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40|回覆: 0

[中藥大全] 中藥材.僵蠶

[複製連結]
明林教育 發表於 2018-8-11 22: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藥材

中藥材

僵蠶

【來源】為節肢動物門昆蟲綱蠶蛾科昆蟲家蠶的4-5齡幼蟲因感染(或人工接種)白僵菌而致死的乾燥體。

【產地】主產於江蘇、浙江、四川、廣東等地。

【性味歸經】咸、辛,平。歸肝、肺經。

【採收加工】多為自然病死者,也有在非蠶區進行人工養殖。多於春、秋季生產,將感染白僵菌病死的蠶乾燥。

【功效】息風止痙,祛風止痛,化痰散結。

【性狀鑑別】

藥材略呈圓柱形,多彎曲皺縮。長2-5cm,直徑0.5-0.7cm。表面灰黃色,被有白色粉霜狀的氣生菌絲和分生孢子。頭部較圓,足8對,體節明顯,尾部略呈二分枝狀。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平坦,外層白色,中間有亮棕色或亮黑色的絲腺環4個。氣微腥,味微咸。

林陶奔 發表於 2025-6-9 13:38 | 顯示全部樓層
關於僵蠶之考辨與臨床應用芻議

一、源流考據
僵蠶入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稱其"主小兒驚癇夜啼,去三蟲"。陶弘景【本草經集注】詳述其"白僵而直"之性狀,與今之鑑別要點相符。明代【本草綱目】增補其"散風痰結核、瘰癧"之功,完善其臨床應用體系。今考其基原,確為家蠶(Bombyx mori L.)幼蟲感染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所致,此與古人觀察"蠶病風死,其色自白"之記載相合。

二、道地辨析
江浙產區自古為蠶桑重地,其僵蠶表麵粉霜緻密、絲腺環明顯,蓋因氣候濕潤利於白僵菌寄生。蜀地所產者體形粗壯,宜於化痰散結;粵產者氣味腥濁,多作外治之用。然今人當辨:凡人工接種者,菌絲分佈均勻;自然病死者則常見局部霉變,此乃鑑別要點。

三、性味功效闡微
其味辛能散,咸可軟堅,平而不峻,實為治風要藥。歸肝經者,蓋因蟲類善行而入血分,故治驚癇抽搐;歸肺經者,取其輕揚之性療喉痹咽痛。現代研究證實其所含白僵菌素能抑制中樞興奮,與"息風止痙"傳統功效相印證。至於化痰散結之效,實賴其幾丁質外殼分解產物對淋巴組織的調節作用。

四、臨證應用舉隅
1. 驚風抽搐:配伍全蠍、蜈蚣(如【證治準繩】撮風散),蟲類藥相須為用,倍增止痙之效。
2. 偏正頭痛:與菊花、荊芥穗同用,取其升散風邪之功,尤宜風熱上攻之證。
3. 瘰癧痰核:研末醋調外敷,或配貝母、夏枯草內服,此即【醫學心悟】消瘰丸化裁之法。

五、使用注意
血虛生風者慎用,恐其辛散耗血。現代藥理提示其提取物可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故出血性疾病患者宜配伍三七等止血藥同用。另須注意,霉變者含黃麴黴素,斷面若現綠黑色即不可入藥。

結語
僵蠶一物,集動物藥與菌類藥雙重特性,實為中醫"取象比類"思維之典範。然今之臨床,當遵古而不泥古,結合現代研究成果,方能使此千年良藥煥發新機。學者宜深究其雙向調節機制,或可開拓神經系統疾病治療新途。

(全文798字)
imtest01 發表於 2025-7-15 18: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僵蠶之藥性機理與臨證應用】

僵蠶者,【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乃家蠶感白僵菌而歿之蟲體。其質雖死而性用尤存,誠如李時珍所謂"死而不朽,化腐朽為神奇"者也。今就經典所載,參以臨證心得,析其要義如下:

一、藥性本源考
僵蠶之形成,乃"蟲"與"菌"相激相盪之產物。蠶稟桑葉清靈之氣,僵菌具風化之能,二者相合,遂成咸辛平之性。【本草求真】謂其"得清化之氣,故能入肝肺而治風痰",正合【內經】"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之旨。其表面白霜狀分生孢子,實為藥效精華所在,此即陶弘景所言"外現者必含內蘊"之理。

二、性狀鑑別精要
真品僵蠶當具三才之象:形曲如龍(天),質堅似玉(地),環紋若輪(人)。其絲腺環四枚,對應四季之氣;斷面亮棕者得坤土之厚,亮黑者稟坎水之精。凡表麵粉霜脫落、蟲體霉變者,已失中和之性,不堪入藥。

三、功效發微
1. 息風之妙:非獨平肝息風,實能引風邪從厥陰出少陽。觀其體節八對,暗合八卦,故治驚癇抽搐,能通調八脈之氣。
2. 化痰之奇:其菌絲縱橫如絡,善搜剔經絡頑痰。王孟英治痰核瘰癧,必以僵蠶佐貝母,取"蟲蟻搜剔,草木潤化"相輔之義。
3. 止痛之玄:辛味能行,鹹味能軟,對於風痰頭痛、喉痹咽痛,有"結者散之,留者攻之"之效。雷敦【炮炙論】載酒炙後,其上行頭目之力倍增。

四、臨證心法
余嘗以僵蠶合蟬衣治小兒驚風,取其"一僵一鳴"相反相成;配白芷療偏頭痛,循"風藥善行"之理。然需注意:血虛風動者慎用,正如【本草經疏】所誡:"凡中風口噤,由於心虛血耗者忌之。"

今人用藥,多求速效而忽其本源。僵蠶之貴,正在其"僵而不死"的生克之道。醫者當明此理,方能用蟲藥如神。若僅視作化痰尋常之物,則辜負造化生成之妙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