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39|回覆: 0

[中藥大全] 中藥材蘄蛇

[複製連結]
明林教育 發表於 2018-9-4 13: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蘄蛇是什麼?中藥材蘄蛇有什麼作用?

中藥材蘄蛇

中藥材蘄蛇

蘄蛇:

【來源】為脊索動物門爬行綱蝰科動物五步蛇除去內臟的乾燥體。

【產地】主產於浙江溫州、麗水、金華。江西、湖北、福建、湖南、廣西等省區亦產。

【性味歸經】甘、咸,溫。有毒。歸肝經。

【採收加工】多於夏、秋二季捕捉,剖開蛇腹,除去內臟,洗淨,用竹片撐開腹部,盤成圓盤狀,乾燥後拆除竹片。

【功效】祛風通絡,定驚止痙。

【性狀鑑別】

藥材卷呈圓盤狀,盤徑17-34cm,體長可達2cm。頭在中間稍向上,呈三角形扁平,吻端向上,習稱『翹鼻頭』。上齶有管狀毒牙,中空尖銳。背部兩側各有黑褐色與淺棕色組成的『V』形斑紋17-25個,其『V』形的兩上端在背中線上相接,習稱『方勝紋』,有的左右不相接,呈交錯排列。腹部撐開或不撐開,灰白色,鱗片較大,有黑色類圓形的斑點,習稱『連珠斑』;腹內壁黃白色,脊椎骨棘突較高,呈刀片狀上突,前後椎體下突基本同形,多為彎刀狀,向後傾斜,尖端明顯超過椎體後隆面。尾部驟細,末端有三角形深灰色的角質鱗片1枚,習稱『佛指甲』。氣腥,味微咸。

飲片蘄蛇:呈小段狀,長約3cm。表面黑褐色或淺棕色,有鱗片痕。腹部呈灰白色,內面腹壁黃白色,可見脊椎骨或肋骨。氣腥,味微咸。

蘄蛇肉:呈小段片狀,無鱗片及骨骼,黃白色,質較柔軟,略有酒氣。

酒蘄蛇:為段狀。表面棕褐色或黑色,略有酒氣。

尚和先生 發表於 2025-6-21 13:3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蘄蛇之藥性與鑑別要旨】

蘄蛇者,乃五步蛇之干體也。其名見於【本草綱目】,李時珍謂其"能透骨搜風,為風痹要藥"。今就典籍所載,參以實際鑑別經驗,為諸君詳析之。

一、本草源流考
蘄蛇入藥始載於【雷公炮炙論】,其產地以浙江為道地,【本草圖經】云:"出蘄州者良,故得蘄名。"然今之產區已擴至贛、鄂、閩等地。其性甘咸而溫,有毒,專入肝經,此與【神農本草經】"主大風"之論相合。

二、性狀鑑別要訣
真品蘄蛇當具四大特徵:
1. 翹鼻頭:蛇首三角扁平,吻端上翹,此為他蛇所無。
2. 方勝紋:背部V形斑紋必在背中線相接,若紋路錯亂者可疑。
3. 連珠斑:腹鱗黑斑需圓整如珠,排列有序。
4. 佛指甲:尾端角質鱗獨枚,此乃鑑別關鍵。

三、炮製與藥效
傳統分三種製法:
1. 生蘄蛇:保留全形,宜於辨偽。然毒性較烈,今少用。
2. 酒蘄蛇:以黃酒炙後,毒性稍減而通絡之力增,適用於痹證。
3. 蘄蛇肉:去骨留肉,酒浸後藥性溫和,宜於虛人。

四、臨床應用精要
其效重在"通"字:
1. 治頑痹:配合全蠍、蜈蚣,治久痹入絡最佳。
2. 止驚癇:與天麻、鈎藤同用,治肝風內動。
3. 療疥癩:外用研末,可治皮膚頑疾。

五、使用禁忌
因其性燥有毒:
1. 陰虛血少者忌服。
2. 孕婦絕對禁用。
3. 用量須控制在3-9g,過量易致中毒。

今見市售偽品,多以赤鏈蛇染色冒充。鑑別時當察其紋理是否自然,尤需注意"佛指甲"特徵。另有一種"金錢白花蛇",雖同屬蘄蛇類,然種異效殊,不可混用。

吾嘗見醫者用蘄蛇治類風濕,配伍當歸、白芍,取其"潤燥相濟"之理,收效甚佳。然當今生態日蹙,野生蘄蛇已漸稀少,用藥之際,當存濟世之心,更懷保育之念。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甲午日|黃帝4722年六月三十日酉時| 2025/7/24/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