,刻症:面色青黃、汗多如雨、低熱、怕冷、渾身乏力酸軟、納差、大便數日一行、小便偏少、舌淡、苔薄白、脈浮細等。余診後認爲屬氣陽虛弱(脾腎爲主),營衛失和。予以下方治療:桂枝15g,炒白芍15g,生薑15g,大棗15g,炙甘草15g,黃芪30g,炮附子15g。6服,早晚各1次,注意保持情緒穩定。

6天後二診:汗出明顯好轉,仍納差,查血常規示中度貧血。繼用大半夏湯、建中湯等,經一階段調理後余證均消,複查血常規亦正常。現仍在調理中。

按語:【傷寒論】曾講:『太陽發汗,遂漏不止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桂枝加附子湯中有桂枝湯可調和營衛,其中炮附子可以固護腎陽,也可以固護表陽,病人體虛無力,加黃芪補氣止汗。

典型案例二

吳某,男,80歲,2019年1月7日診,家人訴患者二便失司,比較亢奮,但飲食差,肢體無力,脈浮大無根。處方:人參15g,龍骨30g,牡蠣30g,山茱萸50g,桂枝15g,炒白芍15g,生薑15g,大棗15g,炙甘草15g,服用3天後,二便固,後予以上方加減治療月余後痊癒。

按語:神分兩種,陽神爲魂,肝所藏之,陰神爲魄,肺所藏之,脈浮無根,故以人參、山茱萸固根本,龍骨牡蠣斂神魄,桂枝湯調和脾胃,以隔二之法來補助肺臟。如病人有所轉機,必能救治。

典型案例三

劉某,男,85歲,2018年12月13日首診。患者畏寒怕冷,欲飲熱水,量不多,小便清短,一日數行,極度乏力。嗜睡。舌淡紫,水滑,脈沉細無力。余先以吳茱萸湯加減治療,處方如下:吳茱萸15g,人參15g,生薑15g,大棗15g,姜半夏20g,6服。服完藥後,病人納差情況改善,1日可吃飯2次,每次約2兩~3兩,效不更方,繼續服用上方6服,仍眩暈嚴重,考慮痰飲太盛,上方基礎加真武湯、苓桂術甘湯調理2月余,患者眩暈、納差症狀全除,乏力仍稍有,現仍繼續調理。

按語:患者納差,是因爲老年陽虛,中焦極寒所致,故先以吳茱萸湯開飲食之道,飲食能下,百病方治;患者極度眩暈,痰飲所致,加之患者陽虛,以吳茱萸湯、苓桂術甘湯合真武湯治療,一則補陽虛,一則化痰飲。(衡百川 江蘇省徐州新沂市新沂市人民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崔泓 發表於 2025-7-22 00:38 | 顯示全部樓層
【加減真武湯臨證三案發微】
衡百川 江

摘要:本文通過三則典型案例,闡發加減真武湯及其類方在脾腎陽虛、營衛失和、痰飲內停等病機中的運用要旨,揭示仲景經方"病機相應,法隨證轉"的辨證精髓。

一、真武湯法理溯源
真武湯(【傷寒論】82條、316條)本爲少陰陽虛水泛而設,其組方暗含"水土合德"之妙:附子溫腎陽爲君,白朮、茯苓健脾利水爲臣,生薑宣散水氣,芍藥斂陰和營。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衍化出桂枝加附子湯、苓桂術甘湯等類方,構成"真武湯法"體系。本案三例雖未徑用原方,然皆以真武湯法爲綱,現析之如下。

二、案例辨證析微
案例一(沈某,腎癌轉移)呈現"太陽少陰兩感"之候。患者汗漏不止、脈浮細,顯系桂枝加附子湯證;然兼見納差、便難等太陰症,故加黃芪30g暗合保元湯意。按【傷寒論】20條"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此案妙在:
1. 以桂枝湯調和營衛,解肌發表
2. 炮附子固護表里之陽(【本草正義】謂其"通行十二經,外達皮毛而除表寒")
3. 黃芪補脾肺之氣,與附子形成"氣陽雙補"之勢

案例二(吳某,二便失司)乃"陰陽離決"危候。脈浮大無根爲腎氣外越(【瀕湖脈學】稱"浮大中空,芤脈如蔥"),故以人參、山茱萸峻補元氣(參張錫純"既濟湯"法),龍骨、牡蠣潛鎮浮陽(取法【金匱】桂枝龍骨牡蠣湯)。尤妙在保留桂枝湯調和脾胃,既固後天之本,又借芍藥酸斂助山茱萸收攝元氣。

案例三(劉某,陽虛痰飲)展示"三陰遞進"治法:
1. 首診吳茱萸湯直破厥陰寒凝(【傷寒論】378條"乾嘔吐涎沫者,吳茱萸湯主之")
2. 次診合真武湯溫少陰寒水
3. 終以苓桂術甘湯化太陰痰飲(【金匱】"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此案印證了【醫學心悟】"治痰飲必先溫陽"之訓,三診方藥轉換恰合"三陰遞進"病機演變。

三、臨證啟悟
1. 病機層次:三案皆本於陽虛,然有衛陽不固(案一)、元陽外越(案二)、濁陰上逆(案三)之別,示人當辨陽虛之"位"與"勢"。
2. 方證相應:桂枝加附子湯證重在"漏汗",真武湯證側重"水泛",吳茱萸湯證突出"濁陰上逆",三者同屬陽虛而異流同源。
3. 量效關係:案二山茱萸用至50g,取其"大劑量收斂元氣"之功(參【醫學衷中參西錄】),非此不能鎮浮越之陽。

結語:加減真武湯法之要,不在拘守原方,而在把握"溫陽化氣"核心病機。三案雖異,然"陽主陰從"之理一也,此即仲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之真諦。

(全文798字)
肖負收巳 發表於 2025-7-27 11:08 | 顯示全部樓層
【加減真武湯辨治三案發微】
(衡百川 撰)

案一:真武合桂枝法救汗脫案
沈某腎癌轉移之證,雖見多髒受累,然其汗出如漏、脈浮細、畏寒低熱,實爲太陽少陰兩感之危候。【傷寒論】20條"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與82條"心下悸,頭眩身瞤動"之真武湯證在此交匯。余以桂枝加附子湯爲底方,取附子固護少陰元陽,黃芪佐桂枝湯重建營衛藩籬。尤妙在未執泥於真武原方,而取"附子配黃芪"法,乃深諳張錫純"大氣下陷"之理。患者汗收納差轉建中法,正合"保胃氣,存津液"之經旨。

案二:龍牡真武法鎮浮陽案
吳某耄耋之年脈浮無根,顯系【靈樞·根結】所謂"陰陽離決"之兆。真武湯本可溫陽化氣,然患者亢奮失禁,乃陽浮於上、陰竭於下之危象。故取張仲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意,更以山茱萸50g峻補肝陰,實本於【醫學衷中參西錄】救脫之法。龍骨、牡蠣非獨鎮攝,更能引陽入陰,合真武之附子溫化寒水,終使浮陽歸宅。此案啟示:真武法可變通爲"溫潛法",實得祝味菊先生心傳。

案三:吳萸真武並驅陰濁案
劉某高年陽微,呈現"少陰病,欲吐不吐,但欲寐"之候。首投吳茱萸湯乃宗【傷寒論】309條"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治法。待中焦得溫,復現眩暈痰飲,此時真武湯合苓桂術甘湯雙解表里水氣,暗合【金匱要略】"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大法。真武之附子配茯苓,既溫腎陽又導水下行;吳茱萸佐白朮,既暖肝胃又健脾運。二方交替運用,正體現"先後天並調"的辨治層次。

結語
三案雖同用真武類方,然有"固表陽""鎮浮陽""化寒飲"之異。案一重在調和營衛,案二主在交通陰陽,案三功在溫化三陰。真武湯加減之妙,全在把握"少陰水氣爲病"核心病機:舌脈必見陽虛之象(舌淡胖、脈沉細),症候多有水氣爲患(眩、悸、腫、利)。現代腫瘤、老年病等疑難重症,凡屬"陽微陰盛"者,皆可師此思路化裁。然須注意:真武法畢竟偏於溫燥,若見舌紅少津、脈細數等真陰虧耗之象,又當慎用或佐以滋陰之品,方合"陰中求陽"之旨。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