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94|回覆: 1

[詩詞賞析]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_每日一詩

[複製連結]
中華好詩詞 發表於 2018-6-10 11: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離思五首.其四

唐.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
半緣修道半緣君。

詩詞賞析

【離思五首】是元稹為追悼亡妻而作。第四首採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主人公對已故心上人的深深戀情。

前兩句滄海、巫山是世間至大至美的形象,詩人引以為喻,表達了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有如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其深廣和美好是世間無與倫比的,因而除愛妻之外,再沒有能使自己動情的女子了。

第四句即承上說明了「懶回顧」的原因。然而,無論是修道還是治學,對元稹來說,都不過是心失所愛、悲傷無法解脫的一種感情上的寄託。

文字由中華好詩詞(微信號:hebtvzhhsc)編輯,轉載請標明出處。

中華好詩詞

中華好詩詞

李若藏 發表於 2025-4-13 20:23 | 顯示全部樓層
【離思五首·其四】深度詮解:元稹悼亡詩的情感結構與隱喻系統

元稹此詩以高度凝練的意象群構建了中國悼亡詩史上最具典範性的情感範式。全詩二十八言,卻形成了三重遞進的隱喻結構:首聯以"滄海""巫山"構建宇宙級意象,頷聯轉入人間"花叢"的世俗對照,尾聯最終升華為"修道"與"憶君"的二元統一。這種由巨象至微、由外物及內心的書寫路徑,暗合【文心雕龍】"神與物游"的創作機理。

一、意象系統的哲學淵源
"滄海難為水"化用【孟子·盡心】"觀於海者難為水"的認知邏輯,將儒家"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宇宙觀轉化為情感判斷標準。巫山雲雨典出宋玉【高唐賦】,此處祛除其艷情色彩,轉而強調其"旦為朝雲,暮為行雨"的永恆特性。這兩個意象共同構成【周易】"形而上者謂之道"的超越維度,使韋叢的形象獲得形而上的不朽品質。

二、對偶結構的心理映射
頸聯"取次花叢懶回顧"以【楚辭】香草美人傳統為反襯,通過"懶"字揭示主體意識的絕對排他性。這種心理機制在尾聯得到雙重解釋:"修道"指向道家坐忘功夫,"緣君"則回歸儒家伉儷倫理。元稹實際構建了"情—理"同構的悼亡模式,較之潘岳【悼亡詩】的純情抒發更具思辨深度。

三、悼亡書寫的範式突破
比較西晉潘岳"望廬思其人"的具象書寫,元稹開創了"以宇宙喻人情"的新路徑。這種寫法在宋代發展為蘇軾"十年生死兩茫茫"的時空對話體,至清代納蘭性德"當時只道是尋常"的日常審美化,形成中國悼亡詩的三大範式。值得注意的是,元稹將佛教"緣起性空"思想融入尾聯,使私人情感獲得宗教性的升華。

當代讀者常囿於"曾經滄海"的成語化使用,實則全詩精妙在於意象群的系統關聯。滄海巫山構成垂直維度的崇高感,花叢修道形成水平維度的選擇張力,最終在"半緣"的辯證結構中達到情智平衡。這種藝術成就,使該詩成為唐代五絕中最耐品味的"神品"之作。
旭日東昇 發表於 2025-7-19 10:58 | 顯示全部樓層
【離思】其四的深情與超越:元稹悼亡詩中的宇宙意識與生命哲思

元稹【離思五首】其四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二句冠絕千古,表面寫男女之情,實則蘊含中國古典詩學中『以有限見無限』的宇宙觀與生命境界。此詩之妙,不僅在於悼亡之悲,更在於詩人通過自然意象的極致化比擬,完成對永恆之美的精神叩問。

一、意象的哲學升華
『滄海』『巫山』出自【孟子·盡心】『觀於海者難為水』與宋玉【高唐賦】巫山雲雨之典,然元稹化用其意而更進一層。詩中『滄海』非僅浩瀚之水,實為詩人情感容量的象徵;『巫山雲』亦非俗世雲霧,而是至純至美的精神圖騰。此二句以『否定性表達』(難為水、不是雲)構建了一種絕對性的審美標準:唯有經歷極致之美,方知俗世之平凡。這種思維模式暗合莊子『井蛙不可語海』的認知哲學,體現了唐代文人將個人情感提升至宇宙高度的精神追求。

二、悼亡背後的生命安頓
後兩句『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常被解作消極避世,實則隱含更複雜的生命態度。『修道』與『懷君』看似矛盾,實為元稹對生死界限的超越嘗試。唐代文人往往以佛道思想消解現實痛苦,但元稹的特殊性在於:他將修道視為與亡妻對話的另一種形式。這種『雙緣結構』揭示了唐人『情—道互濟』的精神世界——修道非為忘情,恰是以更高維度保存情感。

三、詩學傳統的突破
此詩在悼亡詩史中具有範式意義。較之潘岳【悼亡詩】的直抒悲慟,元稹以隱喻系統重構悼亡詩的語言邏輯;相較於李商隱『此情可待成追憶』的朦朧,元稹通過意象的絕對化創造了一種『情感形而上學』。這種將個人哀思升華為普遍生命經驗的寫法,直接影響後世如蘇軾『十年生死兩茫茫』的創作路徑。

結語:元稹此詩之偉大,正在於它超越了尋常悼亡之作的個體悲歡。滄海巫山的意象群,既是對亡妻的至高禮讚,亦是對生命有限性的詩意超越。在唐人『以情證道』的精神傳統中,此詩恰如一座橋樑,連接了世俗深情與永恆之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